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再謀遠征

第三百一十五章 再謀遠征

眨眼之間,興平三年便走到了盡頭,迎來了公元一九七年。

袁紹、曹操保持了有克制,兩軍陝長的邊界上雖有些小糾紛,但是表面上還是保持著一慣的友好。

袁術在陰陵待到興平三年臘月才返回了壽春。回到壽春一心想找孫策麻煩的他卻收到了一個意外之喜——傳國玉璽!當孫策把傳國玉璽獻給袁術后,袁術立即選擇性遺忘了不久前孫策的所作所為,這讓楊弘等人十分不解,大聲質問孫策為何臨陣脫逃、為何在壽春圖謀不軌、為何始終不願將玉璽獻給袁術,直到犯下彌天大罪后才想用玉璽脫罪?對此,孫策的回答是自己不是臨陣脫逃,確實是恰逢母親身體不適,作為長子的他不得不返回壽春侍奉母親膝下,為表明實事,他還叫兩名壽春名醫叫到袁術面前,用他們的嘴證明他所言非虛;至於在壽春圖謀不軌,更是別有用心之人子虛烏有的造謠,當時袁術在下邳中了曹操詭計,消息傳到壽春之後立即引發了一場地震,他是擔心有人從中混水摸魚,毀掉袁術基業,這才忠心耿耿的幫助袁術,在袁術返回壽春之前穩住壽春局面,他又表示當壽春趨於穩定后,他立即放棄一切權利,閑居在家(實是因為袁術無礙的消息傳到壽春后,他失去了渾水摸魚的機會,還要擔心袁術隨時可能會降罪,不得不偃旗息鼓賦閑在家);而玉璽更是怪不得他,因為此前他一直不知道玉璽的下落,他告訴袁術,在孫堅戰死後,他的母親在收拾丈夫遺物之時發現了玉璽,母親是一個深閨婦人,不識得玉璽重要,只當它是亡夫遺物,一直將它留在身邊作個念想,這次母親病重,以為即將不久於人世,這才將玉璽交給他,讓他在母親死後把她和玉璽葬在一起,他的母親要帶著丈夫留給她的遺物去見丈夫!他這才知道原來玉璽一直在母親手中,他知道玉璽乃國之重器,只有天命所歸者方能擁有,所以他一得到玉璽,立即將它獻給了袁術,還大拍袁術馬屁,說什麼讖雲「代漢者,當塗高也」,如今袁術得到玉璽,更預示著袁術乃乃天命所歸之人云雲!袁術很滿意孫策的回答,不但沒有責怪,還好好安慰了他一番。等到孫策離開后才私下對楊弘表露真實想法,孫策的話他半個字也不相信,可是卻又沒有實證可以證明孫策有謀反之舉,而且孫策獻上玉璽有功,這種情況下嚴懲孫策恐怕難以服眾。再說了,孫策對他而言還有利用價值,孫策此人武藝高強,人送綽號小霸王,便觀袁術麾下將領,無一人在武略之上可與之匹敵,而且孫策身邊還跟隨著許多孫堅舊部,比如程普、韓當、黃蓋、朱治等,這些人都是久經沙場之人,與其一刀砍了,不如在以後南征北戰之時讓他們為袁術「盡忠」。楊弘得知袁術並不是真的聽信了孫策詭辯之詞后便放下心來。

并州,袁紹碰了一個大釘子后整個冬季沒有再發起一場進攻,袁紹熱火朝天的在後方重整大軍之時,單福也沒有閑著,他利用冬季道路難行的時機,將第五野戰軍團轄地內的匈奴一一清除(這裡要說明一下,在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即公元四十八年,匈奴分裂,日逐王比投降漢朝,被安置在并州,因而并州境內分佈著許多匈奴後裔,經過一百多年,他們已經和漢人沒有什麼區別,從服飾、食物到生產方式都全盤漢化,他們自然不在清剿之列,被剿滅的都是從漠北竄進并州「打草谷」的北匈奴)。

剿滅匈奴匪患之時,建設工程絲毫沒有耽誤,如火如塗的勞作了一個漫長的冬季,單福在趙武靈王長城遺址重新建立起了一條長達兩百餘里的堅固防線,防線上駐紮著第五野戰軍團數萬精銳士兵,可以有效抵抗來自東面的威脅。

同時,整個第五野戰軍團轄地從草原到趙武靈山長城防線,再到上郡,單福組織人手進一步完善了烽火台的布置,利用大量錯落有致的烽火台,單福可以及時掌握竄進防區的每一股敵軍的動向,並且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將其消滅。

