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有利可圖
第897章有利可圖
對流言涉及的事情,傑克遜一直持懷疑的態度,或者說將信將疑。
梁夏帝國與紐蘭共和國秘密進行停戰談判?
如果確有其事,發起談判的也肯定不是紐蘭共和國,因為華城的那些政客,絕不會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跟對手談判。哪怕要坐下來談,也是在打了勝仗,掌握主動權,擁有討價還價的籌碼之後。
空著雙手坐到談判桌旁邊的,只能是戰敗國的談判代表!
以當前局面跟梁夏帝國談判,即便紐蘭共和國還沒戰敗,也要付出比丟掉霍瓦依群島更慘重,完全無法接受的代價。
真要如此,就算談成了,誰敢在停戰協議上面簽字?
雖然不是政客,也沒有去過華城,但是傑克遜非常清楚,只要總統在喪權辱國的停戰協議上簽字,就肯定會被推翻,甚至有可能遭到刺殺,而且頂替上台的新總統會立即撕毀停戰協議。
關鍵就是,紐蘭共和國的處境還沒有到需要做出自我犧牲的程度。
輸掉霍瓦依群島攻防戰,也就只是失去了奪回霍瓦依群島的希望,並不等於敗給了梁夏帝國。以紐蘭共和國的實力,加上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只要把握住機會,仍然有希望反敗為勝,至少能保持不敗。
至於能不能收復霍瓦依群島,已經被梁夏帝國霸佔了幾十年,那麼再霸佔幾十年也不是什麼大事。
不管怎樣,梁夏大軍要想跨過兩大洋,對紐蘭本土發起攻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這個角度看,發起談判的就肯定是梁夏帝國。
可問題是,發起了談判,並不等於一定能談成。
梁夏帝國主動發起停戰談判,其實就是因為打贏了霍瓦依群島攻防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擁有談判的籌碼。只不過,要想談出結果來,必須做出適當的讓步,準確說是能讓紐蘭當局心動的讓步。
在傑克遜看來,這個讓步就是歸還霍瓦依群島。
要往根本上講,紐蘭共和國與梁夏帝國的核心矛盾,其實就是霍瓦依群島。至於阿拉斯地區,即便雙方都宣稱擁有主權,也因為戰略價值相對較小,梁夏帝國擁有實控權,算不上主要矛盾。
正是如此,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幾十年裡,紐蘭共和國最重要的述求,就是收復霍瓦依群島。
戰後的幾任總統無不以此為最高執政目標。
為此,紐蘭當局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包括跟梁夏帝國恢復正常邦交關係,也包括扶持梵羅國這樣的新興國家。
顯然,參與第三次全球大戰,也是為了收復霍瓦依群島。
按照傑克遜的判斷,只要斯塔克擬定的作戰計劃能順利實施,那麼在奪回了霍瓦依群島之後,紐蘭海軍將由攻轉守,在大力加強霍瓦依群島防禦部署的同時,還會通過出兵西大陸牽制梁夏帝國。
打到最後,依然是逼迫梁夏帝國承認霍瓦依群島屬於紐蘭共和國,並且以此為條件簽署停戰協議。
可見,關鍵就是霍瓦依群島。
梁夏當局既然主動發起停戰談判,就肯定知道,只有讓出霍瓦依群島,才有簽署停戰協議的可能。
那麼,梁夏帝國會讓出霍瓦依群島嗎?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雖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打贏了霍瓦依群島攻防戰,奪得東望洋戰爭的主動權,擁有絕對軍事優勢的梁夏帝國,肯定不會拿霍瓦依群島當談判籌碼,但是傑克遜同樣知道,只要梁夏當局想儘快結束這場大戰,降低大戰造成的損失,回到原來的發展軌道上去,就必須跟紐蘭共和國妥協。
為此,就需要在談判中做出必要讓步。
不再受紐蘭共和國掣肘,由梁夏帝國統帥的東方集團能夠在一年之內擊敗西陸集團,稱霸整個世界島。
如果沒能跟紐蘭共和國達成停戰協議,梁夏帝國還要用3年,甚至5年的時間,才有望擊敗西陸集團,而且未必能夠獲得大戰的全面勝利,到最後肯定還要耗費大量資源收拾戰後的爛攤子。
關鍵,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以新軍事學說為理論依據的第三次軍事變革。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梁夏帝國堅持推行新軍事學說,就必須得竭盡全力控制這場全球大戰的規模。
可問題是,華城那些傢伙難道就不清楚其中的厲害關係?
