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得失
顧振華的決定,在和袁秀琴說過之後,也第一時間,同步到了顧少秋這邊,他先讓顧少秋這邊做好增加擔子的準備。這一點兒,顧振華倒不擔心顧少秋的能力,以少秋的能力,早就可以承擔起顧家的重任,只是因為資歷問題,又多加磨礪沉澱了這麼數年的時間,如今人近不惑之年,這個年齡,可以說是真正的少壯派,更進一步,以少秋的資歷也好,軍功也好,都是理所應當,不存在阻攔前進的困擾。
原本因為他的存在,限制少秋前進的一定捆縛,也會因為他放手退下,徹底轉化成為少秋更進一步的助力。他這邊退了一步,也是政治上的妥協,當然,也是要得到一定的補償的。進退有的時候,並不是退縮。
顧家的轉變,是在悄然之間慢慢到位,顧振華退下的消息,目前也是僅存的範圍內數人知曉。太陽照常日升日落,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事情,會影響到這恆古不變東升西落的定力,就如同時間只會往前,而不會有返回的餘地。
東東和西西暑假出去遊玩的興奮隨著假期結束收斂入心,在八月底九月初正是開學后,再升了一個年級,成了三年級的小學生,等到明年,他們就再是小學生,而是成了中高年級的大哥哥存在。哪怕是現在,他們也能在新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面前,被稱作一聲大哥哥大姐姐也是不過分的。
兩個孩子並沒有因著暑假在外遊玩,就忽略了暑假作業和對新學期課程的預習。這一點兒,無論是在家還是出門在外,兩個孩子都在按部就班的完成著。兩個孩子從幼年開始,得益於林寧引導得當,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功課,完成作業,定製計劃,執行計劃,每一項都會給自己做好小計劃,這樣按照小計劃執行,不僅孩子學的輕鬆,暑假的作業任務和功課任務,自然也在兩個孩子有規劃的日復一日中完成,不存在拖沓的嫌疑。
三年級入學,林寧獨自送兩個孩子去報名,沒有再興師動眾,讓一家人陪著他們。作為三年級的老學生了,兩個孩子的報名很簡單,報名處交一下學費就可以拿著憑條直接去班級報到了。他們是直接直升上來的,三年級不過是搬了教室,同學和老師變化並不算大,對於此,兩個孩子如常的進入新的學期之中。現在的課程對於兩個孩子不算什麼難事,林寧早早地就在兩個孩子開始說話的階段,慢慢給兩個孩子做第二語言的啟蒙,及至如今,兩個孩子除了校內的學習,還要加上她們的附屬任務以及各自興趣愛好的學習,每天的行程,也是安排的滿滿當當。
只是,兩個孩子,誰也沒有叫累,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在確定是否學習,增加學習任務的時候,媽媽給他們安排的學習項目,是徵求過他們的意見的。對於如今學習任務遊刃有餘的兩個孩子,興趣愛好就是他們玩耍打發時間放鬆的方式,這樣的心態下,自然而然,他們的學習任務,對於兩個孩子來說,就不再是強加的任務,而是發自內心,去體會,去沉浸其中的樂事。
當然,這樣的心態也不是生而就有的。能達到這一步,林寧可以說自兩個孩子還沒懂事開始,就一步一步潛移默化的引導,根據兩個孩子的性情,去培養兩個孩子對於計劃和目標的認知,對於自身責任的認知···及至兩個孩子懂事,林寧一步一步給兩個孩子增加的學習選項。保證了兩個孩子有個歡樂無憂的童年的同時,也沒有鬆懈兩個孩子的教育。
在兩個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的學習時間並不長久,穿插在玩耍之間,每天也不過是一兩個小時。但是耐不住長年累月的堅持,時間累積出來今日的成就和接過。林寧的堅持和耐心的陪伴和引導,是其中重中之重的成功元素。能培養出兩個孩子對於學習的認真,和自律的性情,對自己的要求,和對目標的執行性,這幾點兒上,林寧也是有種身為母親的驕傲。
孩子是白紙,林寧在兩個孩子還小的時候,並沒有急著去塗寫描繪色彩,而是先打撈了色塊的根基,由著如今在此根基上,兩個孩子自如揮灑未來,她不會為兩個孩子做決斷,只會引導他們去做最適合他們,對他們最好的選擇。未來的選擇,是由兩個孩子自己定下來的。
比起現在流行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林寧更願意花費更多的心血,培養出兩個孩子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他們有著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和積極的追求,而不是大人們的逼迫。向上的動力,只有自己發自內心的期盼,才有可能快樂的成功,去勇敢的面對未來的挑戰。威逼只有一時有效,時間久了,只會造成兩個孩子和作為父母的他們之間麻木了,這樣上海感情的行為,絕對不是林寧樂意見到的。
直至如今,對於林寧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家人排在前位。兩個孩子的家長會也好,其他活動也好,顧少秋抽不出來時間,林寧卻是始終如一的沒有錯過任何。作為任何一個父母,最享受的莫過於,陪著孩子享受成功的喝彩,年年家長會,孩子們的頒獎時刻,自然也是林寧這個做媽媽挺驕傲激動的時刻。雖然那不過是一張獎狀,或者是一份學慣用品的獎勵,但是意義上卻是比一樣的,那是兩個孩子一個學期以來,付出努力獲得的成功榮耀,是對兩個孩子付出的肯定,她作為媽媽,與有榮焉!
當然,能夠帶給父母家人這樣的肯定,兩個孩子也是一樣的開心。榮耀和鼓勵,也更增加了兩個孩子向上追逐的動力,他們慢慢開始學會體會成功的喜悅。在失去一些不是太必要的玩耍時間中,他們從學習中獲得了更多。得與失,兩個孩子慢慢體會到了其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