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場 鄗代之戰

第六場 鄗代之戰

趙國的名譽之戰

時代背景

戰國後期,強大的秦國不斷通過戰爭兼并東方各國。其主要目標就是鄰近的趙國。公元前264年,即趙孝成王二年,秦軍攻打韓國的野王(地名,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這樣一來,使離韓國國都更遠的上黨(戰國郡名)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韓國上下大為恐慌,紛紛議論要獻出上黨以退秦兵,上黨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軍散布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趙括只懂得紙上談兵,沒有多少實戰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趙軍大敗,40萬趙軍被白起坑殺。長平一戰,使趙國實力大大削減,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賊。」作為戰敗國的趙國此時不僅受到秦國軍隊的屢次進犯,而且其他諸侯國亦想乘機從中獲利,燕國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罪燕國,在那樣一個時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已成為大家共同的信條。更何況,燕國也曾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被無恥的齊國攻擊過。所以,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管你是用什麼手段,只要能消滅對方你就是贏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元氣大傷的趙國再一次走入了抉擇命運的時刻,能不能打敗燕國,成為了趙國證明其實力的最好機會,從這一點看,此戰關乎著趙國的生死存亡。

人物評析

▲位於今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八公鄉郝圩村的廉頗墓,當地人稱「頗古堆」。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廉頗,嬴姓,廉氏,名頗。山東德州陵縣人(一種說法),漢族,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的一生戰功彪炳,毫不誇張地說,他為自己的祖國趙國奉獻了一生。趙惠文王初年,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國想要向東擴大自己的勢力,趙國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為了國家利益,公元前258年,趙國參加了由秦國組織的韓、燕、魏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結果齊軍大敗。其中,廉頗於趙惠文王十六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威震諸侯,由於廉頗的出色表現,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後,他被拜為上卿(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宰相)。多年以來,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隨著長平之戰中,趙括將40萬趙軍送到秦軍的屠刀之下,趙國的國力也開始江河日下。公元前251年,廉頗因對燕作戰有功被封為信平君,後來,他又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秦始皇二年(前245),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怒而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但魏王卻並沒有信任和重用他。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后,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的一句:「我思用趙人」,流露出自己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這種單相思卻只是一廂情願,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整日悶悶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一代名將隕落了。

栗腹,戰國末期燕國人,官至燕國丞相,燕國攻趙的主要策劃者,鄗代之戰燕軍指揮官。

交戰過程

趙國自長平之戰敗於秦國之後,國力大大削弱。此後,不僅受到秦國軍隊的屢次進犯,其他諸侯國也開始蠢蠢欲動,都想趁著趙國之危,好好地撈上一把。燕國就是反應最強烈的國家之一。說起燕國,大家並不會感到陌生,他的大致範圍就位於今天北京及周邊地區的一片區域,與南部的趙國毗鄰。現在,人們習慣將整個河北省的廣大區域稱為燕趙地區。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一個弱小的國家的發展,只有與自己周邊或有共同利益的國家結成盟友,才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選擇,這既可以優化本地區的資源配置,又可以有效維護共同利益。前者如今天的歐盟,後者如今天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然而,從歷史事實來看,兩千多年的燕國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想趁著趙國元氣大傷之際,再補上一刀,讓他徹底死亡,而且這種婦人似的小聰明在燕國上層很早就開始醞釀了。

長平之戰雖然使趙國元氣大傷,但還沒有到亡國的時候,在隨後的戰役里,秦國非但沒有滅亡趙國,反而在後來的幾次戰爭中被趙軍所擊退。這充分顯示出趙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然而,燕國的一些人並沒有看到這一點,認為趙國已經不堪一擊了,如果此時發兵攻打,定能旗開得勝。什麼樣的思想指揮什麼樣的行動,在一次趙國擊退秦軍的戰役后,燕王派大臣栗腹送來五百金,為趙王置酒祝壽,以示慰問。五百金對於個人而言,應該算是個大數目,但如果放到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層面,未免有點太寒酸了。這也顯示出燕國對趙國態度的微妙變化。栗腹回到燕國,就向燕王姬喜彙報自己在趙國所見所聞:「趙壯者皆死於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姬喜是燕國的末代君主,所以沒有謚號廟號,史書上就稱為燕王喜。這個人有擴張國土的強烈志向,然而志大才疏且鼠目寸光,只計較眼前利益,而忽略對長遠形勢的考慮。所以,聽了栗腹的話,甚為動心,趕緊召集大臣商議。

昌國君樂間說:「趙善戰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這當然不是燕王喜想聽的話。君主的所謂問計,當然希望聽到下面大臣的附和,高呼萬歲。於是他說:「我以五比一的兵力伐趙,還不行嗎?」樂間認為不行,大夫將渠也認為不行。他說:「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

