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7發展史
u27發展史
0年代的戰鬥機設計師們認為:最大的飛行速度、最高的飛行高度是戰鬥機取勝的法寶,在未來的空戰中,遠程導彈的使用將使近距離格鬥成為歷史。因此,能夠攜帶遠程空對空導彈將比飛機的機動性更加重要。但在越南戰場上,具備這些特點的美國F-4"鬼怪"戰鬥機卻屢屢被「落後」的米格-21,甚至米格-17擊落。美國開始反思這種設計思想,並於1969年開始設計遠距離與近距離空戰能力並重的F-15,到1974年,第一架F-15A和TF-15A(后改編號為F-15B)正式進入美國空軍服役。
蘇聯一直在關注著美國的研究。當美國正式開始設計F-15時,蘇聯認為有必要研製一種在空戰能力上至少與F-15相當的制空戰鬥機,並在1969-1970年間將設汁任務下達給蘇霍伊,米高揚和雅可夫列夫三個著名的飛機設計局,1971年,蘇聯國防部要求未來新型戰鬥機(PFI)的性能必須相當於美國的F-15,軍方對PFI的設計指標是非常苛刻的,要求飛機的最大馬赫數在2.35以上;在11000米的最大速度為2...千米/時之間;海平面最大大速度為1400-1500千米/時之間;海平面上最大爬升率為300-350米/秒;實用升限在21000-22000米之間;海平面上不帶副油箱航程為1000千米;高高度上不帶副油箱骯程為2500千米;使用過載8-9G;從600千米/時加速到1100千米/時的時間在12-14秒之間;從1100加速到1300干米/時的時間為6-7秒:起飛推重比為1.1-1.2。另外,PFI項目還提出了詳細的任務與武器要求。總之,未來的新型戰鬥機將在性能上達到美國F-15和尚在設計的F-16的水平。它的典型作戰目標是美國的F-4和F-111、歐洲的「旋風」、「美洲虎」和中國的殲-6。
PFI項目
蘇霍伊設計局經過一番精心的設計,在1971年早期時候提出了T-10方案,該方案的設計編號最初的T-10原型機方案為蘇-27,不過這一編號在當時是嚴格保密的。鑒於T-10的方案採用了較為獨特的腹部進氣式布局。為了減小競爭風險,蘇霍伊設計局同時還提出了「備份」版的T-10方案,該方案的側面非常類似美國的F-14,原來的T10被稱為T-10-1。巧合的是,同樣參與競爭的雅可夫列夫設計局也搞了兩種方案,只是其中的一種是另一種的放大型罷了。儘管如此,蘇霍伊設計局認為T-10-l的氣動性能潛力非常大,因此把它作為重點發展項目,總設計師帕雷爾.蘇霍伊親自領導該方案的選型與發展。
T-10-l的機翼採用了固定式后掠冀,後掠角為45度。從俯視圖上看,整個機翼象是鯊魚的背鰭。預計兩種T10的起飛重量都在18000千克左右,而且已經決定採用雙發市局,如果要讓起飛推重比達到1.15,推力必須達到20600-20800千克之間,即單發最大推力至少達到10300-10400千克之間。在當時,能達到這種推力的發動機有二種:AL-31F,D-30F-9和R59F-300,由於飛機的結構設計還未完成,具體的發動機型號將在以後決定。接下來是武器系統的選擇。最初計劃為蘇-27掛載2枚-25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和6枚-0紅外製導近距導彈,並安裝-門備彈250發的AO-17A雙管30毫米機炮。雷達使用的是米格-23M的Sapfir-23MR雷達,對空探測距離為40-70千米,對地為20-40千米;帶紅外探測追蹤感測器和光學/電視瞄準系統的光電系統;頭盔瞄準具和兩部處理器,可以直接處理雷達和光電系統的數據資料並顯示在陰極顯示器上。
另外,導航、自衛、無線電系統也經過了嚴格的挑選。在綜合了這些系統之後,蘇霍伊設計局根據風洞實驗結果對T-10-1的大概性能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該機無法完全滿足空軍的要求。蘇霍伊設計局便改進了一些沒計,如加大起飛重量、減少武器數最,改善了飛機的性能。在此時,飛機也根據要求可以掛載新一代的空對空導彈如-27和改進過的-60M。
