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黃泉惡鬼
「此事是陸軍將領巨靈神奏報的,巨靈向來什麼秉性你不知道嗎?他有那個頭腦會構陷人嗎?」天帝火冒三丈,負著手立在燭龍跟前說到。這巨靈神素來是剛正不阿,三界是無人不知的,當年羽族有個把紈絝子弟結黨作亂於東山,巨靈神是立斬馬下,絲毫不帶猶豫,一點不顧及天後的情面,羽族的貴公子們,那可是天後的血親族人啊,自此巨靈神和天後便結了梁子,但依舊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主,心中毫不在意,說來倒是和姑射很像,都像是直來直去的孩子。
燭龍一聽,自然知道巨靈神不屑於趨炎附勢,應該不會刻意幫忙陷害自己,但對此次災情還無法估量損失,刻意開脫恐怕激怒天帝,身為海神,這責任也要求燭龍還天下太平,便從地上捧起方才的奏報細細查看,打算想想對策,天帝見他不再狡辯,又反倒看起奏報來,怒氣消了半數。
奏報上言辭簡單扼要,南海底部漏出約百丈寬的窟窿,海水已與陰曹相連,百萬惡鬼由此道是浩浩蕩蕩的奔涌而出,惡鬼出洞時,遍體皆染上了黃泉旁邊的業火,竟然會用火法術攻擊水族附近守軍,既不懼怕水族法術,就算被打散了還能復生,甚至還會吸收神將的精華,搶奪天兵鎧甲,增強自身體格。這惡鬼竟然還分散成為幾伙,盤踞攻陷了不少城池,離奇而又難纏,十分消磨兵力,天庭點的三萬天將,措不及防的已打的只剩九千,奏報結尾巨靈神請求了支援。
天帝在殿上佇立了一會,覺得燭龍看的慢,有些不耐煩,待燭龍閱罷,剛要合上奏報,天帝便一把拽過來,往姑射面前一丟,呵斥到:「平日地府魂魄數量維持在一二十萬,你瞧瞧你種的惡根,結的惡果!」
姑射看后,面色確實有些慚愧,雖然有人動了手腳使雪華異常,但當時是失察了,降雪時有些心不在焉,這百十萬的惡鬼也確實是拜自己所賜,便請命道:「此事由我而起,便應由我終,我想上戰場剿滅這些禍患。」天帝心裡正為此事犯愁,姑射上古時驍勇,想來興許能快速解了此憂,但又不好瞬間應允使自己顯不出天威來,便繞回王座上坐下,故作沉思之態頓了頓。燭龍一聽姑射的請求,又見天帝的態度,便也開口言道:「臣願領水族十萬將士共同協助抗敵!」天帝順勢一怒,將王座扶手拍的嗡嗡作響:「協助?你還有臉說協助!海底出事本就是你燭龍的過失!責令你二人迅速下界平亂,誅盡惡鬼,填補海底,待平亂后再行嚴懲你二人。」
姑射與燭龍領了命便速速出了殿門,燭龍施法將二人傳送至南海上空,見海底穿孔處已形成了旋渦,旋渦旁有鬼兵把守,旋渦內還有不斷爬出的業火惡鬼,距離約一里的島岸地方有水族駐軍,燭龍化了龍形示意姑射站上來,但姑射瞥了一眼拒絕了,自己騰了朵白雲,二人徑直往駐軍那過來。
駐軍上空掠過一黑色身影,駐軍為首的將領速速出列相迎,不是別人乃是共工:「大哥!」共工拱了手,身披鎧甲彎身不易,燭龍見他面色沮喪以為是硬仗難打身心疲憊了,便拍了拍共工肩膀問道:「這邊軍情部署大概與我和神尊分析一下,稍後大哥換你下來歇歇。」共工眼眶一紅,咬著牙,竟用衣袖拂拭了眼角說道:「不!我要殺盡這些妖孽,給我媳婦報仇?」
燭龍震驚,共工是當年燭龍摶土捏出來的一條龍,他的妻子又是取了共工心口一片龍鱗造出來的,倆人恩愛非常,出雙入對,因此事喪命實在令人惋惜,燭龍愁眉不展,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才好,沉默了許久。姑射瞧了眼他倆,又盯著大漩渦看了一會:「先交待下軍情吧,我先把缺口填上。」雖說此話不錯,但共工心裡悲愴至極,有些不喜歡這個神尊,燭龍也覺有些不妥,十分柔和的說道:「她沒別的意思,男子漢大丈夫,把淚擦了,先把這天下安定了再痛快哭一場。」
共工將這幾日艱辛娓娓道來,又講了交戰時摸索過得方法,地府里的惡鬼是源源不斷的循環而出,就算在戰場上斬殺,也會復生了再從黃泉爬出來,可以說是水淹不死,斧劈不滅。姑射聽罷就問了一個問題:「地府有十殿閻王①,他們何在?」共工回道:「正在軍中協助,幫忙壓制鬼怪。但以他們幾個的能力,平日管理一二十萬冤魂是能力所及,如今數量實在戰力不足。」
姑射「嗯」了一聲繼續說道:「將他們十位盡數叫來,送歸地府後我會封堵海底缺口。他們在上面太久,下面失守才會循環不熄。」燭龍示意共工將閻君們請來,共工便出了營帳。
「神尊,臣不知當講不當講,若是我們十個回了地府,那缺口又被堵住,豈不是與惡鬼共同被困在裡面了。」說話的是十位中最年長的一殿秦廣王,一旁的幾位也是面面相覷。
姑射聽到此處,嚴厲說道:「怎麼,平日治理鬼怪,今日卻怕了嗎?他們沒跑出來時是如何治理的,回去便是如何。」五殿的閻羅王有些不高興,辯駁說道:「一來,黃泉和海底中間三萬六千丈,你有何法可填補?二來,外面斬殺的惡鬼又會回到黃泉復生,你若把外面補了,諸多惡鬼盡數回到我地府,當時他們叛逃而出的時候,我們損兵折將,哪有那麼多兵力鎮壓!不妥,我們兄弟幾個不應回去。」
「幾萬年前第八重天破過一回,是我親手補的,雖然時間隔了許久,但法術不至於生疏。至於你說的惡鬼復生,你不必操心,我自有辦法使他們灰飛煙滅。」
----------------------------------
①十殿閻王,神話故事,民間有流傳其名分別為: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因分居地府十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