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宗南,震旦

第83章 宗南,震旦

恆帝二十七年,恆帝於伊河中游建瓦城(曼德勒),冊封嫡二子皇子共為甸王,授禮南方之玉器赤璋,現在及以後,所有甸地諸侯皆受甸王管轄節制。

如希王一般,甸王也有冊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援與封地領民的權力。甸地和希王諸侯也不再朝天子,而是朝王,王再朝天子。

瓦城初有三萬人,恆帝又在伊河下游三角洲平原修養光(仰光),初有一萬人,錫河上河修內都(內比都),初有一萬人。

三城皆為甸王共所有,稱三王畿,瓦城為北王畿,養光為南王畿,內都為東王畿。

恆帝三十年,衛氏南遷,於伊河中游東岸,瓦城下方,建敏城(敏建),初有二萬人,又在下游建卑城(卑謬),初一萬五千人。

衛向已死,恆帝冊封長子衛告為建公在敏城,次子衛沖為勃侯在卑城。

恆帝三十三年,田氏南遷於欽江(欽墩江)下游建蒙邑(蒙育瓦),初二萬人。在若山(若開山)南邊,臨海的平原上建兌城(實兌),初一萬人。

恆帝冊封田光為屏侯於蒙邑,次子田丹為實伯於兌城。

這是第一階段的分封,共有一王一公六侯一伯。

恆帝也不是在亂分封。建公,屏侯一南一西負責供衛甸王的北王畿地區,卑城是扇形沖積平的扇端,負責供衛南王畿地區。

整個甸地,北高南低,東,西,北三方大山脈環繞,相互間隔處皆有水系注入伊河,伊河與這支流如同扇子的扇骨,整個甸地就是俯在其上的扇面。

能夠串聯起各個依河而建的大規模人類定居點,實現經濟,文化交流,政治,軍事互通。

三大王畿,瓦城地處伊河中段河谷,乃兵家形勝之地,容易控制各路諸侯,是整個甸地的政治中心。

養光佔據適合農業種植的三角洲平原,以養光一城之力也開發不出這麼大塊平原,所以會分封其他諸侯。

可以預見,三角洲地區日後會是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的重要地區,所以要建南王畿養光以控制這裡。

東王畿內都是在三面環山向南而行的山谷地帶,易守難攻,是恆帝計劃中甸王向東南方開拓的前哨站。

從恆帝四年開始計劃南征,恆帝十八年打通南征道,恆帝二十年第一批移民到達甸地建立第一座城池,恆帝三十三年第一階段南拓結束,共用二十九年,總計移民二十五萬。恆帝已四十八歲。

在一邊南征開拓的同時,恆帝與支持南征的諸侯氏族聯合起來進攻之前不同意南征的諸侯――以不孝非人的名義,天子下詔。

這些做有多方面考量,一是支持南征的諸侯不能將所有財富都能帶,人也只能帶走少部分。

有的諸侯是舉族南遷,有的是開闢分家,再到建設新領地,需要各種工具,皮革,海量的糧食物質,在南拓道上就要消耗一半,因為攀,紹,保三家南拓道上諸侯可不是慈善家,免費供應食物和住所。

所以正好天子號召,又有依據,於是聯合起來滅掉了宗華全部獨立小氏族,大諸侯一半,九華氏中三川,中川,中臣被擊敗后,恆帝除去九華族之名,如之前尚華氏般,去名去爵去地去民。

被擊敗的諸侯及家臣,全被貶為平民,他們積累的財富,盡被勝者諸侯所奪,再強遷其民。

其封地領民全為天子直轄,如此一來,畿內,德陽,眉,樂,綿陽,廣元,宜地聯成一片,盡為天子帝畿。

這就是恆帝在南拓的同時進行的另一個計劃――天府無諸侯!

在擴大宗華勢力泛圍的同時,擴大天子的力量,大量的人口和歷代積累的財富堆積在天府這個狹小的地區。

恆帝就是擠牙膏,攤餡餅,用各種手段將天府眾多的人口財富推擠出去,將宗華在地理上的面積短時間內擴大。並促進宗華的新興增漲。

如同火山爆發,將積蓄的能量發泄出來,如不傾瀉到更大更廣的地方,這種能量就會互相消耗,至到沒有。

第二階段移民在恆帝三十四年開始,這批多為天府諸侯與八方也參與,要在甸地建立分家。

多在伊江二岸河谷建城,還有三角洲平原。恆帝共冊封一公,四侯,十二伯,三十三子,到恆帝四十四年結束,由於紹,保二侯對雲地的開拓,所以能對南拓道提供更多補給,十年間就有二十二萬人移民。

