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神龍政變(五十)
青要山,太平公主府別苑。
權策攬著太平公主,倚靠在雕花床頭。
他懷中抱著女兒,大眼睛忽閃忽閃的,似是有話要對父親說。
太平公主臂彎里,睡著兒子,憨態可掬。
溫情暖暖,天倫之樂。
龍鳳胎,是極少的。
更重要的是,權策觀察了幾日,兩個孩兒都是康健如常。
這讓他的歡悅增加了成千上萬倍。
當然,人心總難真正一碗水端平。
他還是喜愛女兒多些。
每每抱在懷中,便笑得見牙不見眼。
「咿呀」女兒叫了一聲。
權策便扔下眉目含春的太平公主,趕忙湊過去傾聽,還煞有介事地點頭示意聽懂了,嗚哩哇啦回應一番。
絕不讓女兒受到冷落。
「哼」太平公主哼了一聲,輕聲聲討,「都是你這小賊偏心,一母同胞,同胎出生,這丫頭胖乎乎白嫩嫩的,足有七斤重,讓我遭罪」
「小郎君還是當哥哥的,卻不足五斤,乾乾瘦瘦,可憐呢」
權策嘿嘿乾笑,伸過頭去,就在太平公主的懷中,親了親兒子的臉蛋,以示公平。
太平公主趁勢伸出胳膊,將他的頭抱住,側臉摩挲。
心中湧出大股大股的暖流,流遍全身,讓她飄飄然。
數十年尊貴人生,此時才曉得何謂圓滿。
這是她的福分,無與倫比。
溫存了一會兒,太平公主放他出來。
「朝中的政事,可少不得你,母皇年歲大了,還須你多擔待,你還是早些回驪山去吧」
聽她提到武后,權策神情一黯,搖搖頭,「不用急,鄭堅和劉幽求入閣,問鼎樞機,朝政穩如泰山,過些時日,你能走動了,我們一起回長安」
太平公主自是不會錯過他的異樣,但她沒有問,靠在權策懷中,呢喃細語,「都依著你」
她張了張嘴,似是想要叮囑些什麼。
又自嘲一笑,什麼都沒有說。
權策對自己人,重情重義,對敵,心狠手辣,他的運籌一旦開始,便是環環相扣,少有轉圜餘地。
若真有不可言之事,那定也是他斟酌再三,權衡利弊之後的決斷。
「權衡?」
太平公主直起腰來,「大郎,咱們的兩個孩兒還沒有取名字呢」
「呵呵」權策從容一笑,把活潑愛笑的胖閨女高高舉起。
「咯咯咯」
小姑娘的笑聲,像是一隻失控的小貓。
「她的名字,早就想好了,她是孿生妹妹,咱們一下得了兩塊寶玉」
「女兒的閨名就叫從珏」
從珏,雙人,雙玉,又有跟隨和玉中之王的意思,顯然是個小的,肚皮里但凡有點墨水,一聽就知道這塊美玉,出身顯貴,有兄長在前。
這當爹的,倒是煞費苦心。
太平公主似笑非笑,「大郎錦繡心思,這名字好聽的緊,咱家從珏的乳名,想必你也想好了?」
「那是自然」權策搖頭晃腦,「乳名跟著她姐姐,叫如心」
遵從本心,一貫初衷,意念寬仁,推己及人。
如心為恕。
即便太平公主對他重女輕男有些怨懟,仍是被他滿腔父愛軟化下來,柔順地貼在他身上。
「大郎,奴奴今日聽了小娘子的名字,隔幾日,再聽小郎君的如何?」
太平公主給他鋪墊了台階。
「不,小郎君的名字,我也想好了」
權策起身,抱著胖女兒來到桌案邊。
在宣紙上揮毫潑墨。
寫下一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宸?」太平公主念叨了聲,看了權策一眼,欲言又止。
為政以德,譬如北宸。
北極星所在,為紫微帝星居所,是帝王所指。
「大郎,孩兒叫宸,連上你的姓氏,意頭不好呢」太平公主小心翼翼撒嬌。
權宸,權臣,確實不好聽。
權策攬著她的腰肢,笑吟吟地道,「太平說的是,名字親父所命,定而不易,既是與我的姓氏不合,便令他從母姓便是」
「李宸,不錯」
他說的風輕雲淡,還帶著點兒閨房戲謔。
太平公主打了個寒戰。
再看紙面上張牙舞爪的宸字。
流淌的哪裡是烏黑的墨汁,分明是殷紅的鮮血。
長安郊外,周至縣。
千軍萬馬曠野廝殺,冬去春來,才冒出的點點綠色,又被鮮血染紅。
「混賬,這是怎麼回事?」
李重俊站在高坡上,氣得渾身哆嗦。
北部軍衣甲旗鼓鮮明,被追殺的一方灰頭土臉,無法辨別身份。
李重俊下令陶陂和李重福,將被追殺的一方納入己方陣營保護起來。
然而,前面才與北部軍接戰,後面又著火了。
那群敗兵在李重俊軍中暴起發難,四面出擊。
李重俊軍心大亂,節節潰退。
不得已之下,只留了中軍衛隊,令左右豹韜衛全軍壓上,丟下數千屍首,堪堪穩住陣腳。
「殿下您看,這些人,都是死士」
陶陂伸手指著慘烈戰場。
果然,敗兵全無戰術,各自為戰,只知道一味猛衝,往往陷入重重圍困之中,死於亂刀之下。
「哼,一群蟑螂,休要理會他們」
李重俊注目纏鬥在一起的右羽林衛和北部軍。
「速速擊潰這波蠻夷,休要與他們多做糾纏,全速殺往洛陽城」
「殿下,臣以為,此時佔據城池無用,掌握主動,形成威懾才是首要,何不前往登封,只要手握焰火軍,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李重福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陶陂點頭附和。
李重俊按著李重福的肩膀,「王兄,太宗皇帝說過,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不經此亂事,我險些錯失了你」
「我去洛陽,並非據城自立,而是要斷掉皇祖母的猶豫」
「只要李旦死了,論及法統血脈,無人可越過我去」
李重福沉默不語。
陶陂領悟了李重俊的意圖,帶著一群將領,拍馬殺入戰陣,催兵大進。
在他們背後,長安城。
長安留守狄光遠下令戒嚴。
以太孫李重俊起兵造反為由,派出大批官差鋪兵,手持名錄圖像,按圖索驥,大肆捕殺。
朝臣公卿、商賈大儒,盡在羅網之中。
奇怪的是,有些與太孫李重俊過從甚密的,安然無恙。
有些與他八竿子打不著的,鋃鐺入獄。
明眼人細細一看,便即瞭然。
根源在於立場,李氏舊臣老臣,旗幟鮮明支持李家復辟,平素宣揚李唐道統的,是死的最慘的。
一些沒少為權策搖旗吶喊的士林魁首,因為心向李氏,同樣遭到無差別屠滅。
這是一條要命的紅線。
數日之內,長安城中人頭滾滾。
李姓之人,十不存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