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天降軍神
「唉,唯有命丕繼位一事,老夫實在是難以接受。你也知道,為兄的長子曹昂,不僅英勇善戰,還多次救我於危難,在軍中威望極高。我若不傳位於他,怕是難以服眾啊……」
按史書記載,曹昂本該在十幾年前救父而亡。
但由於華興等人的出現,部分歷史軌跡已發生改變,曹操和曹昂均躲過了那場劫難。
所以直到今天,曹昂不僅健在,還理所當然的替代了曹丕,成為了曹操心中最為合適的接班人。
若曹昂和曹丕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那誰當家都無所謂,華興絕不會強行干涉。
但遺憾的是,他們並非普通百姓。
尤其是那次子曹丕,他可是十年後創建魏國的開國皇帝。
若曹操把繼承人換成了曹昂,那之後還有沒有魏國都得兩說。
所以,為了讓歷史不發生太大的變化,華興只得面帶遺憾的拒絕了曹操:
「曹兄,其實我個人也很欣賞子脩,但在這件事上……唉,我實在是無能為力。將來,您封他為王也好,冊封領地也罷,這些都可以任您補償。但曹軍統領一職,必須由曹丕繼位。」
為了防止曹操誤會,華興又緊跟著補充道:
「至於其中原因,我目前無法告知。但我可以向你保證,他二人均不知曉此事,我也並非在替任何人說話。此事只與大義有關,我絕無半點私心。」
這些年裡,華興說過不少類似「天機不可泄露」的話,曹操早已適應了他這種「神秘」的風格,也就沒再繼續追問其中的緣由。
但到底要不要接受此事,對曹操來說仍無定論。
前思後想了半晌,就見他掛著一臉的糾結,又試探性的問了一句:
「華老弟,老夫……要是不接受呢?」
「若不接受的話……那就比較麻煩了!」
說話間,華興漸漸收起笑容,臉上也顯出了凝重之色:
「曹兄應該清楚,華某絕非輕易放棄之人。剛才的四點建議,你若不答應,華某就只能通過其他途徑去實現了……到那時,我不僅不會再送你疆土,可能還得廢除盟約,忍痛與曹兄開戰。所以懇請曹兄,三思而行!」
如果曹操執迷不悔,非讓曹昂接班的話,華興到最後也只能與曹操開戰,使用武力將歷史扳回正軌。
所以此言雖以威脅為主,但也並非不可能發生。
而坐在對面的曹操聽聞此言后,眼中立刻劃過了一抹複雜之色。
有驚詫,有困惑,有憤怒,也有濃濃的擔憂……
這二十年來,曹軍是比之前強大了不少。
不僅一統北方,且兵力號稱百萬(實際上能打仗的兵士也就六七十萬),有如霸主一般存在。
而華興軍這邊,同樣也在飛速發展。
據可靠消息稱,華興目前在益州駐兵二十萬,荊州二十萬,揚州二十萬,交州二十萬,大本營鐶轅村也有十多萬。
所以單從兵力上看,兩家其實是不相上下。
另外,通過多年的觀察和了解,曹操很清楚華興的本事。
他知道,這傢伙不僅武藝高強,且善於用兵。
二十年征戰下來,從荊州劉表到益州劉璋,再到江東孫吳,他幾乎沒有一場敗績。
哪怕兵力不如對方時,他也能利用天時地利,外加層出不窮的計謀轉敗為勝。
為此,人們還專門把他的外號給改了!
從以前的「天降之魔」變成了「天降軍神」,足以證明他超強的軍事能力。
所以,一想到要和這種人開戰,即便是梟雄曹操,內心也難免發慌,雙眉因躊躇而蹙。
一邊,是白送的半壁江山,不費一兵一卒便能一統天下;
另一邊,是與天下最可怕的敵人開戰,最終死傷無數不說,還極有可能會被對方一舉滅掉。
將這兩種結局又過了遍腦後,曹操雖然感覺對不起曹昂,但為了整個曹軍利益著想,他最終還是做出了讓步,點頭答應了下來:
「唉!罷了、罷了。此事就依你所言,老夫全部採納!」
……
與曹操共進晚宴后,由於天色已晚,華興便在曹府借宿一宿,次日一早才帶隊離開了許昌。
鑽進馬車車廂,華興剛想躺下休息一會兒,車簾卻被人從外掀開。
伍凡噌的一下跳上馬車,一屁股坐在了華興對面,滿面關切的問道:
「怎麼樣,華隊,跟曹操談好了么?咱們的條件他答不答應?」
「都談好了。」見狀,華興只得懶洋洋的爬了起來:
「他不僅答應了,還跟我簽了約定書,跟之前預想的差不多。」
「哦!那就好。我就怕他死倔不同意,到時又得跟他打上十幾年的仗。犧牲的都是咱們國人,想想就虧得慌。」
面露不忍的搖了搖頭后,就聽伍凡又問了一句:
「那接下是不是就沒什麼事了?」
「嗯,事情都安排妥了,之後咱們只需監控即可……」
其實,自打華興等人抵達東漢后,歷史已在很多方面發生了改變。
比如董卓之死、劉備之死、呂布之死,以及二袁伐曹之戰,都跟史書記載大相徑庭。
想要還原一個原汁原味的「三國時代」已不太可能了。
但為了保證歷史的進程不出現太大偏差,華興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扭轉歷史的車輪。
比方說,他帶兵拿下益州,並將趙雲、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等人留在那裡,其實就是在模仿歷史上的蜀國。
之後,他又出兵揚州攻下東吳,一是為了防止曹操攻佔,二是為了確保江東地區能夠順暢的發展。
因為若讓曹操提前拿下江東的話,那東吳的發展定會大不一樣。
所以在華興看來,倒不如先將其掌握在自己手中,提供保護的同時,也能對歷史進行監管。
當然了,為了保留吳國的特色,他還特意將孫權和周瑜命為州牧,算是換了種方式,將江東的命運又還到了孫家手中。
至於跟曹操提出的四點要求,則是為了確保魏國的前進方向不發生改變。
尤其是曹魏的領軍人,在華興看來,更不能隨意變化。
因為一旦統領變了,那之後的變數實在是無法估量。
所以華興才會強迫曹操,務必將帥位傳給曹丕,之後再由曹丕傳給曹叡,與歷史保持一致。
至於重用司馬懿一事,則是為了幫助司馬家族發展起來。
最終,由司馬炎從曹操的孫子曹奐手中奪走政權,建立晉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