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爭奪故韓之地
註:萬分抱歉,小虎生病住院了幾天沒更,只是病來催人倒,沒辦法呀,再嘆息一句,大家冬天多注意保暖,莫學小虎強充好漢!咳,這兩天還有些乏力,不過能碼字了,題外話:現在醫生水平也是不行,就是配些貴得葯,也不頂個用,弄得每天要吃藥,然後去醫院檢查。不知啥時能好利索,強烈鄙視我國的醫療制度。
十月末十一月初的韓地,正是秋風怡人時候,晚耕的田畝上一縷縷的金黃開始被收割,再過幾天,各縣的庫倉里,將堆滿這一季的糧秣。
韓地,包括了漢中郡以東,三川一帶的富饒土地,這裡早先有一大部分是鄭國的屬地,在鄭被滅之後,楚、韓瓜分了鄭國,而在秦滅韓之後,這裡即為秦國的南郡所在,治都設在宛城,也就是後來的南陽一帶。
故韓之地,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遠的且不去說,單單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時,韓地的滎陽就是秦軍與反秦軍之間爭奪的重要地方。被陳勝封為並肩王的吳廣率大軍攻打滎陽將近二個來月,一直不能攻下,後來章邯率軍殺到,才使城中的秦軍得以解脫。
不過,這一次,蒙虎決意攻韓,倒並不是有意爭奪這塊地方,他決定兵出武關,除了對付英布楚軍的進攻外,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搶奪糧秣。相比氣候濕潤的漢中,沒有了秦嶺阻擋寒冷氣流的韓國故地糧秣的收割季要晚上小半個月,這也使得蒙虎的秦軍能夠抽出兵力來出武關,與楚軍一較長短。
毫無疑問。
這是一場糧秣之戰,勝者帶回充足的糧食,敗者則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對手大快朵頡,大口吃肉。
十一月一日。
蒙虎別遣常慶一部為先鋒,自己親率大軍鎮后。秦軍出武關兵發宛城,常慶雖然軍事才能算不上特別優秀,但他的敏銳嗅覺一直是蒙虎所看重地,更何況,在軍候一級的秦軍下級將領中。也只有常慶的性情最為穩重。
對於這一命令,常慶本人自是求之不得的,因為這一仗若是打勝了。不悄說的,他地軍職馬上就會再升上去。
這是蒙虎給予他的一個機會,士為知己者死,常慶自然不會錯過表現自己的良機,除非他真地甘心在軍中默默無聞下去。
不過,有一點蒙虎沒有想到,面對著諸多年輕後輩的突然冒出。常慶心裡已經有了一份焦慮。他的年齡和精力已經不允許他再象那些年輕將校一樣,不顧後果,不顧危險,不顧生死的去承受失敗。
換句話說,常慶現在想的只是這一仗,他只能勝,不成敗!
秦軍蓄勁而發,沿途之上,鄭昌的守衛部隊幾乎是一觸即潰。這倒不完全是這些楚軍無能,而實在是鄭昌的布防太過漏洞百出了。
楚軍面面俱倒地防禦,看似固若金湯,實際卻是百無一用,從表面上來看。鄭昌在每一個郡縣都放置了不少地兵力。但真正的打起仗來,就這一點人卻又怎麼算都不夠。秦軍只要集中力量進攻一個縣城,鄭昌就沒有了應付的辦法。
在他的手裡,甚至於連一支機動的兵力都沒有,在吳郡之時,鄭昌的官職不過是一個縣令,僅仗著與項氏一族的舊好才始被項羽所看重。而鄭昌的不諳兵事在項羽看來似乎也不算什麼,因為他本來就是要在韓地扶持一個傀儡,要是鄭昌能幹了,項羽又怎麼可能放心讓他出任韓
一時間,秦軍在宛城一帶烽火處處,將韓地的楚軍打得狼狽不堪,無奈之下焦頭爛額地鄭昌只得連連向在宛城遊說主持的項聲求救。
