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深 愛之切
知之深愛之切
(代序)
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這裡,我想向我的青年朋友們談談我的第二故鄉——正定。
家鄉——人傑地靈
要熱愛自己的家鄉,首先要了解家鄉。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作基礎。唯有對家鄉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
正定,地處華北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葉,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正定在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河北中部的經濟政治中心。現在,也是河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區域,是河北省著名的糧棉高產區。
正定還是一座文化古城。源遠流長的歷史,給正定留下了瑰麗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古迹,尤其是佛教建築眾多,僅城內的寺院就有隆興寺、天寧寺、臨濟寺、開元寺等,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之稱。雖經歷代戰爭,風雨剝蝕,地震撼搖,但保存下來的歷史建築仍然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隆興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它是正定古城的驕傲和象徵。著名的銅鑄大悲菩薩高達22米,是我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立式銅鑄佛像。它和滄州鐵獅、定州塔、趙州石橋被並譽為「河北四寶」。隆興寺中的寶不止這一件。搞書法的人,最看重的是那塊隋碑,叫「龍藏寺碑」,碑文書法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的餘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的先河,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代表作。搞建築的人,則最推崇摩尼殿,這座大殿的結構布局形制奇特,平面呈十字形,立體上富於變化,為國內早期建築中僅存的一例。至於搞雕塑的人,則最偏愛摩尼殿中的五彩懸塑觀音像。這尊觀音像,頭戴寶冠,身披瓔珞,一足踏蓮,一足踞起,兩手自然撫膝,神態恬靜自若。她的端莊令人肅然起敬,她的美麗使人恭而不褻。特別是那雙眼睛極為傳神,看去既智慧深藏,又慈祥外溢,而且還稍稍向下俯視,使她的目光恰恰與觀瞻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突破了一般宗教偶像的呆板之風。據說,魯迅先生生前十分欣賞這尊觀音像,在他北京的舊居里,就擺放著這尊彩塑觀音的相片。
正定這塊土地哺育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文韜武略,彪炳史冊。三國時,有在長坂坡懷揣阿斗,單槍匹馬出入百萬軍中的常山趙子龍;唐朝中期,大書法家顏真卿與其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曾聯合起兵,在此頑強抗擊了搞分裂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宋時,正定人楊粹中任濮州知州,金兵入犯,他與全城軍民頑強禦敵33天,以身殉國,不負正定傳統的民風。至於文化醫藥界的出色人物就更多了。文化界,有宋代工程家懷丙;金代詩人蔡松年,史學家蔡珪;元代著《柳毅傳書》《張羽煮海》的尚仲賢,著《牆頭馬上》《梧桐雨》等著名雜劇的白樸。白樸與當時的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醫藥界,有金代被譽為神醫的李杲,他的醫著至今仍然是中醫經典;元代則有名醫羅天益,著有《衛生寶鑒》《內經類編》等。一部正定史記載的著名人物,舉不勝舉。
在祖國的版圖上,正定只是很小的一點。祖國有這樣遼闊的疆土,有這樣悠久的歷史,該有多少令人傾慕,使人動容的壯麗山川、崢嶸人物呢?正定人有這樣的家鄉是值得自豪的,我和許多外地來到這裡的人把正定引以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也由衷地產生了這種自豪感。
先輩——前赴後繼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不但表現為對她的河山、民族、歷史、文化難割難捨的依戀之情,還表現為對祖國和家鄉的命運前途的傾心關注,並甘願為祖國和家鄉的解放和建設事業拋灑熱血的獻身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這樣最忠誠的愛國者。
