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江東霸業大結局(上)
(因為這本書即將完結,所以我會濃縮劇情,儘可能去展現自己的思路,你接下來都會用一種主觀敘說的方式來講解。)
司馬懿回到許昌開始圖謀他的計劃,雖然賈詡提醒了他,但是司馬懿還是不願意就這麼放棄,他還是決定說服當今天子和他一起進行計劃。
這裡就要好好說明一下司馬懿的計劃究竟是什麼,司馬懿自然不會真的是幫忙負心漢事,這一點劉辯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司馬懿要做的,不過是把漢室這個大旗從曹操的手上拿過來成為自己的籌碼,她們司馬家現在是商人世家,一切都只是為了利益,曹操隨時都會有負滅的可能,那麼還是這個有利可循的東西,就一定要重新掌握在手中。
但是司馬懿忘記了很多事情,那就是並不只是有他一個人盯著這個東西,荀彧,郭嘉雖然不說話,但是他們都是非常注意這個事情,所以司馬懿的計劃並沒有成功。
他本來確實是想帶著當今天子離開許昌,但是計劃遭到了泄露以後他沒能成功地離開,結果被曹操反將一軍想要把他捉拿,最後還是史阿出手將司馬懿救下,然後帶他離開了許昌,當然在這其中還是有著荀彧的通風報信,因為有荀彧的通風報信,所以司馬懿才能安全的離開。
逃出許昌的司馬懿和史阿也沒辦法回河內,只好暫時來到了荊州,司馬懿通過史阿見到了孫策,跟孫策來了一番促膝長談,然後跟孫策達成了一個合作,就是司馬家願意幫助孫策統一天下,這還是因為司馬懿自己的小算盤打翻了,他沒有辦法,只能選擇孫策來作為依託。
而孫策對於司馬家的勢力和財力也是非常看重,所以才會答應和司馬懿合作。司馬懿想把天子帶走的計劃暴露,他也是非常擔心自己的家族安危,孫策為了讓他安心下來下令讓荊州的軍團開始發動猛攻,只讓其他戰線也發力,開始壓迫曹操的生存空間。
全面發力實在是恐怖,三路打的是天昏地暗,曹操抵擋不住,也不得不藉助了河北的力量,他把派來的援軍全部投入了戰場,才和孫策打了個勢均力敵。但是三鹿都已經有了頹勢,曹操已經頂不住了,孫策的損失其實也不小,但是還是能夠繼續支撐。
就這樣孫策的第一個轉折點來了,周瑜在宛城正面地擊敗了于禁,並且將他生擒拿,但是于禁卻並不願意投降。可能有讀者看到這裡會問為什麼不投降,他不就是個軟骨頭嗎?在這裡我就說一些我個人的意見,在史書裡面關於水淹七軍的時候,為什麼會投降?為在那個時候,于禁是所謂的五子良將,位高權重,權力很大。他雖然不幸被申請,但是他的身份畢竟擺在那裡,關羽也不會隨隨便便的殺他,就證明以後還是有機會回到曹操身邊的,所以他才想著苟下來。至於在我的小說中的現在這個情況,曹操不過才掌控了中原,他既沒有打下河北,又在四面受敵,是屬於最危急的情況。于禁在這個時候保持著忠義之心也是非常正常的。
生擒了于禁,同時買1送1,還得到了賈詡,賈詡倒是很坦然的投降了孫策,他甚至還告訴孫策接下來的戰略是什麼,如何完美地擊敗曹操,這樣孫策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因為在周瑜的荊楚軍團進攻這裡的時候,賈詡兢兢業業的出謀劃策,抵擋住了他們不少的進攻,在歸附了他們就立刻開出了新的計謀,這實在是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不過孫策想了想,賈詡以前的履歷倒也是明白了些什麼,賈詡並不是什麼忠心耿耿的人,但是他是一個做事情負責的人,他效力過董卓李傕郭汜張秀,然後是曹操,在這4個人的手下,他都獻出過奇謀妙策,那這4個人都曾獲得了勝利和戰果,是每當到了不利的時候,他又會選擇最無害的方式脫身,真不知道說這種人是好還是壞。
既然攻破了宛城,那麼許昌就是近在咫尺,孫策讓壽春和長安繼續給予壓力同時把其他的兵力集中在了此處,準備一鼓作氣拿下長安。這個時候的曹操有些頭疼,他給荀彧下了一個命令,要遷移天子,從許昌到洛陽,荀彧接受到這個命令后,並沒有直接去做,他入宮去詢問了劉辯的意思,問的也是很清楚,他劉辯是想做一個顛沛流離的帝王,還是用另一種方式回歸平常人的生活?劉辯一開始沒有明白荀彧的意思,後來荀彧就說明了他當初派史阿去找孫策的意向。
當初荀彧派史阿去找孫策就是為了表明一個意圖,那就是以後如果有朝一日孫策進入了許昌,一定要對當今的天子以禮相待,不可任意妄為。就算以後真的要從這個位置上退下來,那也必須用妥當的方式進行,不能用粗暴的手段,孫策答應了這件事情。
把前因後果說清楚以後,劉辯猶豫了半天,然後開口說他想做一個普通人。這是荀彧意料之中的回答,也沒有多說什麼,於是他做了幾件事情,他先是將滿寵拿下來,然後打開城門投降。等到孫策大軍入城以後,交接完畢,他又欣然辭官,孫策問他要做什麼,荀彧說自己要回陳留,這種行為可真是把孫策搞不明白了,他等於是背叛了曹操,為什麼要回到曹操的身邊?
