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本設定
遊戲模式:玩家初期建設初級村落,逐漸發展到城鎮。系統的幾百個城市可被玩家諸侯(制霸一縣以上)攻佔,奪取后可建設之。遊戲開始時間為180年,諸侯的分佈與歷史有區別。
諸侯設置:待考慮。
名將系統:部分NPc將領擁有名將稱號(玩家也可獲得名將稱號,但難度極大,所以比例較小且只出現在中後期。),對3200人以下的部隊響力額外增加10%。所以玩家個人直接控制的部隊,皆以3200人為佳。3200人的部隊稱為一部,設主將1名,副將2名。由於需要玩家控制部隊,所以主將自然是玩家,而為了獲得名將加成,所以可將2名副將都任命為NPc將領。這樣設置的部隊戰鬥力可以額外提升20%。電腦勢力由於全是NPc將領,所以他們的部隊最大可提升30%,但一般他們多為只設一個主將,副將由無名將領擔任,這樣的話也只可獲得10%的加成了。這樣的規劃,讓電腦將領的價值大為提升,不再是雞肋。3200人的部隊,又細分為8個曲,每曲四百人,設偏將一名。平時八曲直接聽從部將指揮,副將並無實權,戰時副將各自率領四曲,主將不再指揮八曲,而是指揮兩名副將,副將則指揮偏將。每曲分成四支百人隊,每隊設隊長一名的。3200(部將)、1600(副將)、400(偏將)、100(隊長)。
名人系統:名人是世人對將領的評價,獲得名人稱號的NPc或玩家,可在部分領域獲得3-10%的額外效果加成。名人面對各個領域有不同的稱號和效果:名將(部隊攻擊防禦加成,士氣下降更加緩慢,限猛將、智將獲得)、名士(領地收穫加成、民心上升加快,限文吏獲得)、明主(招攬概率上升、家臣忠誠上升更快)、天可汗(覆蓋明主稱號。異族民心上升加快,最大值100。)
名將保護:名將的移動規律——比如趙雲,在公孫瓚、劉備勢力均消失后,會立即移動到成都,益州牧擔任者即可錄用之。在此之前,玩家無法予以錄用。勢力移動規律——比如劉備軍,只有自軍、公孫瓚軍、劉表軍全部消失,才會真正消亡,消亡后立即移動到成都,其後益州牧可錄用之。否則,便會在自軍消亡后投奔公孫瓚或劉表,獲贈一個城池。此為三國勢力及名將保護,只有劉、曹、孫、馬、呂四家有勢力保護及名將保護(也只保護主要將領),其他勢力不予保護。
這個遊戲每個郡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圖,但全國地圖是完整一體的,不需要過傳送門之類的。之所以說每個郡的地圖是相對獨立的,是指每個郡除了與其他郡連接的官道,其他位置由於山川湖海的阻隔,是不可以通行的。至於河川湖海岸邊的渡口、港口,如果涉及郡際連接的,往往只有系統設置的幾個點適合建設碼頭,這樣的設置,是保障了地圖的嚴密性,遊戲玩家畢竟不是古代的軍事家,如果到處都可能被敵人潛入,不但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這些危險,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各地州郡之間資源、兵力、人口等設置好的平衡,這樣一來遊戲大局就反而被破壞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起碼佔有一郡之地,才可算是一方諸侯。西平郡西面的羌地,有著數個部落,這些蠻族的地圖每個都相當於一個州,他們每個部落的屬地就相當於一個郡了。所以如果能攻滅羌地,無疑可以把相當於一個州的版圖納入麾下。
《三國霸業》遊戲世界有十一個異民族:烏丸(幽州北部)、鮮卑(并州北部)、氐(雍州西南部、益州西北部)、羌(涼州西南部、益州西部)、匈奴(雍州北部、并州西北部)、南蠻(益州南部)、山越(并州西南部、并州局部、揚州局部、荊州局部)、黎(崖州)、夷(夷州),韓(幽州東部)、倭(東瀛),除山越有著多片小塊領地外,其餘各族均有完整的大塊領地。這些異民族會時常騷擾乃至入侵相鄰郡縣,與其相鄰的郡縣亦可發兵攻佔其領地,但一般都難度較大。玩家不能選擇異民族地區作為出生地。
在東漢時代,全國已達到「郡國百五,縣、邑、侯國千一百八十」的數目,反映到遊戲中,為了簡化起見,郡國、屬國都改設為郡,類似地,邑、侯國這兩個縣級行政區則改設為縣。東漢時期州成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國家疆域內的領土劃分從秦、西漢以來的郡縣二級制轉化為州郡、縣三級制。州級區域除司隸近畿設置司隸校尉(相當於州牧品級,但比一般州牧更為顯赫權重),其餘各州均設州牧。
臨羌縣領土面積約五千平方公里,北面大通河流域的上游地區和西面的青海湖一帶屬於羌人勢力,南面則與隴西郡接壤。除湟水流經的狹長谷地比較肥沃、人口較密集外,北部和南部都是群山阻隔的山區,人煙稀少、地形複雜。
領主方面:遊戲中參考漢代的官職系統,出於遊戲系統的需要,設置了各級領主職位。掌管全國的是帝王,以玉璽作為發號施令的道具;掌管一州的是州牧(近畿為司隸校尉),以州牧令牌(或司隸校尉令牌)作為發號施令的道具;掌管一郡的是郡太守(簡稱郡守或太守),以太守令作為發號施令的道具;掌管一縣的是縣令,以縣長令作為發號施令的道具;掌管一鎮的是鎮長,以鎮長令作為發號施令的道具;掌管一村的是村長,以村長令作為發號施令的道具。
重量方面,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即1石=120斤。在遊戲中採用更為方便換算的1石=4鈞=10斗=1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