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在眼前猶不見。
——《擺脫貧困·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等文中引用
■解讀
這是一句充滿哲理的詩,以睫毛為喻,說明我們往往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最接近、最熟悉的東西,也變得一葉障目,難以理解;真正的道理、規律,在每日的身體力行之中,而不在外人如何看待、如何評說。習近平同志引用這句詩來說明在地方的工作中,不能主次顛倒。嘴上說著重視重視,但一遇到具體的問題、一碰到具體的困難,就打了退堂鼓,反而忽視了最簡單的規律、忘記了最根本的原則。有時候,那些掛在嘴邊、擺在眼前的道理,反而容易因為思想的固化、利益的藩籬而被棄擲一旁。這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認知,有堅定的信念操守。領導幹部在工作中,需要抓住主題主線主旋律,正如習近平同志在這篇寫於1988年的文章中所說的,「從來沒有不朝思暮想經濟建設而能搞好經濟建設的」。只有解開了思想扣子,把握住發展的要點和規律,才能幹好主業、走好正道。
■原典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釋義
唐穆宗長慶年間,白居易為杭州刺史,張祜與徐凝同應貢舉而不分伯仲。白居易遂出題命二人決賽,結果徐凝勝出。會昌五年(845年)秋天,張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詩即作於這次會面別後。詩人以此表達對張祜的同情和慰勉。
此詩全篇從同情友人張祜懷才不遇的角度出發,以景抒情,格調蒼涼,興寄深遠,盡顯名士風流。首聯傾瀉滿腔感慨,不能自已,用先抒情后寫景的倒裝句式直抒胸臆。頷聯承上,依舊觀景抒情,用「碧山」「芳草」增益知己之思與離別之恨。頸聯「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思筆俱換,從感喟中抽身而出,轉為埋怨白居易不識俊才,安慰張祜只要有真才實學,無須再向別處追求「大道」。尾聯以稱頌友人作結:有誰比得上你張公子呢,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要。
「睫在眼前長不見」,一作「睫在眼前猶不見」。典出《韓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這揭示了一種現實悖論:一些事物近在眼前,本應關注、重視,卻總被忽略、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