如果說在十多年前,丁鎮南剛剛提出新軍事學說的時候,紐蘭軍方還將信將疑的話,那麼到現在,準確說是在波沙灣戰爭打響后,就再也沒人懷疑新軍事學說的價值,而且幾乎所有紐蘭軍官都成了丁鎮南的粉絲。
傑克遜也一樣。
在傑克遜看來,丁鎮南提出的新軍事學說,最大的價值,其實是解決了一個限制戰爭的關鍵問題。
成本。
當然,也可以說是收益。
放眼過去,尤其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之後,不管是全球大戰,或者是局部戰爭,幾乎每場戰爭的投入都遠遠超過了收益,因此就算打贏了戰爭,依然是得不償失,戰爭也由此變成了一門虧本的買賣。
搞得很多時候,戰爭被當成是政客實現個人野心的工具。
或許有人認為,這對維繫和平來說是好事。
顯然,這樣的認識非常膚淺。
戰爭永遠不是目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關鍵還有,不管是戰爭,還是與之對立的和平,其實都是相對的。
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絕對的戰爭,也不存在絕對的和平。戰爭與和平,都只是國際社會與國家關係的相對形態。
直接的說,根本沒有永久的和平。
影響與決定國際局勢的頭號因素,其實是國家間的厲害關係,也可以說是利益與矛盾的關係。
如果是以共同利益為主,國際局勢就大致趨於和平。
相反,要是矛盾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戰爭與衝突就會佔據主導地位。
毫無疑問,不管用什麼方式,都無法徹底消除國家間的矛盾。別說是超級霸權,即便在國家集團內部,也存在利害衝突。比如在東方集團裡面,狹夷皇國與高巨王國就因為幾座小島的歸屬權而齷齪不斷。
在國家集團的內部,矛盾還可以控制。
顯然,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幾個超級霸權之間,就很難通過協商與溝通等方式來消除矛盾了。
這也是局部戰爭不可避免的關鍵所在。
不管怎麼看待,必須得承認,局部戰爭對緩解國際矛盾,重新平衡超級霸權的關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大致和平的局面能夠維持40多年,就跟在此期間頻繁爆發的局部戰爭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沒有這些局部戰爭,恐怕第三次全球大戰會提前20年打響。
可問題是,隨著戰爭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幾個超級霸權耗光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獲得的戰爭紅利,通過付出代理人打局部戰爭的途徑已經走不通了,或者說沒有哪個超級大國願意做賠本的買賣。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伊戰爭。
當然,也可以把波伊戰爭看成是戰後國際關係的重大轉折點。
在這場持續了十幾年的局部戰爭當中,如日中天的梁夏帝國燒光了所有的資本,而且輸得非常的徹底,甚至差點丟掉霸主的寶座。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也趁此機會,奪回部分話語權,獲得了跟梁夏帝國討價還價的資本。紐蘭共和國就是在此期間,擺脫戰敗國身份,霸權地位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
關鍵還有,在波伊戰爭之後,梁夏帝國就再也沒有主動捲入過大規模局部戰爭!