972年,空軍召開了第一次與PFI有關的設計局會議。在會議上,各設計局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蘇-27(當然還有「備份」版的T-10),米格-29(當時該機採用高單冀,兩側進氣和單髮結構,此時的米格-29還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種米格-29)和雅克-45輕型戰鬥機、雅克-47重型戰鬥機。兩個月後,召開了第二次PFI會議,米高揚設計局映示了新設計的米格-29,並且起飛重量為12800千克。而雅可夫列夫設計局的方案由於將發動機布置在機冀上、容易因發動機故障導致飛機失事而被淘汰。但真正有關PFI的決定將在第三次會議上公布。米高揚設計局在此次會議后,提出了一個意見:將PIF項目分解成兩個獨立的項目,即同時發展蘇-27那樣的多任務重型故術戰鬥機,和米格-29那樣的輕型戰術戰鬥機,它們將使用統一的主要設備和武器。這是自1971年以來的,蘇聯空軍和飛機製造工業首次面臨這樣一種情況:80年代的蘇聯空軍戰鬥機群將由兩種飛機組成!就象美國空軍計劃的那樣。
讓我們先偏離一下主題。美國空軍在YF-15開始試飛后,就認為F-15過於昂貴,不可能經受得住大規模戰爭中的大量消耗,因此必須有另外一種飛機與之配合;簡而言之就是由重型的F-15擔負爭奪和掌握制空權的任務,而由另一種便宜的戰鬥機與敵方戰鬥機進行空中格鬥。這種輕型戰鬥機的武裝不必很強,只要能帶兩枚近距導彈和機炮就行了,但它的機動性要好。1972年1月,美國的「輕重量戰鬥機」計劃開始實施,這就是後來的F-16。事實上,蘇軍的多次研究也表明:截擊任務要求飛機能夠保持與地面指揮所之間得通訊聯繫、同時必須具備高性能的爬升率和加速性,另外還必須裝備有可以上視和下視的大功率雷達;如果是掩護任務,就要求飛機有較大的航程;而在近距離格鬥空戰中,高敏捷性、推重比、大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在當時,這些高性能要求很難在同一種飛機上有效地結合起來。從另一方面講,也沒有什麼限制說空軍只能裝備一種戰鬥機。於是,事情就這樣決定了:空軍未來的主力戰鬥機將由兩種機型構成,一種是多任務的重型戰鬥機,它必須有能力控制敵方防線后戰役縱深(250-300千米)範圍地區的制空權---這個指標與美國空軍給F-15的指標一樣;另一種是輕型的戰術戰鬥機,它的作戰範圍主要在敵我交戰的前線或敵後戰術地域(100-150千米)爭奪制空權---這個指標也同F-16一樣。
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有很大的燃料攜帶量,並且要增加遠程導彈的數量(增加到4枚)、可資料上傳的導航系統,先進的通訊和自衛系統;同時它還必須能執行截擊。而輕型戰術戰鬥機則必須容易製造和操作,如果沒有什麼特別問題的話,稍加地面訓練的飛行員也能操作它,它的武器只需要2枚遠程導彈和相應的近距離格鬥武器。在生產花費上,生產l架重型戰鬥機的資源可以生產2架輕型戰鬥機,由這兩種戰鬥機組成的戰鬥機群(輕型戰鬥機與重型戰鬥機的組成比率大約為7:3)將得到最大的效費比。在1972年末,蘇霍伊和米高揚設計局都得到了各自的合同,以發展蘇聯空軍未來的下一代戰鬥機---蘇-27和米格-29。
原型機的製造
根據國防部地命令。蘇霍伊設計局又開始了T-10原型機方案地起草工作。首光要從大量地製造中地T-10-1、不同地(不完整地)外形結構中選出一種理想地基體。在1970-1975年間。蘇霍伊設計局挑選了大量地模型。以試圖找到起落架和進氣道地最佳結構。最後採用了一種三輪車式地起落架結構。這種設計很穩固。起接架地各個系統全部由液壓系統來控制。進氣道和發動機艙地組合也很讓人頭疼。經過人量地試驗和計算。還是採用了將二波系進氣道分開布置在機身邊條翼下地布局。另一個大麻煩是蘇-27地重量限制問題。注意地焦點都集中在如何減少飛機地重量上。經過精心安排。實際起飛重量僅增加9千克!這種重量上地「斤斤計較」使飛機地飛行性能沒有發生行什麼明顯地變化。
根據空軍地要求。新型戰鬥機必須具備大航程。並且蘇-27地航程必須比對手大10%。這樣。美國地F-15在沒有外掛油箱時航程為2300千米。蘇-27至少要達到2500千米。這使蘇-27至少要攜帶5.5噸燃料。但根據蘇聯地有關強度標準地要求。任何飛機都必須攜帶達自身燃料重量地80%地備份燃料。這就使飛機重量又增加了3.5噸之多。其實蘇霍伊設計局並沒有打算讓蘇-27多飛1500千米。但有關規定使蘇-27不帶副油箱便可以飛行4000千米。
