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而且從敘事角度來說,《西遊記》基本上是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敘事。
而《格列佛遊記》則是第一人稱的限知視角敘事,這種敘事角度上的差異,實際上也是鑄就這兩部小說不同的諷刺藝術品性的主要因素。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主觀敘述和客觀途述,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是敘事模式構成的三要素。
因為採用第一人稱的小說雖限制了敘述者的視角,但更利於主觀敘述,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
比如《格列佛遊記》雖情節上離奇,但讀者仍能獲得一種現實真實感,這與第一人稱的運用有很大關係。
第三人稱敘事可以是全知也可以是限知,但一般忌諱作者的直接介人。
第三人稱敘事者主要不是一個思考者和行動者,而是一個觀察者和記錄者。
因為無論對於作者還是讀者,第三人稱敘事總比第一人稱敘事便於較為客觀地審視人物,理解人物。
像是《西遊記》主人公孫悟空是作者大力歌頌的正面人物,孫悟空的形象是在不斷地和妖魔鬼怪的鬥爭中逐漸成熟,充實,完善的。
他的成長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石猴出世始,到大鬧天空,被壓五指山下止,這個階段相當於孫悟空人格成長的童年階段。
而在第二個階段,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著重寫孫悟空在取經途中如何降妖伏怪,逐漸展示孫悟空的性格,突出他的智慧。
以前只是折騰造反,現在是在鬥爭中講究策略方法,如在獅駝洞變成小蟲鑽入獅魔王的肚子里將其制服。
像是在和金角,銀角戰鬥中,變換著手法把紫金葫蘆,凈瓶騙到手,可見孫悟空越來越機靈,鬥爭的策略也越來越成熟。
而《格列佛遊記》中,主人公格列佛不僅是故事的直接參与者,而且是故事的敘述者和評論者。
作品的反諷意蘊是借格列佛之口表達的,由於小說的諷喻性,主人公的性質也就和一般寫實小說不同。
因為格列佛雖然是一個旅行者和敘述者的形象,但並不是一個性格獨立自足的人物。
在文中,主人公只起到遊客,嚮導的作用,其思想成長並不是主題。
他只是屬於諷喻性情節中那種典型的天真的敘述者——不諳世事,頭腦單純,他承擔的任務主要是產生反諷效果。
他扮演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自貶式佯裝和誇耀式佯裝的角色,在整個大的反諷語境中,敘述者不僅僅是反諷的工具,他自己往往也難免成為反諷的對象。
其次,從小說體裁來看,《西遊記》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說,一個現代神話,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
作品始終堅持真與幻相統一的藝術,如《西遊記》以詭異的想象,極度的誇張,突破時空,突破生死,突破了神,人,物的界限,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但小說在整體上是「幻「與「真「相結合的,這種結合表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很好地做到了物性,人性與神性的統一,使得作品中的神魔形象給人一種真實,親切的感受。
要知道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實則是現實社會的投影。
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拿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
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裡的黑暗勢力的特點。
至於《格列佛遊記》則是一部奇幻小說,虛構了一個個神奇的完整世界。
這些世界顯得無比真實,擁有教科書般詳盡悠久的歷史,地理和文明。
每一種生靈都有專屬於自己的語言,在這些虛構的世界里,你甚至可以對他們進行嚴謹的考證。
雖然作者展現的是一個虛構的童話般的神奇世界,但它是以當時英國社會生活的真實為基礎的。
由於作者精確,細膩,貼切的描述,讀者感覺不到它是虛構的幻景,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實事。
例如,在描述小人與大人,人與物的比例關係時,一概按一與十二之比縮小或放大。
小人國里的小人是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大人國的大人又比格列佛大十二倍。
格列佛的一塊區區手帕,可以給小人國皇宮當地毯,大人國農婦的那塊手帕,蓋在格列佛身上,就變成一床被單了。
在描述宮殿的建築,城鎮的結構時,作者還有意運用了數學,物理,化學,天文,醫藥諸方面的知識與數據。
這樣,就使人物及整個畫面,場景真實,和諧,統一。
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和感染力.人們可能產生一種感覺,彷彿他們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被歷史遺忘而已。
綜上所述,儘管創作的國度和年代都不相同,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及個人經歷不同,對社會的著眼點也存在異同,但《格列佛遊記》與《西遊記》兩部作品皆是婉而多諷,戚而能諧,其構思虛中有實,描摹幻中有真,寓諷刺於敘述,想象中,將奔放的想象,奇特的構思和象徵,影射,誇張,反語等多種手法相結合。
也由此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畫卷,從而於諷刺中表達真情實感,抒發作者的理想。
就像前面說的,產生於明代中後期的《西遊記》是神魔小說中影響力最大、傳播範圍最廣的,它取材於唐、宋以來就在民間大受歡迎的唐三藏帶領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的故事。
小說主要描寫了唐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西遊記》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小說,它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內涵和韻味,《西遊記》既不是史前的原始神話,也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抒寫,而是在神奇魔幻的故事之中蘊涵著的那種最主要和最有特徵性的深層主旨,應該說是在神幻、詼諧之中滲透著被明代文學思潮所衝擊和改造過的心學哲理。
