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鞠躬盡瘁的李昪
說來可笑,就是因為他是一個糊塗蛋。
多麼大的諷刺啊!因為他是一個糊塗蛋而不為世人所喜,卻也因為他是一個糊塗蛋而成為了經略一方的封疆大吏。
難道真的是應驗了那一句古話:「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也」嗎?
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一點都不奇怪。
唐朝的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的統治者為求速速平亂,採取了剿撫並施的策略,導致安史余部投降時他們的勢力未遭徹底剷除,反而被就地任命為節度使,掌有駐地民政、財政與軍事大權,形成了割據勢力。而每一次平定動亂,朝廷又以節度使之位酬賞功臣,這又滋生一批新的藩鎮,使得節度使日漸滿天下。可悲的是,唐朝的存續不得不仰賴這群地方藩鎮的支持,最終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篡位成功,延續了二百八十九年偉大朝代唐朝就此成為了歷史,同時也揭起了五代十國的動蕩序幕。
在這個武人遍地的時代,掌握一支強大的軍隊就等於掌握了一切,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統治者們極力優寵軍人,沒想到卻慣出一批批驕兵悍將,戰時未必盡心死力,平時稍有不如意卻會動輒推翻主帥或君主,換上自己滿意的人選,這更使政局混亂不堪。
五代十國的歷史說白了其實就是各個節度使之間的鬥爭史,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
而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同樣也是以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的身份控制了南吳朝政,最後成功篡奪了南吳的江山。
李昪稱帝后,志在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曾被大臣馮延巳譏為「田舍翁」。
公元942年,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國,送去許多禮物。
李昪真的是愛民如子,不忍心再生戰端嗎?
當然不是。
對於一個權力慾望極度旺盛的人來說,他的眼裡從來就只有權力這兩個字。他可以在奪權過程中,架空養父;可以在稱帝后,謀害養父的親兒子。那為什麼他就不可以在敵國最虛弱的時候發兵討伐呢?
有客觀的原因,南唐當時的確還比較虛弱,需要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不宜再生戰事;但更重要的是主觀原因,那就是李昪擔心他的江山不穩,因為他的國家不是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這讓他從一開始就提防著反叛和各種不穩定的因素。為了讓權力順利交接,他全體保留了南吳的官員,以此來保證官場的穩定,但是又不能給他們太大的實權,要時刻小心他們造反。那麼,剩下的那麼多活兒要交給誰去辦呢?只能交給自己的親信來擔當,但是對他們也要限制,不給他們高官的位置,哪怕只是暫時。
李昪在位期間,對外堅持弭兵休戰,以保境安民,對內則興利除弊。他在治理國政上禮賢下士,並能虛心納諫。由於連年征戰,從中原一帶流落江淮的難民很多,李昪對此積極妥善安置,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使南唐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一躍成為「十國」中的強者。他用了將近七年的時間來整頓自己的國家,就是為了交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一個穩固的江山。
他為自己的繼承人準備好了一切,但是他臨死時仍然對李璟不放心。根據歷史記載,那時李昪掙扎著說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個要求:「兒子,把你的手指放進我的嘴裡。」
李璟不明所以,但還是遵命執行。只見李昪狠狠地咬了下去,把自己最疼愛的兒子的手指咬得鮮血淋漓。這時,他才說出了心裡最不放心的事:「兒子,疼嗎?你要記住,善交鄰國,守住祖業,保住社稷,不要像隋煬帝楊廣那樣自侍強大隨便出兵,最後自取滅亡。要記住我的話,你才是孝子……才不會疼啊!」
????可惜的是李璟都忘了,在治國用兵這些國家根本大政上沒有一件是按照他父皇最後的囑託做的。到他死的時候,他的國家已經少了一半的國土,而且四鄰交惡,民生貧困,能暫時保住江山都是靠那一條上天賜予他的長江。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先按下不表。
至少現在的李璟還是很風光的,在剛剛過去的保大元年,公元943年的十月,南唐大軍攻破了虔州,擒獲了起義軍首領——妖賊張遇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