到了1975年。蘇-27地初期設計工作終於結束了。蘇-27戰鬥機地空氣動力結構、機體設計已經完成。基本設計思路也已經找到。現在是製造原型機地時候了。在長長地挑鼻內是雷達艙。座艙及風擋內可以看到360度全向視野。另外還有一個後設備艙。前起落架被安裝在座艙下、紅外感測瞄準系統安裝在座艙正前方地機身下沿中軸線上。兩台發動機被安裝在機身下沿中軸線對稱布置地發動機艙內。發動機艙之間地空間可以用來掛載空對空導彈。為了能讓發動機在各種速度和高度上都能在最好地狀態下工作。進氣道被裝在機冀邊條冀下。並安有進氣導流板。以控制在各種角度上地進氣量。飛機總共有8個武器掛架:機身下發動機艙之間有2個、進氣道下各有l個。每邊主翼下各有2個。除了主翼下最外側地掛架只能攜帶100千克級地近距格鬥導彈外。其他掛架都可以掛載250-300千克級地遠程空空導彈。
儘管製造中地原型機比設計指標中地更大。更重。飛機地基本性能卻沒有大地改變。如正常起飛時翼載為375千克/平方米。起飛推重比1.15也與設計一致。飛機地空重為14300千克。在掛載武器並裝上正常地燃料(5300千克)時起飛重量為22100千克。滿載燃料時地最大起飛重量為25700千克。機長19.65米。翼展14.7米。機翼面積59.4平方米。在地面上地飛機高度5.87米。
一波三折地發動機研製
蘇-27地動力系統計劃採用2台大功率地新一代可加力地渦扇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地技術要求非常高:如果要讓飛機在起飛和空中格鬥中地推重比超過1。發動機在打開加力時推力達到12500千克。這比AL-21F-3高出了12%;但同時發動機地單位油耗必須低。否則就不能滿足飛機地大航程要求。與當時大量生產地AL-21F-3相比。新型發最後選擇了AL-31F渦扇發動機動機地油耗至少要降低25%。同時。蘇霍伊設計局也沒有足夠地時間供他們「慢慢」研製。經過研究。設計人員們決定採用3級低壓、9級高壓和高、低壓渦輪各1級地結構(「3+9+1+1」方案)。渦輪要進行抗熱增強設計(與AL-21F-3相比。工作溫度要高350-400度)。最後決定採用單晶結構地轉子葉片。但在1970年初。蘇聯獲得了F-15地F100-PW-100發動機地資料。根據這些資料。決定在AL-3lF上採用4級風扇、12級高壓和高、低壓渦輪各2級地基本結構。新結構地AL-3lF發動機在1974年8月完成了第一台。但在測試中發現它還存在結構缺陷。留利卡只能再次考慮原來地「3+9+1+1」方案方案。但4級風扇已經設計完畢。於是也被加在了這個「3+9+1+1」方案上。這樣。AL-3lF發動機地壓縮機機構部分就有些類似另一種著名地發動機---為米格-29研製地RD-33。
從製造單晶渦輪轉子的蘇聯航空材料製造廠傳來了一個壞消息,該葉片在進行熱實驗時發現無法滿足熱強度要求,假如要冷卻的話就只能從壓縮機中引氣。那樣做既降低了發動機的推力,又增加了油耗。這樣,AL-31F就趕不上T-10-1的試飛了。一直到T-10-3/T-10-4製造出來的時候,AL-3IF才滿足了性能要求,正式成為蘇-27的動力系統.但就整個原型機來說,這只是確定了飛機的外形。
航電及武器系統的研製
電子設備與武器的挑選『『『光有外形和發動機的飛機是不能作戰的。為了讓T-10-1具備作戰能力OEPS-27光電火控系統,蘇霍伊設計局開始為它挑選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按照PFI項目中的規定,蘇-27和米格-29的主要設備必須是一樣的。但由於對蘇-27的使用要求更為嚴格,空軍對蘇-27的航空電子和武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多模式雷達必須具備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和全周上視/下視追蹤目標的能力;可以利用多種設備追蹤目標;新的數字式數據處理器。裝備新型的光電追蹤紅外瞄準具,並且在使用該設備瞄準時可以發射近距導彈和機炮;座艙內要裝上平視顯示器和單色陰極顯示器。根據情報,蘇聯飛機在雷達、電子和計算機水平上要大大落後於國外對手,這就需要研製一種新型的火控系統。經過一番綜合論證,決定為蘇-27安裝OEPS-27光電火控系統(有趣的是,另一種類似的OEPS-29也被裝在了米格-29上)、RLP-27雷達系統等一些先進的設備。到了1982年,這種火控系統正式裝備在蘇-27上。