即便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期間,梁夏帝國也是以威脅為主,而且最終通過威脅達到了目的。
當然,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也有類似的教訓。
比如,在波伊戰爭之前的第一次民族獨立運動浪潮當中,迢曼帝國為了維繫其在環陸心海地區的霸權,不惜出兵鎮壓北玄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不但遭受了慘敗,還把原本就不算多的大戰紅利揮霍一空。
紐蘭共和國則是在干預庫巴的行動中遭受慘敗,其國家聲譽在加勒比地區,以及南孤大陸是一落千丈。即便到現在,與紐蘭共和國隔海相望的庫巴都堅定的奉行反紐戰略,成為了紐蘭共和國揮之不去的癬疥之疾。
顯然,在遭受挫敗之後,超級霸權無一例外的變得投鼠忌器。
由此,必然會導致超級霸權之間的矛盾沒辦法化解,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到最後來一次總爆發。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全球大戰更加的得不償失,可是在生死攸關的問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不會把戰爭的收益放在首位,主要考慮的,甚至唯一考慮的,只是如何保證自身的生存。
在全球大戰中,獲勝就是最大的收益,或者說只有取勝,才有回本的希望。
正是如此,全球大戰才變得不可避免。
可見,如果能夠解決戰爭的收益問題,讓發動局部戰爭變得有利可圖,就能消除爆發全球大戰的風險。
其實,這也是新軍事學說在誕生之後就備受推崇的關鍵所在。
關鍵,也就是發動局部戰爭是否有利可圖。
波沙灣戰爭給出了一個接近於完美的答案。
雖然這場戰爭的總耗費超過1000億紐幣,僅直接戰爭開支就多達800億紐幣,但是與收益相比,這點耗費根本不算多。比如說,只是佔領區里的油田,潛在的開採價值就高達數萬億紐幣。又比如,科威特戰後重建的市場總量高達數千億紐幣,所創造的利潤至少都有數百億紐幣。
關鍵還有,波沙灣戰爭的開支並不全是由梁夏帝國承擔。
嚴格的說,絕大部分戰爭費用都是由盟國承擔。
等於是說,梁夏帝國利用盟國的錢打了一場只賺不賠的局部戰爭!
從這個角度看,梁夏帝國不但沒虧本,還大賺特賺。
按紐蘭軍方的分析,如果沒有爆發第三次全球大戰,算上在戰後推銷軍火,以及幫助科威特進行戰後重建,梁夏帝國能夠從這場局部戰爭當中獲得數千億紐幣的利潤,成為最大的贏家。
其實,參戰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承擔了戰爭費用的幾個國家,也沒有虧本,同樣撈到了很多好處。
可惜的是,新軍事學說誕生得太晚了。
如果早幾十年,哪怕早十年誕生,新軍事學說都能改變全球格局,甚至有望讓全球大戰變成歷史。
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波沙灣戰爭展現出來的全新戰爭形態,把江河日下的迢曼帝國逼上了絕路。
梁夏帝國有資本與能力發動局部戰爭,並且在局部戰爭當中獲益。
迢曼帝國能夠照葫蘆畫瓢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以梁夏帝國在波沙灣戰爭當中展現出來的實力,尤其是應用高科技裝備的能力,迢曼帝國的未來極為黯淡,或者說根本沒有未來可言。此外就軍事戰略而言,在隨後爆發的第三次全球大戰當中,西陸軍團奉行的,依然是幾十年前的閃擊戰與大縱深戰略,其基本軍事理論幾十年都沒有進化。
其實,在波沙灣戰爭結束前,紐蘭軍方就做過戰略推演。
就傑克遜所知,如果西陸集團沒有發動第三次全球大戰,那麼在幾年之後,梁夏帝國就會動用包括戰爭在內的必要手段,控制忒爾共和國,同時通過加強在夕梵運河的軍事部署提升在北玄地區的影響力,並且向北玄地區滲透,動搖西陸集團在陸心海南岸的根基,從側翼包圍西陸集團。
真要發展到這一步,迢曼帝國就只能繳械投降,做拚死一搏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有人早十年提出新軍事學說,以迢曼帝國在當時的實力,準確的說是跟梁夏帝國的實力對比,迢曼當局都不會選擇鋌而走險,反到有可能效仿梁夏帝國,通過局部戰爭來擴大生存空間。
不說別的,在十年之前,只要有理論支撐,而且相信戰爭是有利可圖,迢曼帝國有很大概率通過局部戰爭,逼迫梁夏帝國從夕梵運河撤兵,也就是退守基布要塞,從而實現對陸心海的全面控制。
有了這個基礎,西陸集團就能夠從尼羅河南下,以及從夕梵運河向東推進,擴大在世界島上的影響力。
隨著生存空間拓展,西陸集團至少還能奮戰幾十年,不至於迅速走向衰亡。
當然,也不存在通過發動全球大戰來拚死一搏的可能了。
可惜的是,丁鎮南晚誕生了十年。
現在的問題是,紐蘭共和國需要效仿迢曼帝國,去跟梁夏帝國拚命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