正文 第四十九章 茶馬互市

正文 第四十九章 茶馬互市

不出氈房的人,當不了好牧民。

——哈薩克族諺語

大明朝廷一方面組織大批內地的老百姓向邊疆移民,另一方面採取各種措施穩定邊疆人民的生活。

茶馬互市是歷史上漢人與吐蕃民族之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它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徵稅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大唐,到大宋時期才成為定製。大宋初年,內地用銅錢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大宋的邊疆安全,因此,大宋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藥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

茶馬互市也是制約吐蕃人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飲食油膩和茶能解毒去病、解油膩、助消化的原因,吐蕃人對茶葉十分依賴,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吐蕃人的生活,所以,茶葉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吐蕃人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吐蕃人之間保持友好關係的物質手段。

茶馬互市對維護大宋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茶馬貿易還滿足了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了軍費之需。

大明朝廷認為中原漢地與邊塞茶馬交易可以加強兩地的溝通和交流,鞏固邊防,挾制當地的土著民族。於是,朝廷在秦州、洮州、河州、雅州設立了茶馬司,專門負責內地生產的茶葉換取西寧、河州、洮州、甘州等地的馬匹,使茶馬互換的市場制度更加完善了。

1393年,大明制定了金牌信符制度。金牌信符分為金牌和信符。金牌用銅製成。信符用鐵製成。因為二者並用而得名。

朝廷需要徵發調集馬匹等物資的時候,就會派遣官員拿著金牌信符到指定的邊疆地區領取貨物。

邊疆的各民族部落到邊關給朝廷繳納馬匹也要出示自己的金牌信符。

雙方將各自擁有的一半金牌信符勘合成全,部落才能夠得折抵馬價的茶葉補償。

1374年,大明朝廷在河州設置了河州茶馬司。

河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連接中原農耕地區和青藏游牧地區,連接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樞紐之區,境內有肥沃的土地,大片的牧場,亦農亦牧,且畜牧業發達,馬匹品種優良。這些為河州茶馬互市的發展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雖然是大明的邊地,實際與內地無異。但是,與內地不同的是,河州衛出產很多馬匹,由當地的少數民族飼養。

歷史上的招茶中馬19個部族分別是珍珠族、鴻化族、靈藏族、癿藏族、沙麻族、蔥灘族、老鴉族、撒魯爾族、牙塘族、川撒族、打喇族、向化族、古都族、巴咱族、紅崖族、端言族、回回族、迭古族、仰化族。其中,大部分是吐蕃人的部落。

1406年,大明在河州設置了歸德守御千戶所,管理轄區內的茶馬互市。

從河州城向西行走大約200多里地就是撒魯爾人的聚居地積石州了。

積石州得名於境內的積石山。

相傳,在古老的年月里,萬物在大地上歡騰著、生長著。突然,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甘肅和青海交界處的一塊天塌下來了,驚散了歡樂的人群和奔走的野獸。

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紛紛請求神仙女媧補天安地、拯求萬民。

女媧答應了人們的要求,將天青藍色的石頭搬運到天穹塌陷的地方,開始鍊石補天。

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女媧補好了天穹。

補天剩下的大石頭堆成了一座又高又大的石山。大山上堆積的石頭跟天穹的顏色是一樣的青藍色,而且隨著日出日落不斷地變化著深淺不同的色彩。

後來,人們把這座大山叫做積石山。

其實,積石山的吐蕃名叫阿尼瑪卿山,意為黃河之祖。黃河流出札陵湖以後河床開始下切,最寬處約有5、60米,水深1米左右,澄清見底。河水到達瑪多城以後遇到一列赤紅色的山脈后繞行。這座赤紅色的山脈就是崑崙山脈的中支積石山。

積石山從青海東南部延伸至甘肅的南部邊境。山腳下是青草茂盛、牛羊成群的遼闊牧場,盛產名貴的雪蓮、雪雞、雪豹、猞猁、鹿茸、麝香、蟲草、貝母等。草原上泉水交錯,溪流蜿蜒,灌溉著無數稱為梅朵塘的河灘。一片片灘涂上花團錦簇,香氣撲鼻,猶如一個世外桃源。

