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唯我獨尊
潔白的雪花似蝴蝶飛舞瀰漫天空,微風吹拂雪花搖曳緩緩落地。
只是半天時間,整個端木山莊都被大雪披上了一層雪白外衣,銀裝素裹煞是好看。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也預示著寒冬正式到來。
端木世家以布匹絲織聞名與世。用端木世家紡織出來的布料做衣服是平民的最愛,做出的衣服結實而不褪色;而端木世家的絲織品更是鮮艷和華麗,乃上層人物量身做衣的首選。端木世家壟斷了飄渺國百分之八十的布料市場,是飄渺國四大世家之一。
坐落在靈鷲山下的端木山莊為端木世家所有,專為夏季避暑之用。在這大雪紛紛的寒冬,端木山莊里也只剩寥寥的幾個丫鬟雜役留守山莊。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一句喃喃自語的男音從窗外傳出,在這寧靜的山莊聽的異常清晰。
只見端木山莊內的一處主院書房內,窗戶半開。屋內精緻的銅鑄火盆內正燃燒著上好的木炭,赤紅無煙的炭火溫暖了整個房間。
半開的窗邊站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眉清目秀,身著青衫。一件披在身上的獸皮大衣仍舊無法掩飾那瘦挑的身材。手捧著一本老舊的藍皮書,加上窗外的白雪皚皚,一股洒脫的韻味躍然紙上,好一個英俊不羈的少年郎。
少年乃是端木世家當代家主端木融的三子,名叫端木黎。
端木黎此時皺著眉頭,佛教講究的是普度眾生,慈悲為懷。為何此句顯得這麼張狂呢?
原來端木黎所看的是最近幾年才莫名出現的佛宗書籍。剛才那句話是佛家的教主-釋迦牟尼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
端木黎根據佛教的經義典籍思索著,此處的『唯我獨尊』的『我』字,應該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端木黎眉毛舒展,自己平生無事最愛看書。手中的佛教書籍是他自己在地攤上淘回來的。聽說是有一次出現了很多能在空中飛來飛去的上仙們,他們都為一個寶藏而來,卻都空手而回。在所謂藏寶的地方只發現這些佛教書籍。
上仙們大多對這些明顯是宗教的教義典籍毫無興趣,讓這些書籍大部分都淪落到凡人手中。端木黎也只是好奇買了幾本來讀讀。卻發現這些佛教典籍說的很有道理,可大多都是一些深晦玄奧的話語。這讓人閱讀起來很是困難,怪不得以前從沒有聽過佛教這個宗教,這麼深奧的傳教典籍讓很多人都難以明了,看來這個佛教要是想發展首先就要把深奧的教義典籍詮釋的簡(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文學網)單易懂。
端木黎最奇怪的就是通過自己的了解,這所謂的佛教典籍真的是多如汗牛充棟,可是以前卻從沒有聽說過佛教,這些典籍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出現了,很是違背常理啊。
不過自從端木黎看到這些佛教的書籍就一下子喜歡上了,每天都撲在佛教典籍上,甚至還按照典籍里記載的方法,結跏趺坐修行了起來。那種入定后的空靈讓端木黎深深為之沉醉。
想到入定修行,端木黎一下黯然起來。緊緊地攥起雙手,那白凈瘦弱的手上血管爆粗,忽然一聲嘆息,緊攥著的雙手無力地鬆開。
端木黎在家排行最小。大哥端木鴻,經商奇才,九歲就開始跟隨在父親身邊學習經商之道,是未來端木世家的家主繼承人;
二姐端木燕生的是國色天香,更從師與一個靜慈劍修的修真門派,是四大世家之一慕容家的未來家主未過門的媳婦;
而他端木黎從小就對經商興緻缺缺,毫無天賦可言。主動要求父親讓他上山修真,以後也好成為家族的一個武力後盾。可惜自己也沒有逃脫大多數人的命運,根本沒有靈根,無法修仙!
自此之後,自己就被繁忙的父親冷落。成為了一個自由無用的世家少爺。每天除了讀讀書,就沒有事情可做。被外界戲稱為「端木家的書蟲」-躲在端木世家這本大書里的一條無用的蟲……
端木黎搖搖頭,似想把這些煩惱無奈都拋出窗外。離開窗口,來到書架前,拿起前一陣子最先買回來的佛教典籍-《大悲心陀羅尼經》。此經講的是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可是端木黎卻對其中的經文揣摩不出其意來,整篇經文都是一些晦澀難懂的字語,為了弄懂這些經文,甚至端木黎都能一字不落的背下來,可是卻還是毫無頭緒,難道其中的經文根本沒有什麼深意,只是一種音譯?通過念誦其中的經文就可以擁有神奇的力量?
端木黎脫掉鞋子,在床上雙盤結跏趺坐準備再好好參悟此經。端木黎記得剛開始學做結跏趺坐時候,怎麼也不能坐成,而且腿很痛,後來自己先練習單盤,慢慢等腿腳適用了才開始雙盤。剛開始結跏趺坐一會腿腳就很疼了,後來才知道結跏趺坐最好要有蒲團,這樣才能避免地面摩擦腿腳發痛。最後自己就跑到了床上練習起了結跏趺坐。並開始修習佛經。
結跏趺坐渡過了開始的不適之後,直到最近很容易就做到了雙盤,念經參禪起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佛語和事情都變得很清晰明朗起來。可惜的是自己一直無法見識到佛家所說的大神通,對佛教里的一些典籍抱著懷疑態度。
佛教的根本是「因緣而起」。講究的是因果循環。凡事都是因為前面種下的因,才有後面得到的果。現在端木黎每天都這麼參悟這本《大悲心陀羅尼經》,卻還是得不到其中的神奇力量。難道說是自己參悟此經的「因」還沒有到位,以致得不到其中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