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訂單106

第三集:訂單106

嗯,基本上,事情可以回溯到1991,1980和1929。

先說1991吧。

1991年8月19日,發生了後來稱之為「819革命」的一場動亂。地點在前蘇聯,一個令所有西方國家都畏懼的北方帝國。當時的蘇聯軍人發動政變,試圖推翻時任總統戈爾巴喬夫的統治。政變很快被平息,但蘇聯的解體進程就此開始。葉利欽,後來執掌俄羅斯總統大位近十年的一代梟雄,站在裝甲車上向參與遊行的群眾發表演講,照片迅疾傳播到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年的聖誕之夜,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解體,一頭龐大的北極熊轟然倒塌,倒是多出十幾頭小熊來。只是多出來的小熊沒人喂,那日子過得不亦慘乎。

當年蘇聯闊綽的時候,那軍費投入,可是剛剛的,滿世界的跟西方較勁。能滿世界跑的軍種,就是海軍。1986年,為了趕上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蘇聯決定建造首艘大型航母,當時的代號是「訂單105」,這就是現在俄羅斯海軍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一年後,又下了第二艘的訂單,就是「訂單106」,也就是後來的瓦良格號。蘇聯解體前,已經聞到大廈將傾味道的紅海軍匆忙將當時隸屬黑海艦隊的庫茲涅佐夫號調到北方艦隊,不然這艘紅海軍的驕傲可能免不了蘇聯解體后的軍隊大分家。而瓦良格,那時候剛下水不久,還在船廠舾裝呢。俄羅斯想要,沒錢;烏克蘭想要,沒錢;其他人想要,沒門。

「訂單106」就這樣靜靜的停靠在黑海造船廠的碼頭上。在1993年,「訂單106」的甲板上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時任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海軍司令格魯莫夫在烏克蘭總理庫奇馬的陪同下來到黑海造船廠,研究把瓦良格號航母建造完畢、並移交給俄羅斯的可能性。但是老廠長馬卡洛夫說:「瓦良格號不可能再完工了??????」

大家問道:「為了將艦完工,工廠究竟需要什麼?」

馬卡洛夫回答道:「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

所有在場的人終於明白了:在國家解體的情況下,再要將瓦良格號建成已經沒有可能。

然後是1980年。當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耿飆訪美,副總參謀長劉華清陪同其登上了美國海軍CV-61「突擊者」號航母。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上艦后,航空母艦的規模、氣勢和現代化作戰能力,給海軍出身的劉華清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當時他是眼巴巴的看著美國航母上的F-14雄貓戰鬥機、F-18大黃蜂戰鬥機、S-70黑鷹反潛直升機,E2鷹眼預警機,就差流口水了。1982年,劉華清轉任海軍司令,立刻著手航母裝備的預研工作。

其實在十年前的1970年,海軍會同三機部、六機部提出了發展國產航母的思路及設想,並進行論證和預研工作,立項代號為「707工程」,當時的思路是從24000噸的輕型航母起步,再發展到中型航母。但由於當時國內技術水平的限制,如主動力系統的限制,「707工程」未能繼續下去。

1986年8月,劉華清向海軍裝備和論證研究中心交代了開展航母論證的任務,說了一句,「航母怎樣造法,是海軍全面建設的事,是直升機航母、護航航母分步造,還是直接造護航航母,要好好論證一下」。

1987年,劉華清向總部機關彙報了航母和核潛艇兩大裝備的問題。提出航母要在2000年左右上型號,並就航空母艦和艦載機兩大系統進行了多次研究和評估。1988年,由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與七院牽頭,組織進行了中國的航空母艦項目論證,論證的課題為《我國發展航空母艦及艦載機研究》,該項目於1989年1月正式立項,代號為「891工程」,確立的原則是依靠中國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髮展一型中型航母。項目所規劃的中國航空母艦為自主研製的50000噸級,採用蒸汽動力,裝備蒸汽彈射器的中型航母,並據此展開了相關的課題研究,如航母的艦船總體結構、作戰系統、蒸汽彈射器、阻攔裝置和菲涅耳透鏡等等涉及到航母所有方面的技術研究。但是,由於當時國家的政策是軍事建設服從於經濟建設,對軍隊的發展壓縮的極為強烈,故此,所撥給的研製經費也就極其有限,全部才4000多萬,這點經費僅能支撐一些基礎性的研究。美國航母上的一架F-18,國際市場售價就已經4500萬了,單位還是美元。

