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
《古文輯要》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時,曾經阿諛逢迎,溜須拍馬,想方設法滿足隋煬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卻一反故態,敢於當面跟唐太宗爭論,成了忠直敢諫的諍臣。司馬光就此評論說:「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只有在那些願意聽真話、能夠聽真話的人面前,才敢於講真話,願意講真話,樂於講真話。我們的領導幹部一定要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歡迎和鼓勵別人講真話。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中央黨校2012年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2年5月16日)
延伸閱讀
古人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尖銳批評,逆耳之言,越是有含金量的話,可能越難以被接受,能聽進去需要胸襟,能講出來需要膽量。但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說真話的「指揮棒」握在聽真話者手中。
唐初名臣裴矩,舊為隋臣。裴矩善於揣摩隋煬帝的心思,投其所好。隋煬帝曾稱讚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朕未發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隋煬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建議在東都洛陽舉行規模盛大的元宵慶典。隋煬帝渴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裴矩就支持發動對外戰爭。隋朝滅亡,裴矩率部降唐。唐太宗納諫於朝,裴矩像變成了另一個人,諍言直諫,敢於為唐太宗糾錯。唐太宗褒獎他:「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也就是說,裴矩在隋朝奸佞而在唐朝正直,並非是性情有變化。如果君主不願聽自己的過錯,那麼正直的人也會變奸佞;如果君主願意聽真話,那麼奸佞的人也可以變正直。大臣猶如君王的影子,身子怎麼動,影子就會怎麼動。
習近平舉裴矩的例子,是為了強調說真話的「指揮棒」掌握在領導者手中。領導者只有敢於聽真話、鼓勵講真話,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和胸懷,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誠懇態度,方能讓真話諍言蔚然成風。
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堅持求真務實,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務實」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講實情,就是講事物的本來面貌,講真話、講真理。講真話是一個領導幹部真理在身、正義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氣的重要體現。他強調,講真話的前提是要聽真話。除了講裴矩的故事,他還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話,說明聽真話是一種智慧:「能夠聽到別人給自己講實話,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錯誤或不犯大的錯誤,這實在是福氣和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