正定第一批黨的工作者為了家鄉和祖國的自由解放事業,前赴後繼,一仆百起,他們是正定人民的優秀兒女,家鄉的土地浸透了這些愛國志士的熱血。尹玉峰、郝清玉同志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尹玉峰,正定周通人,1924年入黨,是正定黨的第一任縣委書記,直至1928年逝世。郝清玉14歲便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很快成為一名共產黨員。1924年回到家鄉,與尹玉峰等同志一起,為籌建正定黨的組織付出了巨大心血。1925年夏,英、日帝國主義在上海製造了「五卅慘案」,尹玉峰、郝清玉等同志領導成立了「正定各界滬案後援會」,動員正定人民節衣縮食,援助上海被害工人家屬,並領導群眾集會、學生罷課,在正定掀起了反帝風暴。
1927年6月,他們又領導了著名的正定農民暴動。當時軍閥巧立名目,預征3年的錢糧並附加「討赤捐」,激起全縣人民不滿。中共正定縣委決定,領導農民暴動。舊曆五月十七日是正定縣趕城隍廟會的日子,方圓幾十里的萬餘名群眾彙集城內,上午10點多鐘,在當時的戲樓廣場上,只見有人把紅布白字的「正定縣農民反對討赤捐大請願」的大旗一舉,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高舉著大刀、長矛和鐵杴,浩浩蕩蕩向縣公署衝去。少年時代練過武術的郝清玉同志一直走在隊伍的最前列,他率領群眾衝進府衙大堂,舉起三節鞭砸碎了大堂的屏風,嚇壞了一班大小衙役。縣知事在群眾的壓力下,被迫寫下了廢除「討赤捐」「緩徵錢糧」的字據,並曉諭全縣。這次暴動打擊了奉軍的氣焰,培養、鍛煉了正定黨的幹部,為爭取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28年,尹玉峰同志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24歲。郝清玉同志在群眾鬥爭中迅速成長,成為我黨北方農民運動的一位傑出的組織者和領導者。1931年,由於叛徒出賣,他在天津被捕,1935年犧牲,年僅32歲。像尹玉峰、郝清玉同志這樣,為中華民族,為家鄉父老做過貢獻、犧牲了生命的人們,都在正定縣的愛國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甚至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但他們將永遠為子孫後代所崇敬,將永遠激勵後來者像他們那樣,前赴後繼,為祖國和家鄉的興盛繁榮,付出自己的心血以至生命。
社會主義——改天換地
在正定的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農民起義。漢、晉、宋、元、明、清,幾乎每朝每代,都有正定人民揭竿而起反對封建統治者的鬥爭。東漢末年,真(正)定人張燕聚萬餘人響應黃巾起義,號稱黑山軍,聲震一時。明末李自成起義和清朝太平天國革命,正定人民都曾積極起來配合。中國歷史上大小數百次農民起義直至近代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由於不能提出徹底的革命綱領,不能建立一個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社會制度,所以沒有一次能擺脫失敗的命運。祖國依舊貧困,正定依舊凋敝。只有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新中國,正定才和祖國一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解放前,正定的工業可以說是個空白,只有一些零星的手工業作坊。解放以後,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83年有工業企業41個,主要產品有柴油機、合成氨、磷肥、水泥、色織、革製品、食品、服裝、電子元件等60餘種。其中,童裝、糠醛等11種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年工業產值達9000多萬元。
正定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83年糧食總產為43000多萬斤,比1949年增長4.6倍,向國家貢獻糧食過億斤;棉花總產比1949年增長5倍;林、副業的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6.3倍。
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1946年正定僅有1所中學,現已有2所師範學校、31所中學,基本上普及了小學教育。解放前沒有1所公立醫院,現在已有5座縣級醫院,衛生院、保健所、防疫站也都建起來了,全縣醫務人員達1800多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黨的農村政策的落實,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僅有90元,到1983年全縣人均收入已達到373元。電視機、洗衣機和輕騎摩托等高檔商品已經成批地湧進正定城鄉人民家庭之中。社會主義制度正以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給正定帶來巨變。
振興中華最終還要落實到她的每一寸土地。正定振興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我們正定青年的肩上。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提出了一個千古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正定青年又加上一句「振興正定,青年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