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喝酒吃肉

141.喝酒吃肉

曹帆獲益匪淺。

周四之前,曹帆連學都沒有上了。

白天跟隨王羲之和李煜學習書法和詩詞歌賦能力的學習。

晚上進入驚奇世界修鍊,完全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周二晚上張華也加入了,他后加入所以王羲之和李煜又再度交了他許多書法的知識和詩詞歌賦的知識。

曹帆無語,也只好又聽了一次。

張華也加入了日與繼夜的學習當中,也全天缺了課。

李煜的出現,讓張華並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拾獲的兩幅畫,其中有一副就是李煜的真跡。

他終於了知道那兩幅書法的是如何來的了。

然後王羲之問了一句:「小徒弟,你啥時候拿走我和你小師傅的書法了?」

張華支支吾吾道:「上周六早上拿走的,我真的不知道是兩位師傅的書法。」

曹帆在一邊鄙視道:「你這是拿嗎?偷還差不多。」

張華更加緊張,他說道:「曹帆你可別亂說話,我真的是拿過去觀賞,觀賞的。」

王羲之一臉鄭重道:「那副畫可是《蘭亭集序》,是為師千年來的第二篇孤作。具有很強的收藏價值。」

李煜也鄭重其事的說道:「我那篇的價值也非比尋常!肯定可以當做你的傳家之寶。」

張華一臉尷尬,忐忑中。

曹帆也是一臉玩味,張華你闖禍了。

張華又想解釋兩句,但是死活不回去拿那兩幅書法作品。

明顯愛不釋手,不忍得拿出來。

王羲之和李煜的鬼魂陰氣騰的升起,一臉肅殺之氣。

張華趕緊站了起來,一臉無奈的,就要回到宅院里,拿書法作品。

王羲之和李煜以及曹帆,在張華走出十幾步,突然笑出了聲。

「桀桀桀……」

「哈哈哈……」

「囖囖囖……」

鬼聲和人聲交相呼應,映照出整個天地間的不同。

讓宅院里的氣氛變得很詭異,又有些搞笑。

張華回頭望過來說道:「你們做怎麼了?兩位師父和大師兄!」

「沒怎麼,你回來,繼續學習書法吧。」

王羲之感覺說道。

張華一臉懵逼的走了回來,並說道:「師父,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那兩幅書法你就留著,不用去拿了。」李煜也說道。

「小師父,你這又是什麼意思?」張華反問。

「意思是兩幅書法,我們送給你了。」李煜說道。

「對,當我們送你的禮物,你和曹帆都有份,別還了,沒讓你還。」王羲之說道。

「張華,你下次可不準偷東西了,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曹帆呵呵笑著說道。

張華從驚喜中驚醒過來,然後趕緊感謝了兩位師父,並跪下磕了三個響頭。

以作這次拜師的禮節。

李煜作為一個堂堂的皇帝,又講了關於大華國的禮節的注意點。

王羲之在旁邊補充。

大華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大華國的禮節與儀式。

大華國禮儀以周為最,大華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

大華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祀先師、先王、聖賢;鄉飲、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大華國祖先用肢體動作傳遞「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的語言,這些動作叫禮。

傳遞下來的禮儀動作,承載著祖先傳給後人的話語。

這些禮儀動作,源自遠古,源自人類沒有語言的時代。

是「啞語」,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傳的「普通話」。

禮儀動作有十,常規禮儀動作有二。

攜帶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兩相適宜的交往原則和做人原則。

十種禮儀動作是:拱手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手禮、推手禮、交手禮、揖禮、鞠躬禮。

兩種常規禮儀動作是,初相見、敬父母行一拜之禮,朋友同學同事行拱手禮。

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抱拳行禮,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

跪拜叩頭之禮分為九拜,稽首最重,頓首次之。

所謂大禮,不過跪拜九次,不復再多。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範。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無禮節是人與禽獸的差別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類社會祥和的基礎。

綜觀今日,講禮、識禮者少,故社會秩序亂象常見,各種摩擦、衝突頻繁發生,人們相處不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舉目皆敵的危機感。

個體,有禮節,守禮則文明,隆禮則相安而致治。

群體,無禮節,無禮則暴亂,悖禮則相爭而致亂。

從上述分析可見,禮節這件事,在人群中,是決不能少的。

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

禮節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現代人怎麼能不認真對待和學習?

