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忐忑
雖說是窮家小戶的,但是林林總總,幾代人積累下來,也有不少他們覺得需要帶走的東西,比如:
家裡的那口用了三代人的銅鍋;從小睡到大的木板床;還有養了的十幾隻小母雞,看著就要下蛋了,總不能不帶走吧?殺了吃又捨不得。
還有那些養得能殺的鴨子,既然能殺,不如就殺了,正好可以送一隻鴨子給歐少奶奶……
夏樹勛這麼盤算著,家裡一時間雞飛狗跳。
第一天大家都是腦子一陣狂熱,興緻勃勃的,該殺的殺,該捆的捆,收拾了不少東西出來。
夏小強的爺爺、奶奶,這大半輩子都沒出過深山,一聽要去湖州城裡住,都充滿了對未知的擔心,不過他們也不想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負擔,忐忑之後還是點頭答應了。
夏小強的母親菊花,在丈夫確定要搬去湖州后,她和所有山裡的農婦一樣,都以丈夫為天,現在丈夫既然確認了這件事,她也就不疑有詐,高高興興收拾起行李來。
村裡人知道他們要進城去享福了,都跑來恭喜他們,所以第一天收拾得很熱鬧,毫無故慮。
第二天,夏樹勛想起山上的地瓜還沒挖,趕緊跑去山上把一畝地瓜都挖了出來。又想起這一季的水稻還沒收,他頓時愁開了。
後來還是葉青山給他出了個主意,水稻可以折價賣給村裡人,還能多帶點錢去城裡了,畢竟是出遠門,身上多帶些錢,也才放心。
夏小強想著馬上就可以去湖州見大世面,眼神都亮了。
不過收拾收拾著,夏樹勛有時候也是一陣茫然,不時問一下夏小強:
「你有沒有聽錯,那個少帥夫人真的答應要接我們去城裡嗎?」
或者又停下來喃喃自語:「那是不是真的少帥夫人?或者是假冒的呢?如果是假冒的,她的話豈不是不作數?」
這可是關係到全家人前程的大事,夏樹勛一個山裡漢子,猶豫忐忑,反反覆復,十分難熬。
終於,第三天到了,夏家的東西都已經收拾妥當,衣服放到麻袋裡,裝了三大袋,都是一些破衣爛衫,但是沒有這些破衣爛襯,他們也沒有別的衣服穿,還是只能收進麻袋帶進城裡。
除此外,還有一些殺好的鴨子,抹了鹽,現在天氣涼了,一時半會也不會壞。
那些快下蛋的小母雞到底捨不得殺,最後便關在雞籠里,撒了稻米,把它們餵飽了,路上應該不會太吵。
至於圈裡兩頭瘦瘦的小豬,夏樹勛忍痛割愛,賣給了鄰居。
地瓜自己帶了兩籮筐,剩下的就送給葉青山了,至於為什麼還要帶地瓜去城裡,他們就是擔心,萬一小強被少帥夫人騙了,他們一家流落湖州街頭,至少還有地瓜可以續命,不會餓死。
少帥夫人的命是小強救的,或者真的會來帶他們去湖州,但誰知道少帥夫人是不是在村裡人面前做做樣子,等到了湖州,就把他們扔到大街上。
種種猜測,種種想法都在他們心裡一一浮現,作為一個山裡漢子,雖然沒見過什麼世面,但是夏樹勛也竭力想辦法,保全一家人。
第三天,歐少奶奶說好來接他們的時間到了。
他們一家人雖然表面裝得很平靜,但是不知不覺,吃完地瓜粥早飯之後,他們都站在了屋前的台階上,向遠處眺望。
這裡能夠看到遠處的山路,如果歐少奶奶派人來接他們,遠遠的他們就應該會看得到的。
可是他們等啊等啊等,從太陽初升等到快接近正午,那要山路上連個鬼影也沒有。
倒是村裡人經過他們家門口的時候,會問一句:「那城裡的少奶奶,要來接你們了吧?不是聽說是今天嗎?人快到沒有?」
「人應該快到了,我們不正在等嗎?」夏樹勛道。
夏樹勛現在就怕那少奶奶說話不算數,如果不來就慘了,家裡的東西能賣的都賣了,下一季的水稻也沒有了,如果不能去城裡,今年冬天就要拉大飢荒了。
但是,如果去城裡,就算是流露街頭,但至少好歹保住了在村裡的面子。
不然這幾天村裡人有些說話都酸溜溜的,羨慕他們的夏小強抱了個金大腿,撞上了大運,大家都說他們要去城裡享福了。
不知不覺,隨著太陽向正空中移動,村裡有些閑人也聚到他們屋裡,有的是來看熱鬧,有的是來打探消息的,想要知道夏小強是不是被城裡的少奶奶騙了,還有的人是想要來送別的。畢竟在村裡,這麼好幾代了,也攢了些人緣。
「算了吧,算了吧,也許人家不來了,大家回去做飯吧!也不早了!」
夏小強的爺爺終於等得不耐煩了,肚子餓得嘰里咕嚕叫,又聽到村裡人議論紛紛,心情頓時不好,吸了口煙,扔了下這麼一句話。
夏小強卻不信這個邪,他覺得少奶奶肯定不是騙他的,在家裡聽大家這麼亂說,他覺得難受,索性跑了出去。
夏小強一口氣爬到了家門口的一個小山包上,那裡更高,看得更遠。
夏小強一直站在那個小山包上,遠遠看去,就像一桿筆挺的標槍,以至於他家屋門前的村裡人都能看到,那桿標槍一直直挺挺的戳在山上,一動不動的。
大家一看他那副樣子,就知道沒戲了,於是紛紛道:
「該回去做飯了。」
「時間差不多了,肚子也餓了,做了飯再來送你們吧!」
村裡人陸續告退,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有些人嘲諷的眼神就能看得出來,他們覺得夏家是被騙了。
夏樹勛不由一陣鬱悶,就在這時,山上那桿標槍忽然動了,夏小強快速地從山上爬下來,向家裡跑來。
夏樹勛頓時激動起來,夏小強往家裡跑,他是看到什麼了嗎?
正要回家的村裡人看到這一幕,不禁都道:「難道城裡少奶奶真的派人來接他們了?」
「誰知道啊,也許是小傢伙餓了,回家吃飯吧?」
村裡人議論紛紛,原本要回去的人又站定,一動不動,大家都有看熱鬧的心理,就像看一場西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