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水滸》之三 :武松去哪了?
武松去哪了?
武松顯然是《水滸》作者偏愛的人物,用了整整十回來寫他,用的篇幅差不多跟魯智深及林沖合在一起多。
武松不是《水滸》中武功最高的,絕對是最有名的。一提《水滸》中人物,馬上就能想到武松。
著名書評家金聖嘆也特別喜歡武松,對他評價極高——
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總體上說,筆者也是比較喜歡武松的。小時候看《水滸》,武松的故事記得最紮實。
《水滸》寫武松很集中,從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一直寫到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用了幾萬字,相當於中篇小說。
可這之後,幾乎很難看見武松的影子。喜歡武松的讀者發出這樣的感嘆:武松去哪了?
其實,武松哪也沒去,還在《水滸》中。有的讀者不滿意,覺得後面還應該好好寫一寫武松,不能這樣虎頭蛇尾。
為什麼施耐庵不再寫武鬆了?不能再寫了,再寫別人怎麼辦?108將都用3萬字來寫,那可就成了300多萬字小說了。那時,用毛筆寫字很慢的,又得反覆修改特別不容易的。沒有電腦,沒有網路,沒有「度娘」,打字、複製、粘貼一會兒就千八百字……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武松已經特別幸運了。排在他前面的天富星撲天雕李應和天滿星美髯公朱仝作者著墨都不多。
金大堅、馬麟、鄭天壽、陶宗旺、李雲等,不是搞《水滸》研究的人,誰還記得他們是108將中的人物呢?
如果不是寫《扈三娘》這本書,又重讀了兩遍《水滸》,我也把他們忘了。
《水滸》結構是「塊狀連接式」結構,嚴格意義上說,它不屬於長篇小說,更像是中短篇小說集,或者說是「傳記」集。《武松傳》《魯智深傳》《林沖傳》等等。《紅樓夢》屬於網狀結構,講究「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結構上更高明一些。
施耐庵也無奈,在他出生之前,《水滸》的故事流傳很廣。武松打虎及殺嫂已經就有了,施耐庵通過合理的想象,經過進一步整理,使之更豐富了。
《水滸》要寫許多人物,沒有一個男主角。如果說有,也不是武松,那得是宋江。因此,武松到了第三十二回,從「人物創作」的角度而言,已經結束了,以後寫與不寫關係都不大了。
其實,不只是武松,魯智深、林沖等,也沒有什麼「發展」了。《水滸》排完坐次之後,已經沒有多少看點了。後來差不多是硬抻長的,算是「水文」吧!
在筆者的這本書中,也極少寫到武松或魯智深,一個是道士,一個是和尚,不知怎麼寫好,索性就不寫了……
假如將來有興趣寫一寫潘金蓮,那武松可繞不過去了。要寫的東西很多,不知道有沒有時間。
(說明:《漫談水滸》是隨性而寫,儘可能貢獻一點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說過的,儘可能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