蘇-27的固定武器選用和米格-29一樣的30毫米AO-17雙管機炮,導彈也採用同樣的-27、-73和-60M,兩機的不同處在於掛載導彈的數量上。由於最初是把蘇-27作為截擊機來設計的,因此,它雖然有8噸的載彈量,但只能掛載無制導炸彈和火箭彈。掛裝的導彈也根據空軍的要求進行了改變。到最後,蘇-27可以使用-13M1、-14、-60和-73四種近距離空空導彈,以及-27ET和-27ER型中程空空導彈.原來準備使用的AO-17機炮通過了地面測試,但隨後被放棄,而採用了重新設計的30毫米TB-687單管機炮。1977年完成了TB-687的全尺寸模型,1983年正式命名為Gsh-301裝備蘇-27和米格-29,而AO-17機炮在1982年成為了米-24P和蘇-25的標準武器.AO-17和Gsh-301的炮彈可以通用。
T-10的試飛
由於AL-31F發動機尚未完成,T-10-l只能使用人AL-21F-3渦噴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比AL-31F更加笨重、功率更小、效率更低。但這並不影響T-10在1977年進行首飛,1978-1979年,AL-31F投入大批量生產後,T-10才使用了新的發動機。試飛工作在試飛組(以後的蘇-27M的首席設計師尼基汀就是其成員之一)嚴格監督下開始了。在通過了地面測試和高速滑行測試之後,試飛組給予了試飛許可。
977年5月20日,在蘇霍伊設計局首席試飛員、蘇聯英雄瓦拉米爾?伊留申的駕駛下,T-10-1(機頭號10)首次沖入了藍天。隨後,試驗了新型戰鬥機的操控系統。當時,T-10-1還沒有安裝火控系統。在以後的8個月中,T-10-l進行了38次飛行。到了1985年,T-10-l圓滿地完成了它所有的飛行任務,被送到莫斯科附近的莫尼諾空軍博物館保存。1978年,蘇霍伊設計局製造了另一架原型機---T-10-2,它的飛行測試由蘇霍伊設計局的耶夫格尼?索諾約夫進行。1978年7月7日,索諾約夫駕駛它進行中、高空飛行項目的測試。當他在11000米和5000米飛行時,一切都很正常,但當他下降到1000米高度準備測試一下1000千米/時速度下的性能時,飛機的過載一下子高得超出了他的預料。飛行員立即向前推桿試圖保持飛機的平衡,這使飛機的過載立即變為-8G。這些無意義的努力沒能挽救他,飛機的動能損失之快超出了飛行員的想象,飛機終於墜毀在地面上.這次事故促使蘇霍伊設計局為蘇-27加裝了線控操作系統。
蘇霍伊設計局又開始製造第二批的兩架---T-10-3和T-10-4。與此同時,留利卡設計局也加緊為T-10-3/4製造AL-31F發動機,不過,現在的發動機還不是正式的生產型,而是AL-31FN。等到T-10-3/4製造出來,AL-3lFN也完成了,並被迅速地安裝在T-10-3/4的發動機艙內。1979年3月,T-10-3的組裝完成,試飛員還是瓦拉米爾?伊留申。但完成了地面測試之後,試飛組和試飛員都不批准它上天,因為運來的AL-3lFN存在缺陷。最後,大家的結論是必須將發動機送回去改進。留利卡設計局立即展開改進工作,改進了這些缺陷。1979年8月23日,伊留申完成了T-10-3的首次飛行。1個月後,裝有雷達的T-10-4也被運到機場,用於雷達系統的測試。
從T-10到蘇-27
980年6月,試驗型的T-10-5製造完畢,隨後又製造了T-10-6/7/8/9/10/11。這些飛機被同稱為「蘇-27的T-10-5型」。到了1980年,能參加飛行測試的T-10總共又9架,其中7架裝AL-21F-3AI發動機,兩架(T-10-3/4)裝AL-31FN發動機。T-10-5型在1981年首次裝上了完整的火控系統進行測試。但在1981年9月3日的一次飛行中,T-10-7在進行最大航程測試時,因燃料耗盡墜毀在離機場不遠的地方,試飛員伊留申跳傘成功。不過因為此次事件,主設計師科辛被解職,主工程師雅馬科夫被開除,伊留申也被勒令不得再執行飛行任務。似乎「禍不單行」。