荀彧出的解釋是曹操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錯誤的,但是現在那個最大的錯誤已經被放手了,所以自己要回到曹操身邊,協助他走到最後一刻。
身邊的謀士們都勸孫策不能放荀彧走,但是孫策卻還是放他離開了。
然後對於劉辯孫策跟他進行了一番私下的交談,因為他早就知道自己面前的這個人並不是真正的天子,他想要知道真正的天子在哪裡,想要知道這其中的內情。荀彧什麼都沒說就離開了,那麼想要知道答案,只能去問劉辯。
劉辯答應告訴孫策,但是他也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送他到襄陽去,這句話一說出口孫策瞬間也是明白了什麼,他知道真正的天子應該就是在襄陽,不過真實的身份他還是不知道。不過這樣也確實足夠了,孫策沒有再深入探究,而是安排軍隊把劉辯送到了襄陽,同時在外面發布消息就是把陛下遷移到了襄陽。
許昌一帶的戰爭勝利,這個是其他兩個地方的節節敗退,長安暫時還沒有受什麼影響,但是壽春卻不行了,因為許昌就在壽春的後方,大後方都沒了,那還怎麼打仗?曹仁放棄了壽春,全軍退守徐州,許昌汝南一帶徹底不再為曹軍所有。
接下來唯一堅挺的就是長安了,長安之所以能堅挺到現在,也是因為得益於他曾經是漢朝多年的國都城牆高聳身後,然後再加上有河北的援軍,才能夠堅持到現在。現在許昌壽春一旦全部失手,長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成了一座孤城,因為如果不撤退的話,後路可以被截斷,但是夏侯淵又實在不願意,就這麼放棄長安。他最後做出了一個堅定的決定,他絕不會就這麼輕易的拋棄長安。做出這個決定並不容易,然後後果也是非常的慘烈。
長安城下經歷的一場非常慘烈的大戰,呂蒙和馬超的聯軍經過激戰後才將長安城攻下,但是也損失頗重,夏侯淵直接戰死在長安城頭,鍾繇則是帶著殘兵敗將逃向了洛陽,河北的援軍也是撤退,灰溜溜的回去了。
這三路大戰的結束,曹操已經全面潰敗,但是孫策也是傷了元氣,暫時也準備只是安定這些地盤。,不再繼續推進。
荀彧回到了曹操那邊,在知道了荀彧開城的事情之後,曹軍忠將都想殺了荀彧,但是曹操在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後,反而顯得非常平淡,一點都不激動,是問了荀彧一句為什麼?
荀彧就當著曹軍眾將的面訴說了曹操起兵到現在所做的功過因果好壞,說得滴水不漏,一字不差。在此期間有將領插嘴,想駁斥荀彧所說的話,荀彧就把那個將領的功過也是認認真真的訴說了出來,又是一字不差。這些事情讓曹軍眾人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荀彧確實非常的了解他們。
已經到了這種時候,所以荀彧說話也不藏著掖著了,他直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情並不對,曹操和曹軍眾人已經有點囂張跋扈,自以為是。在場眾人被他說的啞口無言,無言以對。最後荀彧才說明白了自己的來意,他要在沒有天子的情況下和曹操共進退。眾人感觸良多,最後也是堅定了下來,雖然已經沒有多少地盤了,但是還是要和孫策抗爭到底。但是曹操本人卻猶豫了,不僅是因為聯方的失敗,也更是因為尋覓的這番話,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究竟是不是對的,自己是不是在不知不覺的時候被野心蔓延了身軀而導致做出了錯誤的事情?