否則在社會上,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屆時悔之晚矣。

因為我們相信沒有人希望在無禮的行為背後引發的是七言八語,訕笑譏誚:「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場面、真討厭、極可笑、遠著他、少來往……」

這一連串的名詞,對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會產生何種影響?

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是要通達踐履的。

若我們能多點「克己復禮」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會會更加安和、有禮的。

握手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

在交際場合中,握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

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寒暄致意。

關係親近的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地握在一起。

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

但年輕者對年長者,身份低者對身份高者則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

男子與婦女握手時,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手再握。

多人同時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再伸手。

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

握手時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要看著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動、熱情、適時的握手是很必要的,這樣做會增加親切感。

握手除是見面的一個禮節外,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

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對方贈送禮品時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后等,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東南亞佛教國家是雙手合十致意,rB人是行鞠躬禮,大華國舊時傳統是抱拳。對這些禮節應有所了解,在一定場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

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

一般在公共場合,關係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

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

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后,禮畢。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正確而有禮的舉止,可以使人顯得有教養,給人以美的好印象;反之,則顯得粗俗失禮。

在李煜和王羲之教張華時,曹帆也在旁聽,不知道不覺間,曹帆突然離開。

從廚房拿出了菜和酒,來到院子里,以作助興。

而關於禮節,他們則還在講述。

作為主賓參加外國舉行的宴請,應了解對方祝酒習慣,即為何人祝酒,何時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準備。

碰杯時,主人和主賓先碰,人多可同時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

祝酒時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賓致辭、祝酒時,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也不要藉此機會抽煙。奏國歌時應肅立。

主人和主賓講完話與貴賓席人員碰杯后,往往到其他各桌敬灑,遇此情況應起立舉杯。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

宴會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躍氣氛,但切記喝酒過量。喝酒過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態,因此必須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內。

然後四人在亭下舉杯飲酒,四人第一次對飲,讓大家都是頗為覺得溫馨和舒適。

張華第一次見到鬼魂飲酒,心裡頗為驚訝。

他們雖然舉起了杯子,但只是一種虛無的介質,而本身的酒杯並沒有被舉起來。

他們聞夠氣味,和享受氣味就已經足夠。

千年鬼魂和現代人,同桌共飲,畫面竟然異常和諧。

喝著酒,吃著肉,王羲之和李煜開啟了,對曹帆和張華的全面洗禮之旅。

曹帆和張華會及時和他們談及現代人的生活。

互為補充,互相議論。

打招呼是與熟人相遇的一種簡單禮節。

在路上、車上或其他公共場合遇到熟人,應當主動向對方打個招呼,也叫致意。

打招呼的禮節有多種形式:雙方近距離相遇,又無需深談的,可以駐足稍寒暄即可,問一聲:「你好「或「上班去?「就可以了。

回答也相當簡單,甚至可以含糊其辭,這也是很禮貌的。

與熟人路上相遇,一方「明知故問「。

「上街了?「一方答非所問「今天我休息。「

並不令人感覺在敷衍。

兩人相遇,一方問另一方:「你幹什麼去?「

這也是出於禮貌的。

因為這都是一種問候,一種禮節的表示!我國常常用「吃過飯了嗎?「

來打招呼,這種問候語,外國人聽了很不理解,以為你要請他吃一頓呢,今天這種問候使用得越來越少了。

雙方距離稍遠,則無需停步寒暄,行一個點頭禮--目視對方,微微地點一點頭即可,在同一場合雙方多次相遇,也可以用點頭禮打個招呼即可,在舞會上或其他社交場合與不相識的人近距離相遇,都可以用點頭禮打招呼,表示禮貌。

雙方距離較遠,或不便寒暄、點頭時,可以行招手禮--舉起一手同時注目微笑。

迎接客人,見到熟人在握手前,為了表示熱烈可先招呼一下,也可以先招一招手。

告別、送行也常用招手禮,不過這時招手應當多招幾下,甚至直到客人遠去,並且還可以揮動帽子、手帕等表示深情。

現代禮儀和古代禮儀大同小異,基本上雷同。

按照古聖賢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大華國的宗法制。

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

因此,禮儀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

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

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

最終這場禮儀變成了古代和現代人的交鋒。

變成了古代和現代人的辯論。

。頂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都市驚奇日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驚奇日記
上一章下一章

141.喝酒吃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