981年12月23日,剛製造完成、使用了不到l年的T-10-12因為高速飛行時、前機身斷裂而墜毀,試飛員科馬諾夫喪生。
982年,測試基地又增加了幾名新成員:T-10-14/15/16/17,其中T-10-14被用於T-10-17為第一架正式生產型原型機地面靜力測試。1982年6月2日,試飛員伊沙科夫駕駛著蘇-27的正式生產型T-10-17完成了試飛。接著,共青城飛機製造廠又造出了9架:T-10-18/19/20/21/22/23/24/25/26/27。這些飛機加入試飛項目后,讓設計局進一步掌握了飛機的特性。針對飛行測試中出現的各種事故,蘇霍伊設計局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飛機。終於在1985年,第一批蘇-27截擊機開始在蘇聯空軍中服役。年底,大批蘇-27交付給空軍和防空軍。之後,又根據作戰需要,為蘇27加裝了通訊、協同作戰控制系統。當整個系統調試完畢后,1990年8月23日,蘇聯國防部長批准將蘇-27作為蘇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的標準戰鬥機,至此,經過近20年的研製和發展,蘇-27終於成為了蘇聯空軍戰鬥機群的主力。
蘇-27UB
早在蘇-27剛剛開始正式研製的時候,蘇聯空軍就提出需要一種教練型,SU-27UB的第一架原型機:T-10U-1SU-27UB的第一架原型機:T-10U-1
以使新飛行員們能快速掌握蘇-27的飛行特性和火控系統,教練型的代號蘇-27UB。70年代末,蘇霍伊設計局開始研製蘇-27UB(工廠代號T-10U)。按照要求,教練機將具備同單座型戰鬥機一樣的結構、設備和性能。1980年,教練機的設計草案完成。教練機與戰鬥機的外形非常相似,但前機身不同,並有一個新設計的座艙和一前一後兩個座椅。機頭也不一樣,這是為了保持飛機的重心而採取的設計。1984年,共青城飛機製造廠製造了一個蘇-27UB模型進行靜力實驗。1985年3月7日,第一架蘇-27UB在試飛員薩多厄科夫的駕駛下完成了首次試飛。本來蘇-27UB的生產也應該由共青城飛機製造廠進行,但由於蘇-27戰鬥機的大批量投產,所有蘇-27的變型機都交給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生產。第一架批生產型蘇-27UB(T-10U-4)於1986年9月10日在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首飛成功。很快,蘇-27UB戰鬥教練機隨著蘇-27的大量裝備而進入空軍和防空軍服役。
向世界紀錄衝擊
在1989年巴黎航展上,蘇聯宣布了一條震驚世界航空界的消息:在1986-1988年,蘇-27創下了爬升和飛行高度兩項世界紀錄。當然,創下這些記錄的是被稱之為P-42的驗證機。
P-42正式公開是在1986年後半年(有資料說應該是在10月27日)。11月15日,試飛員普加推重比達2,屢破世界記錄的P-42喬夫駕駛它創造了爬升記錄:從地面爬升到3000米用了25.4秒,之後又創造了爬升到6000、9000和12000米的記錄。這些記錄分別比10年前美國飛行員用F-15創造的記錄快了2秒。創造這些記錄的P-42就是蘇霍伊設計局的T-10-15。當時,T-10-15已經快完成了它的測試項目,面對著這架對蘇-27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飛機,沒人願憊拆掉它,這時,主設計師西蒙諾夫說話了:「這架飛機對我們的意義如同衛國戰爭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現在我們可以讓它接著完成它的使命。從現在起,它的設計編號就是P-42。」就這樣,T-10-15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創造飛行記錄。包括雷達和光電瞄準系統在內的火控系統被拆下,尾錐也縮短了,垂尾面積也減小了,減速傘和腹鰭被取消,機鼻罩被更輕的金屬罩取代,另外還採取了大量措施來進一步減少飛機的起飛重量。同時還將機內載油量減少到最低,再換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2x13600千克),這就使飛機的起飛推重比達到了2。就這樣,P-42誕生了,1993年P-42還創造了攜帶外掛的爬升記錄。
