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戰技(下)
「吶,這是我現在的最強水準。」林與年說道。
在眾人眼中,差不多也代表了新生的最高水準,毫不吝嗇的掌聲和著讚歎聲響起。
林與年揮揮手,示意大家保持安靜,接著說道:「發力技巧除了疊勁,還有一種比較高級的戰技,高頻打擊。」
「所謂高頻打擊,顧名思義,是一種瞬間高頻攻擊方式,也是多個著名戰技的基礎。」
「它對肌肉和身體的要求頗高,需要在出手的剎那進行高頻率的振動,將振動力轉化為肌肉本能,在打擊物體的瞬間,保持打擊力量不變的情況下進行零距離的多次攻擊。」
「想必我們都聽過內功的說法,它就類似高頻打擊的一種,熟練之後,甚至能通過打擊空氣形成氣勁,達到遠程攻擊的效果,還可以保持物體表面不被破壞,對其內部進行毀滅打擊。」
林與年剛介紹完,就有清脆的聲音響起,一個女生舉手問道:「隊長不演示一下嗎?」
林與年呆了呆,頗為無奈的看了看對自己充滿信心的同學們,沉默良久,不是他不願意演示,只是確實太不熟練,平常也只有大概十分之一的幾率用出。
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嘆了口氣,林與年說道:「好吧,這項技巧我剛學會不久,試一下也行。」
轉身,吸氣,腦海中回想了一下高頻打擊的技巧和老師的指導,一拳轟出。
二百九十七公斤……
「emmmm……如果頻率不夠,或者銜接出錯,高頻打擊反而不如平時。」林與年冷靜的解釋道。
深呼吸,調整狀態,出拳!
四百八十九公斤……
高頻戰技對於d上的自己還是過於吃力了,力道雖說足夠,但是速度卻始終差了點,銜接也略略斷層。
再次找了找感覺,林與年放空精神,將指揮權放給肌肉本能,右臂輕微顫抖,砰!
剛一出拳,林與年就知道這次成了,也知道要出事兒了。
基礎款的兩千公斤測力器,爆了……
爆炸聲傳遍整層訓練場,其他方隊的學生也看了過來,半晌無人說話,眼前不斷飄過隊長大人威武的念頭。
「教官,麻煩您再收拾一下吧。」林與年歉意道。
雷雲撇了撇嘴,打爆基礎測力器起碼需要兩千五百公斤的力量,高頻打擊著實恐怖。
「隊長,疊勁的修行方式較為普及,可高頻打擊該去哪學習呢?」隊伍中有人詢問。
「高頻打擊一直受軍方管轄,b級以後,才有修行的資格,這一點我相信很多人清楚。」林與年回道。
「軍方自然有他的道理,b級之前,就算有修行方式,我也不建議大家自己修行高頻戰技。」略一思索,林與年補充道。
台下眾人陷入沉思,姚祁出身軍人世家,對高頻打擊當然不會陌生,可在自己家中也有限制,c上之後方可修行。
所以一直以來,他都以為只有c級以上的戰士才可能學會高頻打擊,現在事實擺在眼前,姚祁心中好奇,脫口問道:「隊長,請問你是如何修行的?」
涉及他人修行,話剛說完,姚祁就覺得有些不妥:「抱歉,是我疏忽了。」
林與年擺擺手,說道:「沒事兒,軍方有此規定,實因高頻打擊對發力,速度,節奏等要求過高,涉及因素太多,b級之前,可能會因為失誤或疏忽引起肌肉的損傷,得不償失。」
頓了頓,林與年繼續說道:「當然,如果有擅長技巧或治療的a級戰士在旁教導,上面的話都可以忽略。」
林與年沒有直接說明如何修行,卻已經給出了答案,可地球才有五個a級戰士,哪有時間和精力單獨指導呢!更何況還有擅長技巧或治療的要求。
怪不得隊長這麼強,原來有a級單獨指導,眾人頗為羨慕。
簡瑜撇了撇嘴,一個a級也想教出林與年?她可是知道,每年特訓,都有十個以上的a級老師。
而且有人教導也需要天賦啊,十幾個特訓的小夥伴,不使用異能的情況下,可沒人是林與年的對手。
「大家都回回神,我們繼續。」林與年說道。
「基礎發力技巧就這兩種,其他任何的發力技巧都是這兩種的延伸,武器不同,對應戰技也有所不同。」
「和發力技巧對應的是卸力技巧,如果說發力技巧有著共同的開始,那麼卸力技巧就有著共同的源頭。」
「太極,以及方圓。」
對於太極和方圓,眾人當然不陌生,但對於林與年這種說法,卻感覺分外新穎。
古武太極,傳承多年,是一種以柔克剛的超級戰技,以卸力和借力為基礎,講究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以觸處成圓、引進落空、避實就虛等技法,使外力難以作用於自己身上;又以敷蓋、封閉等技法使對手無從起動發力。
作為太極的並稱者,方圓則是近百年出現的新武學,起源地是南門星系李家,是一種以剛克剛的超級戰技,類似高頻打擊,利用受力點肌肉的不斷顫抖引導外力,達到卸力的效果;或是將外力儲存,借之回以更強的反彈力。
雖說網上的戰技排名多以當代超級戰士的常用戰技為依據,但無論如何變遷,太極和方圓從未出過前十。
「以太極為源,有戰技成圓,去空,虛實等,甚至衍生有各種拳法劍招,自成體系。方圓歷史較短,但李家近年也將其完善成一整套戰士體系。但無論如何發展,兩者本質上都有將卸力發揮到極致的一面。」
「別問,問就是不會。」看到同學們又期待自己演示一下,林與年趕緊說道:「兩者都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簡單試兩手還行,就是有名無實,內在傳承還需要各種配合。」
雖然接觸過一些太極和方圓的招式,但林與年卻並沒有下太多功夫,而是聽從林虎的要求,走的第三種路線,歸墟。
歸墟之名出自《列子·湯問》,其言:「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歸墟取萬水會聚之名,含博覽眾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