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反了還是沒反
張大帥的兵和大明王師打起來了?
聽這個消息的時候,九紋龍史二爺的腦袋一下子就炸了。
如果說大明朝是一座華堂的話,張啟陽張大帥就是房屋的大梁啊,他怎麼可能會下令攻打這座金陵之城呢?
張啟陽反了?
放屁!
史二一百個不相信。
天下人誰都有可能會反,唯張大帥是不可能造反的。
若是張大帥真有這個心思,就不會有復隆朝的出現,當初直接改朝換代豈不是更乾脆?
奈何事實就擺在眼前,那些穿著黑色軍裝的學生兵已經擊敗了京營官軍,下一步就要正式攻城了。
在這鐵一般的事實面前,史二依舊不信張啟陽會造反,而是糾集起了上百個「忠義盟」的老弟兄,扛著「忠義盟」的錦繡大旗主動出城,主動走向了戰場。
「忠義盟」可以勉勉強強的算做的毅勇軍體系的外圍組織,張啟陽依舊是各路江湖好漢共同遙尊的「帶頭大哥」。
在激烈廝殺的戰場上,一丈二尺高的「忠義盟」大旗似乎有著某種神秘的力量,似乎真的可以避開密集的炮火一般。
「我乃忠義盟史二,煩問哪位是領兵的將軍?」
在史二的高聲吶喊之中,綿綿密密的炮火出現了暫時了停歇。
兩軍交戰之際,一個潑皮的出現竟然可以起到暫時停戰的作用,這是毅勇軍的態度,也代表著九紋龍史二爺的面子。
一個年輕的士兵接見了史二,並且給出了一個準確的答案:「我們是大明朝的軍隊,我們依舊效忠並且會永遠效忠大明朝。之所以開戰,完全是奉旨行事!」
奉旨?
興武皇帝就在城內,你們奉的哪門子聖旨?
當然是天子的聖旨了,因為只有天子才有資格頒布旨意。
但是這道旨意是通過安寧公主發出來的,畢竟現在的安寧公主使用的是天子儀仗,代表著大明天子。
也就是說,這些軍隊是安寧公主帶過來的。
只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這些士兵遠在千里之外的小吳庄,若無明確命令怎麼可能一路暢通無阻的來到長江邊上?
安寧公主和這些人一路相隨千里南下,擺明了就是奉安寧公主的命令嘛!
雖然極度的不願意看到南北開戰的局面出現,但是這個回答卻讓消除了史二爺心中最大的擔憂:張啟陽還是那樣忠義無雙的張啟陽,張大帥沒有反。
現在的戰爭,只不過是奉了安寧公主的命令而已。
說一千道一萬,交戰雙方和南北之間依舊打著大明朝的旗號,這不是內戰,更不是要行那改朝換代之事,而是宮廷爭鬥的延續。
這不是張啟陽要和江南開戰,而是實際掌控朝廷的太后與公主開戰了,這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
史二終究不是什麼視野開闊的政治家和野心家,他只不過是一個草莽之輩罷了,雖然擁有大多數綠林好漢的豪邁和勇氣,但卻目光短淺。
在史二的心目當中,既然大伙兒還是一家人,有些磕磕碰碰終究難免,無論太后和公主斗的有多麼厲害,都應該局限在宮廷之內。
如此這般的大打出手,實在不值得。
就算是有些紛爭,也應該坐下來好好的談談,彼此各退一步,化干戈為玉帛豈不是更好?
「史英雄說的在理,我們也不想落下一個同室操戈的名聲。」那個年輕的學生兵說的非常誠懇:「但太后做的太過分,外戚干政從來就是取亂之道,公主殿下求援,我等不得不奉命行事啊。」
自從安寧公主離開了江南之後,翁太后這一連串的操作手法,連市井小民都看的非常清楚了:這擺明了就是要把公主殿下一腳踢出去,確實做的不怎麼地道,而且手法粗糙之極。
誰都沒有想到安寧公主竟然會有這麼激烈的反應,她竟然帶著張大帥的兵殺回來了。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張啟陽真的沒有造反,而是在竭力幫助安寧公主,並且用的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方式:兵諫!
這確實不是造反,而是兵諫。
外戚干政的惡果遍布史書,例子多的數不勝數!