在80年代後期,另一架飛機也被改裝成「記錄突破者」,這就是T-10-20。這架飛機在完成了蘇-27的飛行項目之後,也拆除了火控系統和軍械,然後也對機體結構做了一些調整,但保留了尾錐。同時增加機內燃油攜帶量,達到12900千克,這使它的起飛重量達到26600千克。T-10-20主要用於創造航程方面的世界紀錄。在完成了它的創記錄飛行之後,T-10-20被送到莫斯科的航空博物館保存。
後記
由於蘇-27飛機具有良好的設計和較大的改進餘地,目前該機已經向一機多用方向發展。在蘇-27飛機的基礎上,俄羅斯先後推出了蘇-27PU(蘇-30),蘇-27(蘇-33),蘇-27IB和蘇-27U(蘇-34)以及蘇-35等多種型號,發展成蘇-27系列飛機。
編輯本段]Su-27系列機型
Su-27(設計局號T-10S)共青城廠為空軍製造的基本空優型
Su-27IB(設計局號T-10V)Su-34的原型機,由新西伯利亞廠製造Su-27(設計局號T-10)Su-34的電子戰派生型
Su-27M配備Su-35武器系統的Su-33,由共青城廠製造
Su-27PPSu-33的電子戰型
Su-27RTSSu-33的偵察型
Su-27U並列式座艙教練機
Su-27UB(設計局號T-10UB)由共青城廠製造的並列式座艦載機Su-27M(設計局號T-10M)Su-35的原型機
Su-27P共青城廠為防空軍製造的基本生產型(就是常說的Su-27S)
Su-27PD加裝空中加油裝置的Su-27P
Su-27PU(設計局號T-10PU)Su-30的原型機
Su-27RSu-34的偵察型
Su-27S(設計局號T-10S)共青城廠製造的Su-27出口型
Su-27**由Su-27S改良的多功能出口型
Su-27UB(設計局號T-10U)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Su-27雙座縱列教練機
Su-27UB(設計局號T-10UB)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Su-27UB出口型Su-30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雙座縱列空優戰機
Su-30I-1Su-30MI的首架原型機
Su-30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Su-30出口型
Su-302(暫時型號)共青城廠製造的雙座並列型戰機
Su-30I共青城廠製造出口印尼的Su-27S
Su-30N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換裝先進雷達的改良型
Su-30M(設計局號T-10PM)雙座縱列多功能戰機的通用型號
Su-30MI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印度Su-30M,裝有前翼、矢量推力和先進火控系統
Su-30M共青城廠製造的中國Su-30M,採用Su-30的標準機體Su-30MR發展中俄國Su-30M,採用Su-30MI的機體裝備俄制航電系統
Su-32FN供出口用的Su-34陸基海上攻擊機
Su-32MF供出口用的Su-34多功能型
Su-33共青城廠製造的艦載空優戰機
Su-33UBSu-27UB的軍用型號
Su-34(設計局號T-10VS)新西伯利亞廠製造的雙座並列攻擊機
Su-35共青城廠製造的先進多功能戰機
Su-35在1995年出現在多功能海軍型編號
Su-35UB(設計局號T-10UBM)共青城廠製造的Su-35教練型
Su-37MRSu-35的最終派生型,並裝有新型的航電系統和矢量推力,原型機編號T10M-11。
Su-47改進為前掠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