曹操陷入了猶豫,曹軍的行動也開始停滯不前。
他在河北那邊聽說曹操的潰敗,袁熙也是嘆了一口氣,心裡已經很清楚了,這天下自己已經是孫策的唯一阻礙。他開始回收所有在中原的力量,開始沿著黃河布置防線,同時派出使者,開始跟孫策虛與委蛇,表明自己只想佔據河北,沒有心情進入中原,願意做孫策的輔佐。
孫策自然不可能答應這樣花里胡哨的要求,他直接否決,並且讓使者回去帶話,儘早投降,還能夠享受榮華富貴。
袁熙自然不可能投降,那麼雙方誰都不會妥協,大戰一觸即發,但是這一切都要等到曹操被解決之後。
天下在此時此刻享受到了難得的安定,但是大戰隨時都會一觸即發,休養了大約一個多月,戰爭重新開始。
深色的本意其實是希望曹操自己投降的,但是曹操似乎並沒有這種意思,那就只能繼續進攻。
不過曹操的抵抗並沒有想象中的激烈,因為曹軍早就人心惶惶,說那些真正忠於曹操的人,其他人都是望風而降,最後打到陳留的時候,曹操堅守著官署,孫策則是孤身走了進去,那兩個天下的英雄在官署里下了一盤棋,孫策和曹操說了很多話,然後成功地說服了他投降,曹操雖然服了軟,但是曹軍眾將也有不願意恢復的,孫策也沒有為難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幹什麼。既然曹操都投降了,那其他人自然也沒有什麼堅守的理由,各地陸陸續續的接受了收編。
此時的孫策也只剩下河北沒有拿下,天下已經唾手可得,他看著黃河對面的河北,準備暫時休戰,先將這些剛剛打下的地盤平定下來。但是河北並不打算讓孫策好好的休息,畢竟他們一直是在養精蓄銳,隔岸觀火。所以孫策剛剛擊敗曹操以後,河北立刻對中原發動了攻勢,他們的目標並不是獲得地盤,而是準備用這種攻勢來消耗孫策的有生力量。
經過了幾番焦灼的戰鬥,雙方都沒佔到什麼便宜,這才又開始徹底的各自休養生息起來,在此之時,孫策也大力的進行改革和發展,運用他穿越之後的思想,給自己的國力帶來更強大的力量。
就這樣時間晃晃蕩盪的過了幾年,孫策的國力越發強盛,領地也是越來越安定,在周瑜等人的主持下,孫策接受了劉辯的禪讓,登基成為了皇帝,國號為吳,以洛陽為首都,同時手下的文武大臣也是紛紛的封侯拜將。借著立國的威視,孫策也正式開展了他最想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掃蕩河北統一天下,成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但是這幾年過去,河北也是被打造的固若金湯,袁熙雖然不是一個能統一天下的君主,但他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前幾次的猛烈進攻並沒有成功打進河北反而吃了不少的虧。這讓朝野上下都有些尷尬,認為是不是應該在休養幾年再去討伐河北。
這個時候諸葛亮力排眾議,說出了應該討伐河北的理由,並獻上了很多計策,孫策於是就把北伐的事情交給了他,給予他周瑜類似的大嘟嘟前線,讓他總理討伐河北的事情。
諸葛亮也是不負眾望,花了三年時間平定河北,袁熙則是帶著他剩下的宗族和心腹,一起逃入了遼東。當諸葛亮詢問是否要討伐遼東的時候,孫策搖了搖頭,沒有同意這件事情,只是在後來派遣使者封袁熙為遼東王。袁熙很不情願,但也不得不接受了這個頭銜。從此天下一統。
吳國從此綿延萬里千秋萬代。
(這就是大致的劇情因為我馬上要完本了,所以在這個月內是不可能全部寫完的,所以我就把這些劇情全部都說出來給讀者們看。)
但是其實我想寫的東西自然還是有很多,比如孫策和曹操的大戰,在這之中肯定會有諸多名將的交鋒,我寫的很多東西,其實我都是希望向著三國演義靠的,這樣讓讀者能夠更加的有代入感,于禁我其實是想讓他再次體驗一下水淹七軍的,但是一想到他被歷史上黑成那個樣子投降輸一半,我也不想再去黑他,於是就給他安排了一個還不錯的結局。至於壽春那邊,因為孫權也在那個戰場,其實我也想給孫權安排一個被突襲,然後落荒而逃成長的劇情,畢竟歷史上它是有名的孫十萬,現在有著主角這樣的穿越的大哥,那麼歷史的車輪自然是要進行變化。太史慈和曹仁的對決,孫權和曹休的對決,本來有很多地方可以濃墨重彩,但是受限於篇幅,所以實在也是沒辦法,沒辦法再寫。
再說說長安那邊,夏侯淵的結局我是早就已經確定好的,這個人一定會像英雄一樣的戰死,就像歷史上那樣,他在漢中和劉備交戰,然後戰死。直到最後一刻,他還堅守著長安城。有人肯定因為這個想起了馬超是什麼結局。馬超自然是要給他一個西涼王啊,世襲罔替,因為他打通了西域,所以也是開展了貿易的往來。
太多太多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寫,所以接下來我會精確到每一個人物來想一想,我當初是準備怎麼謀划這個人物,並且準備怎麼設定他的劇情。
第一個,孫策,
