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矛盾最高的鬥爭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的、最暴力的手段;也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
中國是個有著悠久文明史的國度。數千年間,發生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戰爭不計其數。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文中說過:「在封建社會裡,只有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裡,我們不去推敲這句話是否準確,就從毛澤東本人的觀點看,戰爭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一場戰爭不僅是軍隊規模,軍事裝備的比拼,更是人與人之間智慧與勇氣的較量。
一場大戰結束后,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存在服不服的問題。在人們的觀念里,戰爭往往是強者主導的遊戲,強者會打敗弱者,多數會戰勝少數。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由於個人智慧的充分發揮,弱者一樣能夠打敗強者。
在中國歷史上那些數不清的戰役中,以弱勝強的就佔了很大一部分。本書中,我們精選了36場經典的戰爭,這些戰爭不僅在當時起到了扭轉乾坤,改變命運的作用,還對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這36場戰爭中,我們能看到西楚霸王項羽、光武帝劉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清太祖努爾哈赤等一批具有開拓精神的帝王;也能看到孫武、吳起、白起、韓信、廉頗、樂毅等一批大家耳熟能詳的兵法家,還能看到姜尚、諸葛亮、魯肅、荀彧、郭嘉、謝安等一批謀臣的身影;更能看到田橫、張巡、徐遠、南霽雲、文天祥、袁崇煥等忠貞義士的慷慨與悲壯。
可以說,這36場戰爭的背後就是一部中國史的濃縮。他們是提綱,中國歷史的枝節就是從這裡分出的。
在這些戰爭里,很多是對一個王朝建立或轉折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如:牧野之戰、巨鹿之戰、昆陽之戰、淝水之戰、崖山之戰、鄱陽湖之戰、白溝河之戰。
在寫作上,筆者對36場戰爭在篇幅上予以了不同側重,有的側重交代戰爭的過程,有的在戰爭背景上花費了很大筆墨,有的則對戰爭中的人物進行深入剖析。
不管如何安排篇幅,目的就是讓本書更利於讀者全面了解這些戰爭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
當然,還有戰爭中所蘊涵的高超智慧。這些智慧不僅對古代中國產生了影響,也對近代中國產生過巨大作用。
據說,毛澤東就曾對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十幾次戰役做過深入的對比研究,並靈活運用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很多經典戰例。
現在,這些古老的戰爭智慧早已成為植入中國人精神深處的寶貴財富。
我們生活的時代已有30多年未經歷戰爭,但沒有戰爭不代表可以忘記戰爭,特別是處於一個複雜多變的環境當中,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必要的,或許唯有這樣做,才能更好地去實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