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力挽狂瀾(七)
第181章力挽狂瀾(七)
黑豹坦克連在被擊毀了四輛坦克后,終於意識到對手的坦克不再是之前的T34而是新式的T44坦克,傳聞中還只是少批量裝備的蘇軍新坦克,此刻已經成了對方的主戰裝備,這誰受得了?更何況蘇聯人跟隨而來的步兵部隊同樣兇悍,人數多火力強,尤其是一個挨了幾槍還不倒的傢伙,讓擲彈兵們的士氣跌入低谷。
更可怕的是,之前被黑豹坦克連和擲彈兵營圍毆的掩護陣地,那些看上去理應很菜的動員兵,此時也趁著德軍分身乏術的時候,發起了烏拉衝鋒。他們的莫辛納甘形成的火力實在不值一提,但這些莽漢能頂著突擊步槍的掃射,拚死也要把燃燒瓶扔到德軍士兵之間。
而且從掩體陣地里出現的也不只有動員兵,還夾雜著那些手持波波沙穿著迷彩服的突擊隊員,也有端著DP28在後方進行壓制射擊的近衛軍打扮的傢伙;從迫擊炮發射的聲音判斷,這個掩護陣地中至少還有四五門120mm迫擊炮正在發射。這和之前進攻時只看到動員兵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蘇聯軍隊是在掩護陣地中留了後手的(德國人自己的腦補,其實就是有一個前線兵營.)
這誰受的住啊?
德軍為他們的前線突擊部隊召喚了一波炮火打擊,總算阻止了蘇聯軍隊徹底圍殲這支德國部隊的腳步。蘇聯方面更加兇猛的炮火襲擊隨之而來,雙方的炮兵又進入到對敵方炮兵的反擊壓制戰中去,把平原大戰的主角再次讓給裝甲部隊。
更大規模的坦克戰即將到來,德國人被T成群的T44的出現驚呆了,以至於黨衛軍裝甲軍誤以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員裝備了T44的蘇聯裝甲軍。黨衛軍並沒有因為T44的成群出現而心生畏懼,只是更加正視起眼前這支蘇聯裝甲部隊,將其視為值得第二黨衛軍裝甲軍為之全力以赴的對手。
「蘇聯人大概把他們的全部新坦克都裝備到面前這支裝甲部隊了吧,那麼,同志們,讓我們的E50動起來,咆哮起來,把他們聚集了希望的新式坦克部隊的脊樑敲碎,讓他們知道德國戰車才是最強的裝甲部隊。」
豹式坦克被留在了二線,他們沒必要去和T44打一場交換比不怎麼好看的戰鬥,E50坦克們出發了,帶著他們對德國裝甲兵戰術和德國坦克質量的絕對自信,威風凜凜的脫離了第二道防線,上百輛E50坦克配合著同等數量的半履帶車以及數量不少的工程維修車。還有兩個擲彈兵團規模的步兵部隊協同前進。在後方,一個隱蔽工事中的榴彈炮部隊也準備就緒,足以頂著常規的蘇軍炮火和尋常空軍打擊的同時對前線展開有限度的支援。
這種規模的裝甲部隊,靠獨立團數量有限的T44坦克是頂不住的,靠友軍部隊的坦克一擁而上呢,先不談那慘烈的交換比,若是八百輛蘇軍坦克集中在德軍一百輛坦克所在的區域鏖戰,那麼蘇軍坦克的密度足以引誘大批的德軍炮火和空軍的強襲,一旦這八百輛坦克被短時間消滅,蘇軍在第三道防線可用的裝甲機動力量將被削弱到個位數。
蘇軍固然有龐大的後備力量,但也遭不住這樣的損失啊。
」我們撤退。「
雷澤諾夫初聽步話機里的聲音,還以為是自己聽錯了迪米特里說的話,直到迪米特里反覆念到撤退二字時,雷澤諾夫才開始回話道:」撤退?迪米特里,開什麼玩笑,我們現在局面很好,優勢很大,德國人在獨立團的裝甲部隊面前只有潰逃的命運。「
」上百輛E50正在朝我們發起進攻,他們的主要突擊方向就是你們所在的位置。我們是獨立團!不是獨立裝甲師!立刻撤退,所有人立刻撤退,放棄掩護陣地,我們依託第三道防線進行防守!「
雷澤諾夫:」迪米特里,我們的友軍怎麼辦?他們還在進攻的路上。「
友軍,啊,那自然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不行不行,現在自己可不是身處校長手下的軍隊中,無論是英美盟軍還是德國軍隊還是紅色軍隊,坐視友軍陷入困境不加救援都是十分嚴重的罪行。僅僅只是通知友軍,告訴他們獨立團先溜了,那幾乎等同於是陷其他蘇聯軍隊於不利當中。各部隊的攻擊已經展開,根本不是一個獨立團單獨的通知就能撤下來的。更何況這次反擊計劃是得到了瓦圖京將軍許可的,貿然撤退實在是.赤裸裸的蔑視上級的行為。
」好的,雷澤諾夫,你說服我了,我們將戰術改變一下。「迪米特里說道。
雷澤諾夫:」迪米特里,你說,我們該怎麼教訓那些德國佬,聽你的。「
迪米特里:」首先,你們佯裝撤退「
獨立團的T44坦克們緩緩後撤,掛著倒退擋頂著E50的坦克炮射擊,在安全距離上,炮彈擊打在坦克裝甲上發的出一聲聲或是沉悶或是清脆的響聲,雖然這對坦克乘員造不成任何傷害,但還是讓人心驚肉跳。
E50坦克群不只是對獨立團發起進攻,但他們的主要戰鬥方向是獨立團沒錯。在其他陣線上,蘇軍的T34坦克、KV坦克和IS-2系列坦克前仆後繼的和德軍坦克做生死搏殺,唯有裝備最好的獨立團裝甲部隊卻在一步步後退。德國人在最初的戰鬥中還相當謹慎,可是越到後面,就越發的心態膨脹。他們篤定蘇聯人是為了保留數量有限的T44坦克,所以才不敢和自己爭鋒。於是進攻獨立團的E50坦克群們,不知不覺和自己的兩翼拉遠了距離。一條平直的攻擊線也被拉到彎曲。
不斷召喚出來的空軍偵察讓迪米特里能直接掌握獨立團和友軍部隊的情況,也一直及時派出支援隊伍讓友軍的陣線不被德國裝甲部隊撕裂,總是勉強維持著逐漸拉長的陣線而不斷裂。於是漸漸的,一場經典的類似坎尼會戰的經典戰術,慢慢的從迪米特里的腦中的想法變為戰場上的實際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