孫策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江東小霸王,是一個有著各種優點,但是又有著各種缺點的男人,
既能對人恭順友愛,又能對人殘暴無情,民眾愛他愛的要死,世家恨他恨的要死,是一個矛盾,卻有完美的人物。
一句所謂的名言來說,有多少人愛他,就有多少人恨他。所以他最後也會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竟然莫名其妙的被刺客所刺殺,說起來也是著實有些諷刺。
我選孫策作為魂穿主角,也就是覺得他不應該就這麼的英年早逝,他完全值得更遠大的前程。筆下文學2020www.dst9.cc
所以我在描寫孫策的時候,因為混穿這件事情,讓孫策的脾氣變得好了很多,是很多事情上他依然還是要痛下狠手。比如誅殺江東那些不聽話的世家,所以小霸王,我的思路就是現在的孫策是一個更加理智的霸王。
用文中的描述都能夠表現出來,他既然是未來穿越的人,所以他的思想比較超前,也會比較文雅,這是因為它本身是歷史上著名的小霸王孫策,所以他也不得不自己親自拿著武器去拼殺,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地方。我前期本來是想表現出主角在這種情況之中的掙扎,因為他畢竟是一個從來沒有殺過人的未來人,但是為了適應這個世界,他不得不適應這個身份,用自己的手去殺人。但是想到這種小說沒有必要寫的這麼深刻,所以這些事情我都沒有提及,只是一帶而過。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讓孫策重走那些歷史上的道路,對於這些劇情,我也經過了一些小小的改動,比如歷史上的孫策,其實是被袁術派出去討伐江東的,根本就不認為孫策能成什麼氣候。但是在我的小說里,我就讓所有人都認為孫策是個危險,所以才出動了三路大軍討伐他。
這是我在小說中為孫策準備的第1個困難和磨難,他度過之後,我就會給他一大堆成功的獎賞,所以我在小說後文度過了這次困難之後,孫策就勢如破竹地平定了江東,擊敗了江東的各方豪傑。這個時候的孫策其實已經有了一種蛻變,他已經不只是那個年少的孫策,而是逐漸的成長為了一方的諸侯。
接下來就是如同爽文一般的劇情,孫策一路開掛打爆天下英雄,最後在統一了江東和荊州之後,孫策就慢慢的從親自作戰過渡到在背後觀看,那顯得原因其實也很正常,因為君主不可能無時無刻的親自上陣,所以這個時候孫策的劇情就不再是戰場,而是日常,其實這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寫,畢竟作為主角的孫策畢竟是魂穿他有著來自未來的知識和想法,我當初的想法其實是想讓孫策在這個三國時代改革一下教育醫療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要通過一些微小的改革,來慢慢的改變這個落後的時代,因為你有時候就算科技樹點上去了,但是因為時代的限制,你根本就無法發展。怕孫策穿越的是全知全能,你也不可能一口氣把三國這種時代變成21世紀,所以只能通過一些微小的改變,就像我在文中寫的,孫策開始宣揚平等,但是孫策也明白,在古代這種階級森嚴的社會裡,平等這種東西只能留於表面,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能平等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宣揚這種美好的理念。
我接下來還會寫孫策的生活日常,畢竟孫策在文中他有三個老婆和很多孩子,就像那種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教育古代的小孩會發生什麼,這有很多東西可以寫,也會發生很多有趣的故事。最後孫策統一天下榮登大寶的時候,我還會考慮寫一寫關於幾個兒子是否要為了爭奪皇位的這種劇情。不過這種劇情說起來有些太過血腥,所以我還是會寫孫策的,幾個孩子非常的和諧,不會因為爭奪皇位這種事情而反目成仇。畢竟孫策是用一種未來人的思維教育自己的孩子。總結來說我寫的孫策是我理想中的一種君主,他有著現代人和古代人的思維相結合。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能做正確的事,也會做錯誤的事,畢竟有對有錯,這才是一個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類。
第二個人物,孫權,
作為孫策的弟弟,歷史上著名的吳國大帝,被張遼在合肥打爆的孫十萬,在考慮寫孫權的時候,其實我是有很多想法的,我一直在想我是否要把它黑化,還是寫一個溫良恭順的好弟弟呢?
