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愛與犠牲系統與輪迴的先天缺憾
「星」(神)在設計「愛與犠牲」的生態系統時,存在了自相矛盾之處,成為生命體痛苦的根源。
為了讓生命體在「道的時空」即我們的世界上活下去,DNA中的指令是不斷複製、不斷繁衍。
為了讓生命體維持生命,DNA設計了肉體口渴、飢餓、寒冷等感覺的機制,這原本只是生命體在延續生命時需要知道的肉體情況的訊號,身體的痛覺也是生命體肉身受到傷害而發出的警號,本來這些訊號都是中性的,是DNA設計的生命保護機制。
但較繁雜的生命體,擁有敏銳的感覺器官,這些身體警號成倍般放大,成為生存下去的驅動力,不能滿足這些生之需要時便產生「痛苦」,滿足了這些生之需要時便是「快樂」。
DNA決定了生命體的痛苦與快樂,口腹之慾、性慾、情慾等都是DNA為了讓生命體不斷複製、不斷繁衍的奬罰機制。
生命體死亡的痛苦是巨大的,肉體的逐漸消亡會觸發身體的各種痛覺和心理上被毀滅的恐懼,這就是古人說的「自古艱難唯一死」。
而「愛與犠牲」系統中生命體在「吃」與「被吃」中互相依存,一方面要要拚命活下去,另一方面卻註定要犠牲自己的肉體去成就其他生命體,「被吃」固然痛苦,但「吃」也是痛苦。
因為「吃」受飢餓的強烈感覺驅使,為了平復這種飢餓之苦,而想盡辦法,甚至去搶奪和殺戮。
這便是「愛與犠牲」系統的先天缺憾。當然不同種類的生命體因為DNA設計的身體構造不同,對痛苦有輕重不一、深淺不同的感覺。
單細胞的生命體對身體飢餓的理解,可能只認為這只是一種訊號,簡單的身體結構沒有感受痛覺的器官,所以他們的痛苦是有限而微小的。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需然不會輕易地淪為其他生命體的口中餐,但身體構造精密而敏感,感情細膩,內心充滿各種慾望,經歷著慾望和智理角力,其心靈上的痛苦,比起生命體單純地被吃掉的痛苦,有過之而無不及。
生命體身不由己地參與輪迴,歷盡無常之苦,被動地不斷重覆著出生、成長,一生中為避開死亡危險而奮鬥,參與物質和資源的競爭,滿足性慾和情慾而起的爭奪,再經歷生老病死。
一生接著一生,沒有停歇,沒有盡頭。而輪迴中「愛之緣份紐帶」所引起的人世間之愛恨情仇,形成錯綜繁雜的人際關係,成為人類心靈和情感上的痛苦根源。
「愛之緣份紐帶」由烙印在「靈魂印記」中的思念,造就今生你我相逢的緣份,而相逢的方式以男女間之愛為例,這可以是一種很折磨人的經歷︰你為什麽選擇她作為你的配偶,而不選擇我,我感到妒忌;你為什麽因為第三者而拋棄我,我感到傷心和憎恨;你為什麽欺騙我的感情和金錢,但最終離開我,我感到憤怒。
即使今生男女兩情相悅,兩人間也會經歷生離死別的傷痛,而男女的關係中也會出現性侵、控制、欺騙和爭奪。
在男女感情中,可以是今生你負了我、虧欠我,下一生輪到我負你、虧欠你,所有的愛恨情仇可以說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而男女間「愛之緣份紐帶」因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纏愈緊,上一刻只是累積十世緣份,下一刻經歷多世后,便成為二十或更多世的緣份,如果生生世世輪迴為人,會陷入情債太多無力償還的處境。
所以輪迴成為其他簡單的生命體是有必要的,如你作為人的「靈魂水滴」在下世分裂為上億個的乳酸菌,給你前生的愛人吃下肚子里,或多或少償還了部份情債。
現今人類社會中的家庭制度,父母子女間之「愛之緣份紐帶」也可以是痛苦之源。
母親要無可避免地要經受生育之苦。家庭或家族的經濟資源分配,難免導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間的博奕。
家庭中家人共同生活產生的種種磨擦紛爭,有機會發展成家庭暴力、亂倫和倫常慘案。
因此生命體尤其是人類,他們會問「生存這麽痛苦,為什麽還要活下去?
」,所以人類會有自殺的行為。如果他是為情自殺,死後輪迴,下世如果仍轉生為人的話,有機會還是會遇上與前生相近似的處境,因為與上世相同的「愛之緣份紐帶」沒有斬斷。
他的出路是轉生為其他生命體,經歷不同的生命歷程,經換位思考後,發現真我所需,學會放下執著,以其他相逢的形式來償「愛之緣份紐帶」的情債,這才有機會可以得到超脫。
隨著時間推移,「星之靈魂海洋」中的「靈魂水滴」都有機會或已投胎為人,經歷人生,並深深體會到為人之苦與樂,但「愛與犠牲」系統與輪迴的先天缺憾所帶來的痛苦,是非常真實,是切膚之痛,這是「星」(神)難以理解的。
對「星」(神)來說人類的痛苦及快樂,只是一系列賀爾蒙的升降,記憶是人類五觀收集得來的數據;而人類的心理活動,是腦神經細胞突觸的微電波交流。
如其他生命體一樣,這些生命的數據記載在人類的靈魂里,一同回到「星之靈魂海洋」。
但早前說到人類的文明是由「潛意識」轉化成「意識」,而人類與客觀環境包括其他生靈互動后的經歷,因著其「自我主觀意識」的不同觸發不同的主觀感受,可稱為「心靈真實」。
即是兩個人,在同一個客觀環境,有著同一種遭遇,也會觸發不同的主觀感受。
一百個人看同一本書,也會有各自的聯想和感觸,觸發一百種不同的「心靈真實」。
「星」只能分析人的生命數據,但卻不能感受到人心裡的感覺。這局限源自「星」從未能生而為人,經歷人生,不能身同感受生而為人的甜、酸、苦、辣。
未曾生身為人,何來有為人的的感受,正如天上的星星,只能俯瞰大地,看到一群人營營役役,但對人類個體的感受卻未能理解,也即是莊子所說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所以當眾生靈因著「愛與犠牲」系統與輪迴的先天缺憾,而發出「生存這麽痛苦,為什麽還要活下去?
」這種疑問時,「星」(神)有點束手無策,只能聆聽眾生靈體悟出的「滅苦」之智慧,再在生命演化的路上作出修正。
人類的文明發展走的是由「潛意識」轉化為「意識」的進化之路,當「愛與犠牲」系統與輪迴的先天缺憾而引起痛苦,有意識地被人類感知及命名,成為集體潛意中的文明基石,在宗教文化領域讓人們思考討論,這種意識之光化成人類的理性思維及對生命的感悟。
而佛教對「色即是空」的頓悟和「滅苦」的理論,是眾生靈經過歸納和總結人生的理性之光,生命體的演化不再只限於「星」(神)主導的DNA指令,還加入了生命體在「星之靈魂海洋」互相分享互相討論的生之心得和成果,經由人類有意識地轉化為生命演進的明燈。
佛教說「眾生皆苦」,佛法更進一步告訴我們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這八苦。
為了滅苦及超脫輪迴,佛教主張出世修行,不殺生、不吃肉、終止男歡女愛和捨棄家庭,藉此斬斷「愛之緣份紐帶」,杜絕一切苦的因,達到「離苦得樂」。
佛教「滅苦」的智慧,成為生命體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