《西遊記》也恰恰十分明晰地宣傳了這種與佛家明心見性、道家修心煉性相融合的心學。
而和它齊名的《封神演義》的話,現存最早刊本是明金閶舒載陽刊本,該本二十卷一百回。
它是對《武王伐紂平話》、《列國志傳》二書的世代累積、不斷演進和繼承創新的過程,明代前中期的詞話本階段是這一過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它的主要編者是「說詞人」。
萬曆年間的早期刊本階段是這一過程發展的第二階段,其編者為許仲琳;天啟、崇禎年間的舒載陽刊本階段為第三階段,李雲翔是該本的修訂和評點者。
《封神演義》全書以商周兩個朝代更替和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為背景,寫上天的神仙受指引分成了支持武王的闡教和支持紂王的截教這兩個派別加入到了這場戰鬥中,雙方祭出寶物比拼較量,經過多番鬥智斗勇的激烈競爭后,紂王戰敗自焚,姜子牙建立封神榜將參戰雙方封神。
可以說《封神演義》在主題上也有強烈的佛道融合思想,譬如雖闡截兩教屬於不同教派,但在封神榜上都有名,各司其職,雜糅在一起。
宗教術語也出現雜糅,西方教主可以口出滿口道氣的言辭;很多原本出自佛家的神仙被改寫成道家中人等。
因此,可以看出,不論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都有著濃厚的「佛道融合」的意味。
那麼大家可能要問,這兩部作品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共同的主題融合傾向,其融合的表現及意義何在,將是本文展開論述的重點。
可以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一下,《西遊記》《封神演義》兩部作品佛道融合背景原因。
需要說明,不論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都有著濃厚的「佛道融合」的意味。
體現明朝宗教思潮的「佛道融合」之所以能夠被提出,必須是在當時社會中具有佛道思想融合的實際存在和社會條件,這便是使得佛道思想融合變為現實的兩種宗教正常融合化化的存在。
這包括政治背景。
因為明代中後期的社會政治狀況十分不穩定,明朝政權被外憂內患所困擾,統治階級的閣臣爭權逐利,皇帝的昏慵無能,財政短缺,徭役繁重,政治腐敗,地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虎視眈眈,大有吞併明朝疆土自己取而代之的勁頭,農民的反抗高漲,南方的民變頻繁。
屢禁不止的民間秘密宗教社團、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犯等問題,顯示出明王朝處在風雨飄搖隨時都會坍塌滅亡的境地。
這時,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生長的道、釋二教,仍然是明清之際封建統治的工具,是封建社會末期思想文化的支柱。
而且到這個時期,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在為封建王權維護統治,維繫社會人倫綱常的理論上發展得更成熟和完善,三家相互補充借鑒從不同的思想角度為維護封建統治發揮著作用。
雖然統治者宣揚以儒學為主,但對佛、道二教維繫封建綱常的作用也是充分肯定的。
當時社會中的農民起義,倫理綱常的破壞,尊卑不分,道德淪喪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
統治集團除了強化政治手段,採取種種行政手段來打壓、消除這種威脅,也還得從思想方面尋找突破口,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禁錮。
長期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儒、道、釋三教自然成為明朝統治者鞏固政權,收攬人心的工具。
它們本身就是依靠封建制度這塊土壤孕育成長起來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得到統治集團的支持,而且對下層民眾的影響也是很深刻的。
可以說,道釋兩教融合的思想被整個社會所接受,道釋兩教融合思想可以說是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思潮。
其次是文化背景。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開明代佛道融合風氣的先鋒。從朱元璋的想法來看,「佛教和道教都是對人民的教化工具,是缺一不可的」。
朱元璋進寺廟當僧人的這段經歷讓他見識到了佛道兩教輔佐王室統治人民的力量,同時他也很清楚地知道佛道二教最致命的缺點存在於它們的內部,並開始著手大力整頓宗教。
他還提出了佛道並用的說法:「若絕棄之而杳然,則世無神鬼,人無畏矣。王綱力用焉。於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堯舜,率三王,刪詩制典,萬世永賴。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
上有所好,下必應之。朱元璋提倡三教並用,他的臣子們也隨之極力鼓吹宗教融合。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
他不僅在明代學術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佛道融合理念的變化和傳播中,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王陽明援佛、道入儒,創製了心學,這個影響遍佈於整個晚明思想界。
明末清初學者張履祥說過:「宗教融合之說,莫盛於陽明之門。察其立言之意,蓋欲使墨盡歸儒,浸淫至於今日,此道日晦,彼說日昌,未有逃禪以入儒,只見逃儒以入釋,波流風煽,何所底極」。
明代宗教融合的思想走向,是一種經過發展的新的精神,是明代的時代精神,形成了一個思想背景,對明代中後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管是在思想的發展(王陽明的心學)還是在在文學創作中(《西遊記》《封神演義》),都包含著濃厚的宗教融合的韻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