如果寫的是一個好弟弟,那他就會成為一個英勇善戰的將軍,為為孫策立下功勛並鎮守一方。如果我用的是黑化的寫法,那我就會讓孫權對孫策的位置產生覬覦,並且勾結一些人想要把孫策拉下馬來。最後孫策就算是平定了這場內亂之後,但是家族內部也產生了裂痕,最後不得不將孫權流放,我不喜歡這麼寫,我也覺得讀者應該也不會這麼看,所以我沒有考慮這種寫法,而是寫了一個小弟弟不斷成長的故事。
在我的文章之中,孫權確實是一個少年聰慧的人,但是他也有少年的莽撞和不自信。所以我想寫他不斷成長的過程,從失敗到成功,從莽撞到成熟,不斷成長成長為一名值得信賴的大將。有人說看過歷史上的孫權,怎麼都覺得他不像是這種人,提到孫權就會覺得他很厚黑。
當我想說的是,因為在我的文章里孫策並沒有死,孫權有這麼一個好的大哥指導,那他怎麼會黑化,又怎麼會變得猜疑呢?人都是需要榜樣的,孫權有孫策這麼優秀的榜樣,那他怎麼會把性格變得惡劣起來呢?他自然會向著更好的方向上升和前進。孫權的定位其實就像是普通的我們,不斷的成長,不斷的上升,並且為此找到突破。
不過其實我對這個人物其實還是有一些惡趣味的,因為我本來準備讓他在壽春吃一場敗仗。也就是像他在正史上被張遼在逍遙津打爆的一樣,來一場非常屈辱的失敗,他甚至屈辱到想要自殺。但是後來被人一頓教育之後,痛定思痛,在此涅磐重生進行蛻變。不過既然我也沒有篇幅寫這些東西,所以我也只能在此提上一提。然後在接下來的劇情里,孫策統一天下之後,孫權自然就是一個久負盛名的王爺了,可以說就像是包青天里的八賢王一樣,聲名卓著。每個人都有好的結局。
第三個,陸遜
為什麼第3個提的人會是陸遜呢?而不是周瑜呢,很多人看到這裡肯定有這樣的疑問。我只能說因為陸遜出場早啊。作為開始就能夠推動劇情的人物,陸遜是作為人質跟隨在孫策身邊的。
孫策作為一個穿越的人,所以他聽到了陸遜的名字之後就來了興趣,於是把陸遜要求作為人質,但是陸遜本人肯定是不願意作為人質的,所以他也是不情不願的,對孫策甚至有一些厭惡,但是在跟隨孫策很久以後,並且得到了孫策家人的親切對待,這樣本來是孤兒的陸遜,也是感到一絲溫暖,最後慢慢地變得對孫策死心塌地成為了他的心腹。
我寫這麼一套,有點那種養成的感覺,就像是把陸遜養成了孫策的忠犬一樣。陸遜其實和孫權一樣,某種意義上他也是孫策的弟弟,受到孫策的信任和愛護。所以年紀輕輕也能夠擔當,重任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我給陸遜設計的高潮劇情是想讓他把劉備當作墊腳石的,畢竟在歷史上陸遜就把劉備打的抱頭鼠竄,落荒而逃。我的設計是入暑的時候陸遜面對著死守成都的劉備想出了一條妙策擊敗劉備,因此也讓劉備心灰意冷,最後選擇了投降孫策。不過後期因為人物著實太多,所以陸遜的戲份實在是沒多少。但是他確實是我在文章中的孫策的一員心腹,這一點不會有假。我還曾經考慮把他和孫尚香拉狼配,但是現在也沒有篇幅去寫這些東西,只能先作為一個設定,在這裡說一說。歷史上的陸遜確實是娶了孫策的女兒。
第四個,周瑜
所謂曲有誤周郎顧,如果拋開三國演義這種主觀色彩比較濃重的東西。周瑜在史書之中確實是一個完美到不可多投的人。孫策他有優點有缺點,使書上寫的清清楚楚,別人對他的評價也能夠體現出來。
而周瑜的一舉一動都顯示著一股名士的風範,長得又帥脾氣又好,帶兵打仗又很厲害,然後老婆也長得好看。這是真真正正的人生贏家。真要仔細硬剛一波的話,孫策到底何德何能能和這樣的人做兄弟,還可以當他的君主。
周瑜開始的出場,是在孫策離開江東被三鹿尾角最為窘迫的時候,在那個最為窘迫的時候終於出手,幫助孫策渡過了困難,也奠定了他在軍中的一些地位。然後的周瑜就成了孫策在軍中之外的一把手,孫策可以放心的把所有事情都交給他,而不用擔心。其實這裡有一個細節,我一直沒有寫出來強調。因為孫策在文中其實是一個穿越的人,哪怕終於是真的他的一兄弟,但是作為一個穿越者,他可能並不能那麼信任,但是這句身體里的感情確確實實的影響了他,讓他不由自主的相信周瑜,然後周瑜也回報了這份信任。
