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貞觀

大唐貞觀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一共23餘年,李世民的英明執政也叫貞觀之治。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后。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

「貞觀之治」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鑒,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複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徵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徵仍據理力爭,繼續規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罷休。魏徵逝世以後,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喪失一面鏡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誌。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係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里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大事記(貞觀·唐)

627年貞觀元年

分全國為十道

628年貞觀二年

詔各地置義倉

薛延陀首領夷男受唐封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於漠北。

629年貞觀三年

松贊干布即吐蕃贊普位

630年貞觀四年

李靖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635年貞觀九年

各鄉置鄉長。詔天下戶分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渾,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後為左右所殺,唐立伏允孫諾曷缽為可汗

景教僧侶阿羅本將景教傳入唐

東突厥阿史那社爾附唐

636年貞觀十年

府兵軍府改名折衝府,以折衝都尉為長,果毅都尉為副

637年貞觀十一年

頒貞觀律令格式

638年貞觀十二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稱《貞觀氏族志》

640年貞觀十四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置庭州於可汗浮圖城

641年貞觀十五年

文成公主入吐蕃,與松贊干布和親

642年貞觀十六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誌》成

645年貞觀十九年

玄奘取經還,抵長安

太宗征遼東,無功而還

鐵勒九姓大首領率眾降唐

《大唐西域記》成書

647年貞觀二十一年

於鐵勒諸部置羈縻州府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

黠戛斯內附,唐置堅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國王阿羅那順而歸

契丹內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內附,唐置饒樂都督府

阿史那社爾平龜茲,唐始置安西四鎮

649年貞觀二十三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李治

是歲,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遣使入貢於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之風騷大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越之風騷大唐
上一章下一章

大唐貞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