再說1929。前一年,張學良東北易幟,中華民國終於得到了形式上的統一。志得意滿的民國總統蔣公為了安撫要辭職的海軍署署長陳紹寬,提出了一個60萬噸的造艦計劃。

「我們曾講要在15年以內,有建設60萬噸的希望,照此看來,我們在5年以內,或者即可完成,與世界上列強的海軍相抗,鞏固我們的國防。」蔣介石又對60萬噸的艦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認為其中應包括3艘航母。

這個計劃的結果想必大家不用看也就知道了。別說3艘航母,中國海軍連一架艦載機的影子也沒見著。1937年8月,為了阻止侵華日軍沿長江而上,中國海軍將217艘艦船自沉在長江江陰段,一個空前的大泡沫就這樣以悲劇結束。

當然,蔣公吹的牛也不止這一個。其他吹得,這個也吹得。

以上三個時間段,說得很明白,無強國,不航母。

新中國建國后,強軍,始終是一個居於優先地位的發展方向。但是受國力限制,海軍當時的發展重點是「空潛快」,也就是飛機,潛艇,快艇。航母嘛,也就是軍艦進行遠航時,能夠看到的帝國主義來示威的大傢伙。改革開放了,總設計師的一句「軍隊要忍耐」,直接把海軍的航母夢壓到猴年馬月去了。

海軍想要航母,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別人不說,龍鎮海就是個見航母就流口水的人。作為一線的海軍軍官,他深知沒有航空兵掩護的海軍,戰場上肯定是別人的活靶子。每次隨艦出海,艦隊下屬航空兵的殲7,由於作戰半徑短,只能掩護至不到200海里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天上就只有美國人和日本人的飛機了,老是圍著你轉啊轉。有時候甚至會沖你俯衝,進行模擬攻擊。

「媽的,老子連防空導彈都沒有!」每到這時,艦長也只能安排槍炮班進行模擬防空訓練了。而龍鎮海總是拿著望遠鏡,望著遠處囂張的外國軍機,彷彿能看到對方飛行員傲慢的眼神。「總有一天,我們會有的!」

龍鎮海咬著牙,心裡默默的念叨。

1991,1980,1929。如白駒過隙,時間過去了60年,蘇聯不在了,中國卻挺了過來。在1992施行曾經視為洪水猛獸的市場經濟后,似乎日子還越來越好了。昔日的鄉下人,居然也跑到俄羅斯拿錢掃貨了。這自然也少不了軍方的人。一時間,蘇聯曾經的各加盟共和國的軍火庫里,穿著中國軍裝的各色人等慢慢的多了起來。最著名的買賣就是1992年交付中國的蘇-27。海軍當然也沒閑著,只是囊中羞澀,海軍裝備可都是大傢伙,一艘艦抵得上半個團的蘇-27了。

1991年底的一天,時任中船集團副總工程師的殷光祖,突然間接到一個國際電話,是從俄羅斯打來的,電話那頭是1959年他在俄羅斯留學時的老師切爾年科。老師已經75歲了,聲音顫顫巍巍:「殷,烏克蘭黑海造船廠有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艦,造的差不多了,本來是蘇聯海軍訂購的,現在的俄羅斯沒錢買了,希望中國能買回去。」

殷光祖當年在蘇聯學習船舶設計,和老師切爾年科的關係非常好。1960年殷光祖回國,不久中蘇關係破裂,兩人失去聯繫。直到1987年殷光祖去蘇聯商討購買一艘破冰船,也就是後來中國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才有機會去看望自己的老師。切爾年科是前蘇聯海軍的裝備顧問,參與了幾乎所有重大裝備的論證、設計和建造監督工作。切爾年科始終對中國抱有好感,蘇聯發生的一切讓他感到極度失望和悲傷。東方,是他寄予厚望的地方。

殷光祖接到電話,立刻上報集團和海軍。海軍對航母,那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如今天上有這麼大的餡餅擺在你眼前,還不敢珍惜?

於是,1992年初,一個中國海軍的代表團就出現在黑海造船廠,為首的是鄭明少將。一想到百年的航母夢就要在自己這一代實現,整個代表團都非常興奮。

可是,天上掉的餡餅,哪那麼容易就吃得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目標瓦良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目標瓦良格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集:訂單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