我給周瑜的氣氛雖然不詳細,但是都很全面,每次攻城拔寨,每次推進每次打仗都能夠看到周瑜的身影。我沒有給他設計什麼名場面,但是他每次都在參與。但是身為享譽天下的江東大嘟嘟,怎麼可能沒有名場面呢,所以我在後面和曹操打架的時候給他安排了。他率領荊楚軍團擊敗了于禁和賈詡,幫助孫策在討伐曹操的道路上打開了僵局,最後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開國之後,周瑜也是當之無愧的功績第一,畢竟他大小戰役都有參與指揮謀划樣樣齊全。順便一提周瑜的女兒和孫策的兒子也指腹為婚,這二人會一輩子親密下去。
第五個魯肅,
比起歷史上演繹中魯肅的那個老好人的形象,在我的文章中,魯肅更像是一個有些精明的能吏,周瑜如果是主管軍事的話,那麼魯肅就是主管內政。有人可能這裡要問一句,不是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嗎?那還真是不好意思,在我這裡呀是內事不決問魯肅。
魯肅的劇情其實也不多,為什麼呢?因為他就像是一個內政工具人,他只是負責處理任所有的內政,並不在戰略和戰鬥中發揮作用,當然因為大家都明白這種小說好看的肯定是戰略跟戰鬥,我總不會去細緻的寫什麼內政讓大家去思考。
所謂漢初三傑魯肅在我的文章中的定位就像是孫策的蕭何一樣,存在感可能不高,但是又不能沒有他,沒有他就不行。因為我的設定,孫策是一個不喜歡做內政的人,不喜歡處理政務,那麼真正處理政務的自然只有魯肅。我只能說我把他當做工具人實錘了。存在感不高,但是它很重要。
第六個,劉曄
如果說漢初三傑周瑜是韓信,魯肅是蕭何的話,那麼劉曄就是孫策的張良。
在我的文章中,劉曄可以說是所謂的孫策軍智謀第一。這個計謀第一併不代表他的純智商,真的是第一,而是代表他出謀劃策的次數和成功的次數是當屬第一的。他就是所謂的孫策謀主。
這也是我一開始就想好的事情,劉曄註定是一個劇情豐富的人物,為他不僅聰明,而且他又姓劉,是漢室宗親。
小說的開始,劉曄是揚州的名士,在揚州安逸的享受著自己的生活,但是一聽說,袁術竟然要放孫策去討伐江東的時候,他就開始出手了。
你為什麼要出手這個原因,我在文章中也是解釋過的,因為揚州牧是劉繇,是漢室宗親,劉曄出於對漢室的尊重,所以覺得自己有必要幫持一下。所以他提出了本小說的第1個高潮,三路圍剿。當然在三路圍剿被孫策解決了以後,劉曄依然是不死心,他開始扶持劉勛在廬江阻擋孫策,歷史上確實是確有其事的。然而劉忻屬於那種爛泥扶不上牆的人,所以很快就被孫策打的抱頭鼠竄,最後灰溜溜的只能投奔曹操,劉曄為了避禍,也只好先逃到了壽春。他本以為孫子可能會找他的麻煩,誰能想到孫策,卻不計前嫌,想要讓劉曄跟隨自己,寫了一封非常真誠的書信。這真的是劉曄沒有想到的事情,再加上他和魯肅是好朋友,魯肅也寫信勸他過來,所以劉曄畫著試探的心情來見孫策,經過一番暢談以後,他已經確信了孫策是自己值得效力的主公。在接下來的劇情里,劉曄就開始擔當孫策的智囊,不斷地為孫策出謀劃策,好的壞的陽謀陰謀。可以說是孫策的心腹,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這個人物並不值得我刻畫。他和孫策之間還有一個遲早會爆發的衝突,那就是劉曄他姓劉是漢室宗親,而孫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想要統一天下取代漢室的人。這是無法避免的矛盾。所以我在表達這個劇情的時候,也是寫出了劉曄心中的無助,他身為漢室宗親,但是並不能延緩住漢朝的頹敗,而他支持的主公卻又一路勢如破竹。這讓他非常的矛盾,所以我在文章後面也設置了劉曄和孫策的衝突。是因為孫策是穿越者具有超前的思維,所以他並沒有怪罪劉曄,而是好好的和劉曄講起了道理,沒錯,因為思想超前,所以他能夠理解劉曄這種想法,並且成功的說服了劉曄。孫策向劉曄承諾,自己一定會善待漢朝的宗室,而在以後的時光里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在孫策稱帝的時候,劉曄獲得了高官爵位,但是孫策同時也讓他保持了漢朝宗氏的名聲,也可以稱得上是有名的君臣相知了。