恆帝四十五年,第三階段開始,恆帝親領三萬移民,恆帝生有嫡三子,庶一子。庶子皇子庄隨行南下。

恆帝沿南拓道往下,於詔邑東行開拓,建楚雄城,留一萬人,又東行至一大湖,攻破當地部落,抓俘虜修滇城,湖取名滇池。封皇子庄為滇公,得楚雄,滇池二城,恆帝回紹邑。

恆帝四十六年,嫡二子皇子申領三萬移民南下至紹邑,二人匯合南下至瓦城,甸王出城三十里,領甸地大半諸侯往迎。

入瓦城,恆帝了解詢問甸地情況,甸王與諸侯皆報,甸地土著不成威脅,而且人數不及不五十萬,多年甸地諸侯以封地為中心,大泛圍掃蕩為主,各路諸侯集結為輔,多次以大區域內進攻土著蠻人。

甸地內已無大部落,各諸侯征服的俘虜共計四十萬,為建城,修聯結各城的道路,開礦,開田,修灌溉系統提供勞動力。

恆帝就囑咐,這些俘虜二代以後,差不多五十年後,與宗華人雜居,會工會農,會宗華話和宗華習慣了。就要改變其奴隸身份,陸續釋放為平民,不得再將其拘役為永世之奴。

甸地地大,單靠宗華人要何年何月,才能開拓成天府那樣。

對甸王講:

「爾等前三百年只管建設甸地,不要冒然進入東南方向的大陸,可以和東面土著交易,但決對不允許將青銅冶鍊,農業種植技術傳於蠻人!

否則後患無窮,等三百年以後,也不要只顧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朕如此早的就修建內都,就是希望你後世子孫不要忘記開拓東南方。」

甸王恭敬稱是,恆帝又道:

「帕山(帕特凱山),若山(若開山)以西,就不要你管了。」

出了瓦城,順欽江(欽敦江)中段,又順曼河(曼尼普爾河)北上,至帕山山脈,入一合適的山谷,乃修因城(因帕爾),留五千人,又北上,順一支流入雅魯江(雅魯藏布江)。

往下游而行,於背山靠河間,修西瓦城(古瓦哈蒂),命名此地為孟北(阿薩姆)。

於此處封皇子申為印王,賜禮西方之白琥。待遇等級如希王,甸王。命印王後世子孫往西拓。

恆帝由五百人的護衛隊保護,至詔邑,恆帝大病不起,乃下遺詔如下:

一,嫡長子承繼承帝位,繼續開拓,對皇弟印王處繼續移民,分封諸侯。

二,以帕山,若山為界,雲地南面,甸地及東面的大片土地命名為宗南,帕山以西為震旦。

甸王治宗南,印王治震旦,二者皆稱國,甸國,印國。

雲地同天府,皆天子所治之地。

二國不得相侵。二王及後世子孫須得互幫互助,共尊宗華天子。

以上萬世不得更改。

三,天府內繼續完成天府無諸侯的大政策,擴大天子實力,五百年不變。

四,任命南巡使,代替天子南巡雲地,甸地,孟北,察看三地諸侯有無違犯宗華禮制,改變宗華習俗,有無諸侯相侵,如有諸侯引蠻人攻宗華人,其爵自廢,天下諸侯共擊之,滅族之!

五,復刻《華藏》二套,由南巡使代天子送於甸,印二國,以充文華,傳宗華之文明。

書罷,身邊無大臣,乃交與詔侯。第二日崩。

恆帝四十七年秋,恆帝崩於詔邑,喪訊傳於四方,滇公聞之,哭到昏厥,第二日往詔邑,欲護送聖體入玉京。

詔侯道:

「路途遙遠,入玉京只怕聖體不全,有為不孝。」

滇公驚道:「那怎麼辦?」

現在天下所有人皆怕背負不孝之名。

詔侯道:

「不如葬在雲地,你我二人親往玉京解說,新君必會理解。」

滇公同意,於是將恆帝葬於滇池北面山上。成為從華帝以降,第一位不葬在龍泉山的帝君。

二人乃往玉京,詔侯宣完遺詔,皇子承悲慟痛哭,眾臣勸住,又問先帝遺體,二人如實相告。

皇子承雖然理解,但又悲傷昏倒,滇公也在一旁痛哭。

皇子承繼位,後世稱律帝。

恆帝十五登基,在位四十七年,享年六十有二。於內,九華族被滅其四,天府諸侯或遷或廢,天子直轄地擴大近二倍。

於外,主導開拓雲,甸二地,二十九年總移民五十至六十萬至雲,甸,孟北三地。

好的一方面是使宗華文明衝出原生地束縛,到達新環境。

壞的一方面是在天府進行的戰爭,南拓道上,強征的平民有二十至三十萬,在戰爭中,道路中死去。

而到達新居住地的移民,四成適應不了新環境,在前四年死去,其餘或死於野獸,蠻人偷襲,毒物咬者多達二成。

只有不到一成人,能適應新環境,並活過四十歲。

恆帝南拓期間,天府人口銳減,多達百萬之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宗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宗華
上一章下一章

第83章 宗南,震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