匈奴單于扶羅得到袁紹的支援后遵從袁紹之命乘著冬季又向朔方發起了三次攻擊,得益於烽火台的巨大作用,兩次被擊退,一次被第五野戰軍團大軍合圍后不得不逃入沙漠之中,近兩千人最後只有不到一百人活著逃出沙漠向單福投降。

於扶羅連連碰壁后,再也不也敢命令他的士兵踏進蜀國國土半步,不過袁紹那裡的物資卻理直氣壯的照拿不誤,要知道袁紹和他交界的地方可以蜀國長多了,一旦袁紹惹火了他,恐怕并州、幽州、冀州都將不得安寧了,畢竟他和袁紹的關係也僅僅是相互利用罷了,兩年前雙方還曾經上演過一場又一場的血腥殺戮。此時的袁紹精力還是留在了他最大的敵人劉璋身上,因而對於於扶羅只拿好處不辦事的行為,袁紹也只能捏著鼻子忍了!

新年伊始,劉璋召集蜀國高層,決定再次遠征。對此,荀彧、徐晃等人都沒有表示反對。蜀國建立快一年了,在這將近一年時間裡,改革帶來的陣痛已經消失,各行各業正有條不紊的朝著良好的一面發展,內憂已除后,軍隊的目光也是時候投向外面了,否則一但安逸的生活過太久了,軍隊就容易失去血性!

對於遠征的目標,劉璋即沒有選擇袁紹,也沒有選擇呂布,或者曹操、袁術,而是偏安江南劉繇!

說起來劉繇還是劉璋的遠房堂叔,為什麼劉璋會急於選擇他作為下一個敵人呢?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蜀國剛剛步入正軌,劉璋擔心此時如果選擇一個強勁的對手,一旦戰事久拖不決,會影響國內的穩定,因而經過對比后劉璋認為此時最合適的莫過於實力極弱的江南三郡,歷史上孫策僅僅用數千兵馬就一舉奠定的東吳基業,而劉璋在豫章的第三野戰軍團足有十六七萬人馬,就算留下一半警戒袁術,可以動用的兵力也在八萬,掃平江南還不是輕而易舉?其二,一旦攻取江南三郡,劉璋就有了一個出海口,作為後世來客的劉璋深深知道海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大海就如同一個幾乎永遠無法掏空的寶庫,好吧,說這些可能有點遠了,以現在的科技是很難搞海外殖民那一套的,可是劉璋有著多出現在的人近兩千年的智慧和見識,一旦有了出海口,有一些以現在的製造能力可以製造出來的東西,他就可以開始慢慢引導、開發,到時候遠的地方去不了,把東方那個曾帶給國人無窮災難的國度給提前人道毀滅了,還是可以做到的,畢竟秦始皇時徐福就率海船到過那個島國,然而這都不是劉璋急於給自己找個出海口最重要的原因,他找到這個出海口最大的目的是趕緊在幾大水軍船隊的基礎上建立一支海軍,為什麼劉璋如此迫切的需要一支海軍呢?當大漢帝國的地圖擺在你的面前,看著上面標註的諸侯詳情你就會頓悟,一旦蜀國有了一支海軍,那麼此後無論淮南、徐州、青州、幽州,都將成為蜀國的後花園,完全沒有海防觀念的時代,想要擋住兩棲登陸恐怕是痴人說夢了(恐怕就算有這個超前的觀念,以現在的科技實力也很難作到,畢竟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紀,作為防守一方,即使有著發達的科技、先進的武器裝備,想要抵擋敵人的兩棲登陸也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情)。不過劉璋想要建立的還算不得真正的海軍,因為真正的海軍是要以大洋為戰場的,而他的縮水版海軍僅僅需要沿著海岸線幾十里航行,然後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靠岸,利用船隻上搭載的士兵突然出現在敵人的背後狠狠的捅上一刀,當然,這支美其名曰海軍的部隊還是必須具備一定的近岸作戰能力的。或許,這支海軍更像是清帝國末年的那支水師吧!

以第三野戰軍團的實力,攻取江南三郡輕而易舉,可是問題是以什麼名義出兵呢?畢竟國人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此前劉璋無論會盟討董卓、伐張魯、攻荊州、北伐,都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就算是在并州和袁紹打了一仗,同樣如此,當時呂布借獻名之名將半個并州送給他,他便負有保境安民的責任,而袁紹在并州布置重兵虎視眈眈,他出兵自然理所應當!如果劉璋無緣無故出兵攻打一位大漢帝國皇帝任名的地方大員,名不正則言不順,恐怕會授人以柄,大大損壞他的名譽,唉,用後世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是典型的既想當*,又想立牌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龍興之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龍興之所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五章 再謀遠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