都已經打成這樣了,還是說什麼兵諫不兵諫的,其實早已經沒有了任何實質意義,也就只有史二這種滿腔熱血的草莽之輩才會相信這是兵諫,也就只有這些江湖好漢才真的相信這事還有的挽回,還有機會「化干戈為玉帛」。
「張帥的忠義之心天下皆知,只是這兵諫終究不妥,懇請小將軍暫緩攻城。」
那個年輕的學生兵給足了史二面子:「史英雄所言正是我輩子所想,我們真的不願意攻城,但這是殿下的命令啊,殿下已經下了嚴令,要我等三日之內攻進城內,緝拿亂臣賊子。」
到底誰才是亂臣賊子已經不重要了,心思單純的史二隻是極力的想要避免戰火的蔓延。
「我只是軍中小兵,說話不管用,暫緩攻城恐怕做不到,最多只能拖延些時間,最多,最多三天吧。」
畢竟軍令如山,既然安寧公主已經下達了攻城的命令,這些士兵肯定不敢違背,他們所能夠做到的最多也就是拖延一下而已,並且最多只能拖延三天的時間。
三天的時間,足夠了。
「我史二雖是市井中人,也頗認識些能說得上話的朝臣,定會竭盡全力消弭爭端,此事無論成於不成,三日之後一定會給小將軍一個準確的答覆。」
「好,那就有勞史英雄了。」
一點都不想進行這場戰場的年輕學生兵頭目,答應了史二,並且給出了三天的時間,然後客客氣氣的把他送了出來。
遙望著史二等人的身影漸漸遠去,這個年輕的學生兵頓時臉色一變,無奈的表情一掃而空,變得如同鋼鐵一般堅毅:「曉知各班同學,執行第二階段任務。」
化干戈為玉帛?
坐下來好好談談?
這種話也就是對史二說說而已,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
這六千多人的思想及其激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追求勝利可以不計一切,他們全都是最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一定會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大明王朝。
這次行動完全違背了張啟陽的意志,參謀部瞞著張啟陽制定了另外一套計劃,最終的目標就是將大明王朝改造成為自己最需要的那種樣子。
這次「兵諫事變」,無論成敗都一定會有很多人受到嚴厲的處分,人頭落地都不是沒有可能。
他們不是不知道這麼做的嚴重後果,而且知道的非常清楚。
上到制定這次行動計劃的參謀,下到具體執行的士兵,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擔著天大的風險。
他們這麼做就是在自毀前程,甚至是在自尋死路。
但他們是心甘情願。
必須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這個老大帝國,而不是再繼續遷就那些迂腐冥頑的官僚和皇室,必須集合起我族的全部力量。
學生們再也無法忍受來自朝廷的牽絆,不想再讓他們扯後腿了。
哪怕是冒著天大的風險,哪怕是張啟陽不同意他們這麼干,也一定會繼續做下去。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已經開始了,那就必然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局面。
整個作戰計劃嚴密而又完整,環環相扣無懈可擊,既然已經發動起來,那就真的勢不可擋了。
只有一個例外。
張啟陽可以擋住他們,可以隨時踩下剎車喊停。
所以,整個行動必須用閃電一般的速度,在張啟陽做出有效的反應之前徹底奠定局面。
到了那個時候,就算是以張啟陽只能,也只好接受既成事實了。
「奉殿下之名」不過是一個遮臉的說法而已,安寧公主和高起潛早已經被這些學生兵給控制住了,這種說法是把所有的責任全都推到了公主殿下的身上,將屎盆子往她腦袋上一扣就可以自行其是了。
史二火急火燎的回到城中,不顧一切的動用各種關係,極力宣揚這不是反叛,而是安寧公主對於太后一連串操作做出的激烈反應,南北大戰完全可以避免,大家可以用更加平和的方式解決爭端。
姑嫂之間,都是一家人,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呢,鬧騰的再怎麼厲害也至於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吧?
大家坐到一起好好的談一談,豈不是比大打出手要好的多?
作為和平使者的史二還是為所謂的和平極力奔走,他好想著挽回局面呢。
作為一種回應,學生們的凌厲攻勢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削弱,他們甚至不再主動攻打。
這個形勢更加驗證了史二的「和平言論」,似乎這一切真的可以通過內部調諧和談話磋商來解決,同時也讓史二這樣的「主和派」佔據了輿論的主流。
既然南下的學生兵已經主動削減了戰鬥烈度,南京守軍自然也不願意送死,畢竟這些學生兵實在是太厲害了,在局勢出現明顯緩和的情形之下,沒有必要進一步激怒安寧公主。
朝廷還在為是戰是和爭論不休的時候,有一個人已經很敏銳的看到了掩蓋在紛亂時局之下的真相。
陳茂!
突然過江突然開戰,就是為了實現一個「以打促和」的局面出現?
這絕不是張啟陽的作風。
無論張啟陽對於安寧公主的支持力度有多大,都不可能真的動用武力。
陳茂深知這六千多學生兵到底有多大的破壞力。
既然已經渡江作戰了,難道僅僅只是為了給安寧公主撐腰?
僅僅只是為了嚇唬一下朝廷?
陳茂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