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七章 還是鬥爭
慈禧和奕欣婉轉的向果興阿表達了,朝臣希望可以借鑒英法模式改革的想法,果興阿很痛快的就表示了支持。歐洲的英法模式,其實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憲政模式,而滿洲模式則並不成熟,果興阿抄襲了許多模式難免有不兼容的地方。長春其實也摸著石頭過河,自己還在修補完善。北京若是能借鑒英法模式,不但可以讓政治體制多樣化,也可以探索另外一條不同的道路出來,果興阿當然是支持的。
大清這次改革,基礎還是頗為堅實的。自從清軍不敵朝越之後,民間便出現了許多維新派人士,他們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製造輿論。所謂的維新變法,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朝野內外都知道大清必須變一變了。民間輿論的反應非常積極,上海有《時務報》,天津則有嚴復主編的《國聞報》,一南一北皆為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學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成了強學會,創辦了《中外紀聞》。后兩者影響有限,但卻讓主辦者聲名鵲起,從小有才名變成了時尚先鋒。
翁同龢、文廷式等中樞重臣,組織了大批在京官員,發起了聲勢浩大的上書,直奏光緒皇帝要求變法圖強。在京的應試舉子,也順應時政潮流,玩了一把公車上書。果興阿喃喃提起的康有為、梁啟超也組織了一幫人,可是規模實在太小,一共才三十來個人,還都沒啥影響力,聚會了一場,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慈禧、光緒、奕欣等大清統治者已經定計,又有中樞翁同龢,地方張之洞等大臣上書,變法運動自然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光緒皇帝意氣風發的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而且動作非常的巨大,光緒先後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猛烈的要求除舊布新。變法的內容包括,文教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社會改革、政治改革等一系列的措施,慈禧別的都不太懂,覺得有點道理便也沒幹涉,可是這個政治改革卻有點膩膩歪歪的感覺。
光緒的政治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開放言路,二是精簡機構,三是任用新人,四是開懋勤殿。第二條精簡機構,完全就是老生常談,變不變法朝廷也是常年念叨這事。第一條除了開發報禁之外,也毫無新意,武則天都干過讓老百姓上書的事。第三條和第四條,就是慈禧最不順眼的地方了。這個任用新人,沒有絲毫的邏輯性可言,現任堂官並無過失,憑什麼給新人讓位。而且這些新人是以什麼標準選拔出來的呢!憑什麼判斷他們就比老人強,憑皇帝看他們順眼嗎?仿效康熙、乾隆朝舊制,重開「懋勤殿「,更是觸及了許多人的底線。這是什麼意思,廢除軍機處嗎?懋勤殿內大臣,全是光緒的私人,當朝的重臣又該怎麼辦。懋勤殿成了帝國的中樞,光緒這是要洗牌奪權啊!
「康有為其人如何?」無關痛癢的前兩條,慈禧都同意了,人用新人也給光緒開了個口子,不過重開懋勤殿則被慈禧給攔了下來。慈禧還是對乖寶寶一樣的光緒寄予希望的,所以並沒有什麼大動作,不過對於民間輿論中頗為搶眼的康有為有點上心,果興阿的喃喃自語,慈禧還是記得的。
「南海康某,不過一妄人耳!康某早年曾在京中某御史幕中,於今上親政之際,代擬恭請太後繼續垂簾一折,言詞極為偏頗,御史因此革職。康某流落京中,致書於京中顯貴多人,言多阿諛,然因才不過秀才之資,且氣節全無,並不見用。其返鄉后,連做《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二書,於新學上頗有見地。劉坤一、張之洞等均慕名見之,然其談誇誇實無才幹,其自撰之書仍有不能自解之處,諸公皆厭棄之。后詳查方知,康某所做之書,具為剽竊自廣州廖平,並非康某之才學。江南諸公早有斷言,南海康某才具全無,品性低劣,唯善虛言蠱惑自彰其能,不過一妄人而已!」康有為最近在京里名氣也很大,李鴻章還真就特意了解過其人其事,然後只能送給南海康某一個大白眼,這孫子就是一個剽竊別人學說的大忽悠。