撒魯爾人聚居的積石州隸屬於河州衛,是茶馬互市的絕佳地點。撒魯爾人因此被朝廷指定為河州招茶中馬的19族之一,每年要向朝廷上繳馬匹來換取茶葉。

哈桑的後人韓伊斯瑪儀就是撒魯爾人中專門管理茶馬互市的最高官員。起初,韓伊斯瑪儀的手中只有一面金牌,每年向朝廷繳納大約360匹馬。他一向辦事認真,交貨及時,深得朝廷和撒魯爾首領的讚賞。後來,韓伊斯瑪儀獲得了兩面金牌,繳納馬匹的數量翻了一倍,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更大了。

一次,朝廷又派來一個官員前來收繳馬匹。

這個官員不同於以往派來的官員,臉上長著濃密的絡腮鬍子,眼珠子是淡黃色的。他先是向韓伊斯瑪儀道了一聲色蘭,然後自我介紹道:「韓大人,我叫韓伯克。」

韓伊斯瑪儀見他的長相、名字和用語都和撒魯爾人一致,不禁好奇地問道:「色蘭。您也是撒魯爾人嗎?」

韓伯克回答道:「我現在是回回人。祖先是撒魯爾人。」

韓伊斯瑪儀頓時感到十分親切,彷彿遇到了自己久別的親人。他繼續問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您可否說來聽聽?」

韓伯克捋了一下鬍子,慢慢地說道:「聽老人們傳說,元代初年,積石州的一支撒魯爾人受朝廷的調遣,東遷到山西,後來也隨著首領改姓了漢姓的韓。他們由於遠離撒魯爾本部,長期與周圍的漢人雜居,逐漸放棄了使用撒魯爾語而使用漢語,變成了回回人的一部分。永樂二年(即1404年),他們從山西的大槐樹移民到了山東禹城的西白庄。傳到第四代的時候,三兄弟當中的老大移居禹城韓寨立村,老二遷居河南歸德府的葛家店,老三遷往河北的韓家石橋。我是韓家老大的後人。」

韓伊斯瑪儀感慨地說道:「我光知道永樂三十三年(即1436年),尕勒莽的後代韓貴大人因為征戰有功,被大明朝廷授予副千戶的官職,調赴河西的涼州守衛邊防。沒有想到山東、河南、河北也有我們撒魯爾人的親人啊!」

韓伯克嘆了一口氣說道:「大明建立以後,漢人本身就擁有深厚的行政管理經驗和十分完善的財經稅收體系,所以不必像蒙古人那樣依賴回回人的才能,也不再需要阿拉伯和伊朗文字了。回回人雖然在政治舞台上不乏官員,但是,就其職位高低、官員人數和社會作用而言,根本無法與大元時期的興旺相比較了。回回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實在是一落千丈,僅僅成為了一支最重要的商業大軍。」

韓伊斯瑪儀又問道:「回回人和我們撒魯爾人有什麼區別?」

韓伯克有點靦腆的回答道:「你們撒魯爾人保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回回人是以前說自己語言現在改說漢語的各民族的混合體。不過,回回人的人口還在不斷地增加中呢。」。

韓伊斯瑪儀問道:「為什麼呢?」

韓伯克說道:「因為來到大明的外國人很多。為了處理四方來朝的外國貴賓,朝廷特地設立了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中亞和西亞)、百夷(傣族)、高昌(維兀爾)、緬甸、八百(泰國清邁地區部落)等許多的學館,專門配置了翻譯,通譯各國的語言文字。