樂間是樂毅的兒子。樂毅伐齊得勝,功高震主,為保全始終,於是離燕奔趙。從其先祖樂羊開始,樂氏家族就生活在中山,而中山後來被趙國所滅,所以燕趙兩國,都有樂家的後代。趙國將軍樂乘和樂間便是同宗。大約因為父親功高的緣故,燕王喜只將怒火發泄到將渠頭上,吩咐將他下獄,等勝利歸來,再拿他的人頭祭旗。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決定,以栗腹為主將,統兵六十萬,分為三路,攻打趙國。傾秦率領西路軍攻擊代,牽制北方趙軍;栗腹帶領主力的東路軍進攻鄗。攻克鄗、代以後,兩軍會師,合擊邯鄲。燕王喜親自帶領中軍,跟隨東路軍行動。

消息傳到邯鄲,趙孝成王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他這個國王當得實在有點窩囊,眼見國土不斷淪喪,局勢日漸緊張,自己又束手無策,此時可以倚重的大臣不多。好在還有廉頗和李牧。兩員虎將全都赫赫有名。這二人仔細分析敵情,作出了相當樂觀的判斷:燕軍雖眾,但從未經過重大戰爭考驗,戰鬥力不強;栗腹、慶秦,也都是無能之輩。擊敗他們,問題不大。他們建議趙王,緊急動員,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編組部隊,抵抗燕軍。這個建議,當然馬上就得到了採納。

這是一場燕國強加於趙國的戰爭。在此之前,廉頗經歷的無數戰爭,除了長平之戰外,趙國基本都處於強勢或者平衡的一方,只有這回不是。古老的燕山腳下,燕國的六十萬大軍、兩千乘戰車集結完畢,浩浩蕩蕩地向趙國殺去。敵動我也動。廉頗、樂乘指揮緊急徵召的十三萬趙軍,迎頭抗擊。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后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睏乏,遂決定採用各個擊破的策略。他命樂乘率軍5萬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助,自己親率20萬趙軍迎擊燕軍主力於鄗。趙軍同仇敵愾,決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衝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攻代燕軍聞聽攻鄗燕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失去戰鬥力。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俘慶秦。兩路燕軍敗退。廉頗率軍追擊500里,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今北京城西南)。這一下,燕王喜嚇傻了。除了逃跑,別無他法。廉頗李牧隨即展開追擊。最終進入燕國縱深達五百里,消滅沿途燕軍的零星抵抗后,兵鋒直指燕國的國都薊。廉頗舉兵將薊團團包圍,然而趙軍並沒有一口吞下燕國的實力。而且主力遠征,國內空虛,隨時都可能被秦國利用。趙王審時度勢,接受了燕王喜的城下之盟:燕國割讓五座城池,兩國罷兵。當然還有個前提條件,燕國必須用將渠為相,派他前來議和。鄗代之戰結束后,趙王將尉文賜給廉頗作為食邑,封信平君,任相國(相當於宰相一職)。

戰爭影響

鄗代之戰在老將廉頗的指揮下,趙軍同仇敵愾,狠狠教訓了自以為是的燕軍。同時,這場戰爭也是一代名將廉頗一生當中最輝煌的一次戰役。它對廉頗本人和趙國都有著很大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提升了趙國於七國中的地位;第二,鍛煉了趙軍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復了作戰的自信;第三,增強了趙國實力和國家安全係數;第四,發現並鍛煉了趙國將領。此戰中,龐援、樂乘、李牧脫穎而出,讓趙國人看到除了老將廉頗外還有更多優秀的將軍。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公元前245年,他又帶兵攻取了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自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已經得到一定恢復。

策略分析

兩軍交鋒勇者勝。戰場上,誰能充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誰就掌握了戰爭中的主動權。在本次戰役中,趙軍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勞軍遠征的特點。把提升士氣做為主要策略。趙軍個個同仇敵愾,對來范之敵予以痛擊。鄗代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燕軍之敗有三:一是師出無名,燕趙之間關係一向良好,兩國幾乎沒有交過戰,故燕兵對燕王攻趙多有不解而多懈怠。二是燕軍分兵多處,希望依仗兵力優勢在最短時間內攻佔趙地,反而被趙各個擊破。三是燕軍將領指揮能力不如趙,而且燕兵作戰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趙臨時組織起來的下民的作戰能力。趙軍勝亦有其三:一是長平之敗后全國悲憤萬分,兵法云:哀兵必勝。二是長平之敗後趙為防秦長驅直入,進攻邯鄲已經在最短時間內組織了另一支生力軍且連日操練,戰鬥力頗強。三是趙之將領指揮藝術頗為嫻熟,對付秦尚且綽綽有餘,何況對付燕呢?

☆☆戰爭小檔案☆☆

戰役名稱:鄗代之戰

發生時間: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

交戰雙方:趙國VS燕國

交戰地點:鄗(今河北高邑東),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實力對比:趙軍20萬VS燕軍64萬

戰爭結果:燕軍大敗

戰爭性質:反擊戰

智慧級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較量:中國歷史上的36場以弱勝強的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較量:中國歷史上的36場以弱勝強的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場 鄗代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