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時州言傳身教 宋成學武練槍
在中國歷史上,五胡亂華歷經200多年,是中原戰亂最頻繁、民眾飽受外族欺辱的時期,自從西魏權臣宇文泰(公元535~551)發明了府兵制后,中原人的個體戰力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歷經北周、隋朝的發揚光大,才完成了驅除外虜,結束動亂的偉業。
隋文帝時期(公元581~604),府兵的戰力發展到鼎盛,此後的帝王則不斷弱化府兵制的功能,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府兵制被徹底停廢。
宋成第一次見到他現在的父親時,就被他手持短刀給狍子開膛破腹給震驚了,如今他知道這只是冰山一角,家裡還有戰馬、長槍、獵叉、腰刀、弓箭、盾牌等。
從記事以來,宋成的生活就是獵殺和躲避獵殺,出於男孩和獵手的本能,他對每件兵器都愛不釋手。
宋成的父親宋時州有幾十年的實戰經驗,再加上百年來戰亂頻繁,經過數代人鐵血傳承,對冷兵器殺人技能有著深刻理解,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熟知各種兵器長處和短板。
世上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將自己的技能傳承給下一代了!。
父親特意淘換了一件上好的槍桿粗料,所謂上好的槍桿粗料必須是在硬木樹的主幹上劈制的木料,然後還要自然放置二年以上,待其徹底定型后,才能製作槍桿。
這是一根稠木,其特性是質堅、不易開裂、有彈性,是製作槍桿的最好材料。父親讓兒子打下手,一起製作槍桿,將這個粗料仔細刨刮,確保材料被修整的筆直,首尾粗細一致,截面滾圓,最終製作成了一根直徑30毫米,長1.5米的木棍,然後上漆---陰乾---打磨,如此往複三道,一根油光鋥亮的木棍呈現在眼前。整個製作過程歷時六天才得以完成,在這些天中,從第一天開始,每一天過後宋成都覺得已經做的很好,但第二天發現,會被製作的更好,當最終父親滿意地將成品交到宋成手上時,宋成捧在手上,反覆撫摸,吃飯時都捨不得放下。這次製作過程,宋成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體會到了什麼是精益求精。
從此,宋成拿著這桿沒有槍頭的槍開始學習槍法了,當然是從基本功開始練起:
起手式:弓步端槍,槍身前高后低,槍尖斜指前方。
平刺:要求穩、准、疾,槍去槍回一條線,連續突刺不走樣。
撥擋:轉腕擰槍,不要多餘動作,壓偏敵方刺來的兵器。
撩挑:對敵方用兵器掃、劈、砍的進攻方式,以撩或挑的方式將敵方用兵器撥開。
崩槍:用槍擋(槍頭與槍桿連接處,一般距槍尖20~30公分)作為擊打點,握槍的前手和後手猛然反向震動,將震顫之力傳遞到槍擋,擊打對方的人或兵器。
宋成練槍初期,練完基本功后,總覺得施展不開,還喜歡大開大合,棍打一片,覺得威力十足。父親及時告誡,動作越大,對手就越容易提前防範,攻擊時兵器的運行軌跡越長,對手就越容易躲避,然後父子對練,宋成每次揮棍攻擊時,父親都是不招不架,后發先至,一個突刺,刺中宋成。
防守時,一個人被攻擊的面積就在方寸之間,只要守住自身,防守的動作是越小越好,防守動作越小,由守轉攻就越迅速。反之,攻擊時的的幅度越小,連續攻擊的頻率就越高。
槍招的精髓就是在防守和攻擊的幅度小基礎上,還能使出疾勁的力道,因此說,槍是百兵之王。
輔助練習中,除了練力(耍石鎖、舉杠鈴、負重跑),練筋(壓腿、下腰、展臂),練骨(抗摔、抗打擊),還要練氣,練氣的常見招式就是蹲馬步和站樁,有道是練力不練氣,不會用力氣。力源於地,生根於腳,經腿、腰、肩、臂合力,傳遞到手,才能爆發出強勁力道。
蹲馬步和站樁還有助於培養沉穩如山的性格。
北口寨人人尚武,每月所有府兵集合操練一次,練習陣型、切磋武藝。當孩子年滿16歲時,只要武藝得到認可,就會加入集體操練,目標是子承父業,成為新一代府兵。
北口寨的孩子相當於從小就置身於武校之中,父輩們久經沙場,不乏高手,玩伴們都各有家學,相互促進。高道和陳翔是同齡孩子中的佼佼者,自從宋成加入進來,無論是誰,與宋成單挑,都難討便宜,彼此刺激下,都更加刻苦。因此,這一批人,在後來的亂世中都大顯身手,並出現了多個頂尖高手!。
除了兵器以外,騎馬射箭也是習武者必練項目,北口寨許多家庭都有戰馬,騎馬是孩子的娛樂項目,自然各個都是高手,射箭練到高手的境界時,是手眼相通,兒童時期心眼未閉,只有這時開始練起,才有可能成為神射手。
------------------------------------------------------------------------------------
註:
古代射箭與現代射箭運動的手法是不同的,現代射箭是用食指和中指夾住箭矢的尾端放到弓弦上后,繼續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個指頭一起拉弦開弓后射箭;而古人是用母子和食指從箭囊中抽出箭矢,將箭矢放到弓弦上后,不經調整,順勢用拇指勾住弓弦開弓射箭(為了防止拇指損傷,故戴有扳指)。
可見古代射箭方式從抽箭到射出,比現代方式快的多。你可能會指出,一根拇指沒有三個手指的力量大,影響開弓力道,但經練習,一根拇指的力道完全沒有問題,最終能開幾石強弓,完全取決於兩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