這其中來自外國的回回人也不少。

來自阿拉伯、伊朗和西域的回回人就不必說了。

南洋占城(今天越南中南部)的回教徒、馬來亞的回教徒因為躲避戰亂遷居到了瓊州府(今天海南島),成為了大明的回回人。

永樂年間,蘇祿(今天菲律賓南部)東王來大明訪問,回國途中在山東的德州不幸病逝。他的家人和侍從便留在德州守墳,成為了德州北營的回回人。

另外,大元時期的啰哩回回(即吉普賽人)、綠睛回回(即阿速人,今天奧塞梯人)、勿術回回或藍帽回回(即猶太人)也逐步融入到回回人和漢人中了。」

韓伊斯瑪儀笑著說道:「看來我們撒魯爾人是最堅守自己傳統的民族了。」

韓伯克說道:「對。不過,河州東山的撒爾塔人和隆務的保安人也沒有被融合呢。」

韓伯克不愧是為官一方的官員,對河州地區的人文情況了如指掌。

韓伊斯瑪儀因為要組織各種貨物進行交易,每年還要搜羅馬匹向朝廷繳納,所以經常奔波於草原牧區和城鎮之間,但是,他從來好沒有去過保安人居住的地方。

一次,韓伊斯瑪儀帶了幾個隨從從積石出發,一路向西來到了氣候宜人、地處隆務河中游的隆務。

隆務地區在大漢、大唐時期先是西羌、吐谷渾和吐蕃的屬地,後來又經歷了唐兀(西夏)、遼國和金國的統治。

1227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軍隊渡過黃河,攻打積石州,連破洮州(今甘肅省臨潭)、河州等地。

當時,吐蕃在這些地方擁有強大的勢力。

蒙古人佔領這裡以後分別派遭軍隊駐守,留在這一帶的軍隊中有很多探馬赤軍,其中大量是從花剌子模簽發的包括撒爾塔人在內的信仰回教的各種色目人。

1247年,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貢噶堅贊和蒙古太子闊端在涼州會面以後,蒙古軍隊與吐蕃的往來隨之頻繁。從此,隆務一帶成為兵家過往的交通要道,也成為溝通內地與西域、吐蕃的貿易據點。

忽必烈統一全國以後,隨著戰爭的逐漸減少,將探馬赤軍編入民籍,就地駐紮屯墾,允許他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他們原本以駐軍墾牧的形式居住在隆務河的兩岸,戍守隆務寺城,警衛鐵城山。保安營的人居住在下庄(又稱撒爾塔)、尕撒爾一帶,一部分操練兵務,一部分從事農耕、畜牧或工匠、經商。

大明王朝建立以後,朝廷在隆務地方設置了保安站和保安堡。

萬曆年間,朝廷又在隆務地方設置了保安營,並擴建為保安城,隸屬河州衛,置都指揮,管轄隆務地方12個以吐蕃人和土人居民為主的大部落。

後來,朝廷不斷地從各地調來大批回回和漢人軍士屯田戍邊,發展和擴大了保安營。保安地區的民族成分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他們以色目人後裔為基礎,回回人、蒙古人、吐蕃人、漢人等相鄰共處,聯姻結親。

由於相同的信仰(回教)、相同的語言(保安語),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群體。他們自稱為保安人。周圍的土人和吐蕃人稱他們為回回。朝廷和官方稱他們為保安回、番回。

隆務地方形成了多民族大雜居、各個民族小聚居的四個寨子,仍舊隸屬河州衛。其中,保安人主要聚居在隆務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爾,時稱保安三庄。保安城內有100餘家保安人,城外的四個屯子大約有1000餘戶保安人。

保安人早期的衣著服飾與蒙古人的十分相似。這是因為他們最早與蒙古人相鄰而居,接受了蒙古人的著裝習慣。

後期,他們又受到吐蕃人和土人的影響,服飾開始發生了變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個季節穿長衫、戴禮帽,有的男子還穿高領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則腳穿繡花鞋,服飾色彩比較鮮艷。

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同一語族的蒙古語、達翰爾語等有同屬關係,與撒爾塔語也比較接近。

韓伊斯瑪儀達到隆務以後,首先前去拜訪保安人的頭人雷斯。他道了一聲色蘭,表明自己的信仰和保安人的一樣,然後給他們送上茶葉、冰糖等禮物。

雷斯聽到韓伊斯瑪儀向自己道了色蘭,知道他和自己是同一個教門的人,便放下了心,也回了色蘭,然後安排下人宰羊宰雞,端上草原上醇香的奶茶和金黃誘人的油香餅,請遠方的客人品嘗。

韓伊斯瑪儀和雷斯一邊喝茶,一邊用撒爾塔語和保安語商談購買牲畜等事宜。

這一趟隆務之行,韓伊斯瑪儀和夥計們趕回來了100匹駿馬,還拉回來幾馬車牛皮和羊毛,收穫頗豐。

最讓韓伊斯瑪儀高興的事情是他娶回來一位保安女子,做了自己的四太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鄉血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鄉血脈
上一章下一章

正文 第四十九章 茶馬互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