「皇帝變法的綱領多非重臣提議,且手法頗為激烈,莫不是出自此人手筆?」慈禧對這些後輩晚生放心了一些,不過也怕光緒跟著這些狂熱青年跑偏了。
「萬歲爺近日接見了許多維新派人士,都是些年輕後輩,詔對的時間都不短,不過這個康某目前尚未面聖!」榮祿也不帶兵的時候,也在慈禧面前伺候。
「嗯!別太胡鬧了就好!治大國若烹小鮮,急不得呀!」光緒沒受妄人影響,慈禧總算是安心了一些。
李鴻章、榮祿等人退下之後,慈禧突然又緊張了起來,維新派一幫小青年她是放心了了,但是她更擔心帝黨借著變法鬧事。奕譞雖然已經歸位,但他可給自己的親兒子留下了一股強勁的政治勢力,那就是曾經的鷹派。鷹派在慈禧的支持下干倒恭王黨之後,一直沒有散去,他們一直依附於慈禧,卻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光緒親政之後,這些鷹派全都向光緒靠攏,形成了所謂的帝黨,每天的正事便是構想斗角,變著法的和掌權的所謂后黨爭權。慈禧不重用這些帝黨官員,固然有擔心他們以光緒為核心的隱憂,同時也是因為這些清流實在幹不了什麼正事。不能掌權的帝黨更乾脆,他們干實事不行,搞鬥爭可厲害著呢!而且自己就划好了陣營,但凡是受用掌權的大臣,不論與慈禧關係如何,全都被他們劃為了后黨。這路搞法也是他們這些書生的傳統,明末東林黨就是這麼乾的,不管你是哪邊的,只要不是我這邊的便全是敵人,而且還要給你扣一頂噁心的大帽子。
光緒和帝黨這些秀才,這次屬實長進了不少,真心玩出了許多花樣,一時蒙住了慈禧。但是老太太略一猜疑,然後派人這麼一查,一切便都暴露了,帝黨這些書生還是太嫩了。帝黨過於排外,同時又不掌權,自然指揮不動外人,一切事情都得自己去衝鋒陷陣。慈禧把變法前後的這些上奏鼓動的人一查,便馬上掌握了全部情況。這次變法就是帝黨搞出來的花樣,變法的成效如何,他們並不關心,他們要乾的是便是搶班奪權,把原本的掌權派都搞下去。掌權派都是幾十年磨上來的老人,變法維新自然可以把這些舊人換掉,這就是帝黨的唯一目的。
「太后老佛爺,萬歲爺派人送來了消息,說是要罷免翁師傅,懇請老佛爺恩准!」慈禧覺得事情不對,不能讓帝黨鬧下去,正想召見重臣商議對策,崔玉貴便送來了一個很不合理的消息。
翁同龢身兼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等要職,可謂是權傾一時,位極人臣,同時他也是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帝黨唯一手中有些實權的人物。對朝鮮、越南開戰期間,便是他為了報私仇以及爭奪中樞權利,以控制戶部的手段,一手導演了淮軍系統的覆滅。帝黨想要搶班奪權,翁同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光緒突然要罷免翁同龢,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啊!
「讓皇帝自己看著辦吧!」慈禧不急了,她要靜觀其變。當然慈禧此時的心情比較矛盾,多年來她對於翁同龢還是很信任的。翁同龢曾做過同治皇帝的師傅,雖然沒有把同治教好,但慈禧不計前嫌,又讓他擔任光緒的師傅,而且身兼數職,可見對於翁是十分信任的。而且翁同龢是帝黨中與慈禧走的比較近的人,不然慈禧也不會縱容翁同龢難為李鴻章,翁同龢做的一直都是慈禧想做的事情。可翁同龢畢竟是光緒的老師,與光緒皇帝關係之親密遠勝於光緒和慈禧,光緒對於翁同龢可謂是言聽計從。帝黨怎麼說也是帝黨,慈禧不會給予全部的信任。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進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蔘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光緒罷免翁同龢的上諭很清楚,罷免翁同龢的原因,便是因為這位老師,辦事不利,而且態度還不好。
翁同龢如何辦事不利,慈禧是一點也不知道,因為翁同龢最近並沒有做什麼事。態度不好,就更加詭異了,慈禧眼中的翁同龢,一直都是謹小慎微的樣子,而且深明禮學的翁同龢好像也不可能在光緒面前失禮。慈禧也不準備深究,光緒要自斷臂膀,關她老太太什麼事。老太太只能收拾光緒臨時起意的爛攤子,一是命直隸總督王文韶迅即來京陛見,處理翁同龢去職后的遺留問題,然後以榮祿暫行署理直隸總督。慈禧看不懂帝黨的動作,卻不知帝黨如今已經岌岌可危,他們馬上要把新興的維新派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