第七個,開國四老將,
提到所謂的開國四將,想必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是耳熟能詳,
程普黃蓋,韓當祖茂。
在正史之中他們或許有著很多的故事,但在我的小說中,這4位老將除了有資歷之外,確實就是真真正正的工具人,吉祥物,除了在各地擔任將領和太守之外,他們確實也沒有什麼存在感。因為要寫的人物太多,也實在沒辦法仔細刻畫他們。三國演義中黃蓋可以打出苦肉計,但是在我的小說中孫策勢如破竹,根本就不需要去玩什麼苦肉計。所以這幾位開國四將著實也沒什麼劇情可以發展,就只好委屈他們一下,做一做工具人,推動一下劇情的發展,然後就安心退場。在我的小說之中,孫策稱帝之後,這4位老將也是獲得了應有的殊榮,然後在家中安然去世。
第八個,朱治呂范
有一說一,這兩個人其實也是工具人,但是他們作為工具員不僅是推動劇情,同時他們也和魯肅一樣是軍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前期的劇情里,朱治是負責出使各方勢力,並且勸說他們。呂范則一直是後勤官員,負責處理輜重糧草。朱治後面沒有什麼詳細的劇情,但是呂范我本來是想設計一下他貪污的劇情,然後被孫策查獲,嚴厲批評之後開始整頓風氣。是我後來一想,我不能隨隨便便的讓一個人就背上貪污的名聲了。思考了一下,把這個劇情設計成了一個誤會。是同時孫策,也因為這件事情開始整頓風氣。總結一下,又是兩個推動劇情的工具人。
第九個,周泰蔣欽
有名的水賊兄弟,在歷史中和演繹中也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但我的小說之中劇情也不算少。畢竟這兩個人的地位就是能爭善戰的猛將,尤其是周泰,他在史書之中真的是護著孫權從亂軍之中殺出來,一個人身負重創,還沒死去。所以在文章之中我也確實給他設定了一個猛將的劇情,讓他在亂軍之中面對了數倍的敵人拼殺,但是卻沒有死,也奠定了他猛將的名聲。這兩兄弟在我的劇情里就是一直正守著合肥,面對著曹軍的進攻,最後在討伐曹操的戰爭中,也是拼勇作戰,立下了功勛。
第十個呂蒙
東吳四大嘟嘟,這是最後一個被我討論的,這個人的戲份其實說起來也真不少。而在我的設定里,呂蒙是一個草根出身,然後一路向上爬的將領。同時我也借鑒了史書中的吳下阿蒙的劇情,讓呂蒙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物。他開始擔任的是孫策的護衛,然後孫策勸學。,督促呂蒙多看書多學習,然後慢慢的讓他離開護衛的位置,讓他去做將軍。更是在後面給予年紀輕輕的呂蒙一個軍團長的位置,我描寫呂蒙的時候就是想表達出一種士別三日的感覺,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然後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我也給他設計了很多有意思的細分,他從孫策的護衛一直干到大將,自然是經歷了不少事情,也獲得了不少的成長。我給他安排的就是不斷的和有名的將領交鋒,然後獲得一些有趣的經歷,在文中呂蒙後來成為了巴蜀軍團的軍團長,擔當了攻陷長安的任務,並且擊敗了夏侯淵,讓夏侯淵戰死在沙場。他也是作為孫策軍以後的中流砥柱,周瑜的接班人。
