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蘇軾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蘇東坡在談到他的書法創作時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這表明,在現實的冷遇之下,他重在寫意,重在情緒表達。從這幅作品中,拋卻文字帶來的同情不談,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對自己境遇的不平與憤怒的。能將愁苦可憐的境遇,寫得如此大氣鬱勃,激情四射,除了心中的不平、憤怒之外的,我實在找不出更合適的情緒進行界定。寒食帖的用筆特點:一是字體形狀多用扁側。《寒食帖》手卷共17行207字。用筆以側鋒為主,結體扁側稍肥。為了打破格式上的單調,蘇東坡還穿插使用了不少瘦勁細長的字形,如破灶燒為扁平,濕為長,從而顯得穩中有變。本帖充分體現了蘇東坡書法扁側的特點,顯得古意盎然,樸拙郁茂。蘇字一直都很扁側,以至於後人對其有石壓蛤蟆之譏。不少人以為這是他三指執筆法造成的,其實不然。一個字的長短斜正的安排,都是由書家自己的審美觀來決定的。二是字形大小疏密變化巨大。此帖最多一行為10個字,最少一行為5個字。字形大小參差對比懸殊,如從春江欲入戶句,到死灰吹不起,字體明顯放大;再如破灶,哭途窮等字,就超出其他字的好幾倍。這種字形上的突然變化,常常是作者情緒失控造成的,表達的是其難以遏制的憤怒;而屋如漁舟濛濛、煮寒菜等地方的字距過於緊密,則是通過空間上的壓抑,傳導自己內心的壓抑。這種章法布局上的變化,使欣賞者的情緒能夠隨著蘇東坡的筆觸變化而上下起伏。三是軸線多變。行書的書寫,都是圍繞著意守的軸線而左右搖曳,只不過搖曳的幅度不同罷了。本帖軸線忽左忽右,猶如欲訴難言,欲哭無淚、走投無路的醉漢,可以想見其心情的不平與憤怒,是何等地痛徹骨髓!客觀地講,在蘇黃米蔡書法四大家之中,米芾技法功力實為第一,其對後世影響也是蘇東坡所不能及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蘇東坡的影響還不如黃庭堅。但在蘇東坡眾多的傳世書帖之中,惟獨此《黃州寒食詩》帖,被公認為無懈可擊的傑作,並一舉坐上了天下三大行書之末的寶座。我想,這裡面最關鍵的原因,應是此作尚意書風的開山之作,並充分體現了蘇東坡的尚意主張。《寒食帖》開篇之始,書寫平緩,字體端正,其後由於感情變化,字越寫越大,筆勢也越來越急,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噴發簡直不可抑制,最後卻又復歸平緩。就彷佛在述說一個故事:剛開始情緒微瀾,尚能平靜,中間為情緒感染,慷慨激昂,最後終於理智漸歸,又重回平靜。尤其是作品中兩次出現的懸針,在貫氣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