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半島事必
至於遼東半島,正式改名遼東道,新設十郡,設遼東都督府在國內城,由任城王李道宗任都督坐鎮,馬周作為遼東都督府副都督,正式接管遼西四郡,遼東五郡政務。
到了倭島道,李世民一行參觀了礦山,以及幾個人口集中的地區,看到正忙碌秋收的場景,非常滿意,得知今年又是豐收,對長孫順德大肆表揚了一番,隨後就啟程前往江南。
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巡視天下,而且沒有通傳地方,可以說是突擊檢查。
倭島道的情景就讓金勝曼等人大開眼界,沒有想到比鄰而居,就隔著一條海峽,大唐已經治理得如此繁榮,不說那巨大的礦山,就是豐收的糧食也不是兩國能夠相比的。
尤其是扶余漳,更是后怕不已,好在自己同意投降,要只帶百濟距離倭島道可是最近的,以大唐那巨大的船隻運送兵力,只需要半天,就能在百濟各地登路。
「啟稟聖上,前方就是泉州港口。」一名金吾衛拿著望遠鏡,走到正由房玄齡等人陪著釣魚的李世民旁邊彙報道。
「哦!」李世民把魚竿遞給近侍,起身拿過望遠鏡觀看。
「港口處怎麼也幾艘大船?」李世民疑惑的問道。
「那是遠征號!遠航船隊回來了。」李靖看了一下,高興的說道。
「好!迅速前進,朕要好好問問。」李世民一聽,也反應過來,興奮的說道。
…………
「臣劉仁軌(李崇義)參見聖上!」兩人一臉興奮的對李世民行禮道。
「免禮吧,兩位愛卿一路辛苦了。」李世民看著猶如崑崙奴一般黝黑的兩人,溫言說道,不用聽也能感受到二人的辛苦。
「給朕說說,西方是個怎麼樣的情況。」李世民招呼二人坐下,又讓房玄齡等人坐下旁聽。
「啟稟聖上,臣等從貞觀七年四月二十五齣發,歷時一年又三個月,途徑南洋諸島,沿著天竺海岸線前行,途中遇到風暴,偏離航線,最後登陸一個叫做托勒密的小國,又前往東羅馬拜會了東羅馬帝國國王希拉克略,這次希拉克略國王派遣了王弟提奧多拉大公回訪我們大唐,並希望聖上接待。」兩人對視一眼,由口才不錯的李崇義介紹道。
隨後劉仁軌拿出地圖,為幾人詳細的解說了行進路線,以及需要的時間。
「一年又三個月?也就是說兩個多月前就回來了,怎麼還在這裡?」李世民不解的問道。
「回稟聖上,按照馮都督的命令,遠洋船隻回國,一定要隔離觀察一個月,以防把疾病帶回中原,臣等是第一次出海,就多等了一個月。」李崇義解釋道。
「很好,衛國思慮長遠,周詳,日後必須嚴格遵守,不過你們航行數萬里,歷時一年又三月,實在不容易啊!」李世民用手在地圖上比劃一下說道。
「臣等慚愧,一年多時間才回來不說,也沒有打探到多少東西,至於馮都督說的糧食也沒有找到。」劉仁軌羞愧的低著頭說道。
「無妨,正則不必自責,此行至少探明了一條道路,而且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知道這世界還有對手,讓朕不用擔心孤單,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李世民感慨萬分的說道。
至從西域諸國遠遁,遼東三國被征服,李世民心中多少開始懈怠,這才有了巡視之舉,一聽原來還有把海洋當著內陸的大國,頓時精神百倍,感覺人生又有了目標。
「不錯,世界越大,大家才不會心生滿足,更不會懈怠,至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外敵,才會一致對外。」房玄齡點點頭跟著安慰他們道。
「臣等謹遵聖喻,待船隻維修好之後,臣等請求再次出海。」劉仁軌兩人躬身請令道。
「不急不急,你們好好休息,總結一下有何不足之處,下次需要什麼,列出來,朕會讓人給你們準備。」李世民含笑說道。
「多謝聖上,臣等遵旨!」
李世民讓兩人好好休息,放了他們一個長假,隨後對房玄齡問道:「愛卿怎麼看?」
「遠洋還是要繼續,只看這次帶回的財物,就不虛此行,除開所有開支,剩下財物都能讓船隊在增加幾艘了,如果船多了,相信還能帶回更多財富。」房玄齡拿著手裡的清單,肯定的說道。
「臣附議,不過臣建議召回衛國,他對於海外見解獨道,想來會有更好安排。」李靖建議道!
「愛卿言之有理,朕讓人做好準備,另外召集衛國回來,等巡視嶺南回來,衛國也就差不多到長安了。」李世民點點頭贊同道。
「臣建議帶上提奧多拉,讓他見識一下大唐的強大,日後就算合作,也是強大一方佔據主動。」房玄齡建議道。
「臣以為東羅馬必然是有強敵在側,而且是處於下風,展示一下力量,更加具有好處,至於交易,就看一下他們有何需求,那怕是需要出兵,臣以為也可以出動炮兵,不過由我們自己指揮。」李靖從劉仁軌兩人的話語中,敏銳的感覺到了不同尋常之處,對李世民勸解道。
「此事容后再議,明天開始,帶著那個提奧多拉好好參觀一下,朕也要好好看下,這天下打下來,朕還從未放鬆的遊玩觀賞。」李世民揮揮手說道。
「聖上為大唐付出太多心血,是該好好親眼看一下,這總比奏摺來得直觀。」房玄齡含笑說道。
「太子處事還不錯,朕也輕鬆不少,正當四處看下,從倭島道離開后,朕才明白為何父皇喜歡到處遊玩,原來天下還有如此多美景。」李世民放鬆一下,斜坐著高興的說道。
「現在大唐近一點的不過就是吐蕃,調集大軍去吐谷渾道訓練,適應,等修養幾年之後,反手滅掉就是,其他不過是一些小部落,聖上只需要安排小股士兵,就能征服。
所以聖上適當休息一下,也是無妨事的。」李靖笑著勸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