第十一太史慈徐盛
徐盛這是一個推動劇情的工具人,我一直是把它作為太師資的副將來綁定,也就是一個有名字的龍套。
而另一個太史慈就是比較著名的人物了,在三國演義中他和孫策打了10多回合不分勝負,可以說他是跟孫策打出了感情。我在小說中也是延續了這個設定,兩人打了一架以後惺惺相惜,然後經過一系列的曲折發展,太史慈加入了孫策的揮下。孫策也是對太史慈惟以重任讓他鎮守一方,抵擋來自荊楚的騷擾。後期大使詞更是直接升格為了江東軍團的軍團長負責攻略壽春,最後在激戰之中讓曹仁撤退,完成了攻下壽春的任務。
接下來的劇情里,他也是繼續跟著孫策南征北戰,不斷地建立功勛。最後在立國之後封侯拜將,威名赫赫。歷史上的太史慈是英年早逝的,赤壁之戰都還沒打,他就掛了。在我的小說里,我不想寫這種英年早逝的戲,所以太史慈一路穩穩噹噹的活到了最後。
第十二甘寧蘇飛
蘇飛工具員這一點不用多說,他只是一個推動劇情的人物,甘寧的附屬。他唯一出彩的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里寫的那一段,在黃祖看不起甘寧的時候,蘇飛總是不斷的照顧甘寧。這麼仔細一說的話,就像是好基友一樣的存在。所以在演藝裡面最後蘇飛被抓馬上就要拖出去被砍的時候,甘寧會出面求情,把蘇飛保了下來,這兩位真的是革命友誼。
甘寧是有名的水賊,以前外號錦帆賊,之所以有這個名號,是因為屬地以錦繡出名,然後甘寧用喜歡用這種錦繡來當作裝飾品。然後甘寧作為水賊,還特別喜歡鈴鐺,當時的人們一聽到鈴鐺響就知道是甘寧來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甘寧確實是一個牛逼轟轟的水賊。但是總不能一直做水賊啊,在經歷了無數個節律的日夜之後,甘寧突然覺得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他不能一直做一個水賊,渾渾噩噩,於是他離開了巴蜀,來到了荊州,投奔劉表。不過甘寧的名聲實在是很臭,所以哪怕他有能力,所以劉表也並不是很想重用他,而是直接把他丟給了江夏的黃祖。黃祖就更不要說了,他比劉表還要看不起甘寧,就把甘寧當做一個打仗的工具人,平時根本就瞧不上他,這也為後文埋下了一個種子。甘寧在劇情中的第1次出場是在圍剿孫策的時候,他作為黃祖手下的將領,用水軍攔截了孫策的去路,在此之中,黃祖陷入了危機的時候,他還救了黃祖一命。但是就算是這樣,也依然改變不了對他的偏見。於是有些種子就在心中不斷的發芽。等到孫策平定了江東以後,就準備往荊楚進攻。外出作戰的甘寧卻被黃祖直接無情地拋棄,這讓甘寧直接是心灰意冷,最終決定投奔了孫策,並且在進攻江夏的路上,甘寧第1個攻破了江夏的城門,捉拿了黃祖。在以後的時光里,甘寧先是作為江夏太守任職,然後又作為前鋒在各地征戰,在平定巴蜀以後,他因為曾經是巴蜀人的身份,臨時擔任了成都太守。最後作為呂蒙的輔佐,輔佐呂蒙進攻長安。平定天下以後,甘寧也作為有功的將領,封侯拜將。其實甘寧這個將領也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描寫的,因為他的人生具有一定的傳奇性。畢竟從一個水賊混成了威震天下的將領,這可是質的飛躍。而且歷史上的甘霖也並不是什麼大老粗,只知道打架,他也曾經提出過二分天下之計。就是讓孫權去攻取巴蜀,不過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所以這個計劃沒有實施罷了。我提到這個只是想證明,三國的武將不可能都是什麼蠢貨。看起來可能是大老粗的人,其實很有可能是深藏不露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