項聲畢竟是項族長老,聲望甚重,他也深知宛城的重要性,見英布大軍一時還沒有到達的跡象,就跑到故魏的都城大梁一帶鼓動了楚將丁固來韓救急。
丁固,也就是那一位在歷史上放了劉邦後來又被劉邦殺了地丁公。公,在秦時只是一種稱呼罷了,丁固是薛地人氏,與名將季布是同父異母地兄弟,他的本領雖然不及季布,但也是楚軍中地一員獨擋一面的大將。
在得知了秦軍來襲之後,丁固一面收縮兵力,擴充實力;一面積極查探常慶軍的動靜,不比巴蜀、漢中一帶,在韓地的百姓對於秦軍並沒有認同感,所以,丁固的斥候很快就得知了常慶的所在。
十一月五日。
秦、楚兩軍在宛城以西的枳縣一帶遭遇,沒有充分準備且輕敵的常慶以一千餘兵力對抗丁固接近五千的楚軍,結果大敗,常慶僅帶著百餘人殺出重圍才得以逃脫。
常慶部失利,讓蒙虎大為吃驚的同時也心生感嘆,丁固在他的眼裡,算不得什麼名將,相反,因為有捉放劉邦的典故,在蒙虎的心裡,還多半以為丁固不過是一勢利小人罷了。現在來看,輕敵的不只是常慶,他蒙虎也同樣小瞧了古人。
十一月七日,收起輕視之心的蒙虎親率大軍三萬餘眾,出武關與丁固的軍隊對峙于軍事重鎮滎陽一線。
丁固初戰得勝,士氣正旺,剛剛的一場勝利讓他有些得意忘形了,面對蒙虎大軍,他居然放棄了守衛滎陽,而是在外野戰。
野戰,比拼的是雙方將領的指揮才能和軍隊的訓練素質、戰鬥意志,在這一方面,丁固的部隊充其量不過是楚軍中的二線隊伍,他們又怎麼可能擋得住秦軍主力的猛攻,而同樣的,在戰場指揮方面,丁固現在也不是蒙虎的對手。
僅僅一個上午的激戰,丁固軍即全線潰敗,整個戰役甚至於沒有出現反覆的場面,楚軍從頭至尾都在遭受著秦軍的壓迫,率先崩潰的鄭昌部甚至於在最後連逃回城中的時間都沒有,鄭昌本人也被秦軍生擒。
丁固大敗,出戰的一萬餘軍隊逃回城中的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人,要不是滎陽易守難攻,他現在早已被秦軍追殺了。
秦軍圍城,丁固除了死守宛城不出外,再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禦敵。他能做的就是拚命向項羽求救。
丁固軍的失利讓使得韓地的情形越發的惡化起來,而這時,項羽的主要精力卻又被牽扯到了北方的齊地。
在早些時候,楚軍在齊地的平叛很是順利,困守孤城的田榮城破兵敗,楚軍殺死於亂軍之中,看到齊地平滅的楚軍也當然的開始撤回,但這個時候,田榮的族弟田橫卻又站了出來,他在齊國的西北一帶又拉起一支隊伍,竟然將圍剿的楚軍打得連番慘敗。
田橫的復起讓項羽很是鎮怒,與其他諸侯明裡應和暗中反抗不同,田氏兄弟的舉動是對他權威的最嚴峻挑戰,項羽絕不能坐視不理。
情不得已,楚軍主力只得再度北上,而對付韓地秦軍襲擾的重任也就責無旁貸的落到了臨江王英布的手裡。
丁公失敗之後,英布這回沒有再猶豫,一方面是他深知項羽的底線,要是韓地真的被秦人攻佔了,那他這個臨江王也做到頭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要是不想看到韓地的糧秣被秦軍搶奪了去的話,就只有迅速的出兵了。
之前,在秦、楚兩軍韓地激戰的時候,英布遲遲不動,他的部隊在做出了北上的跡象之後,在南郡與韓地之間又停下了腳步。走走停停,這並不是英布還在猶豫,而是他在等著最適當的時機,換句不厚道的話說,他在等著丁公兵敗的消息。
雖然曾為同僚,但現在英布的立場已經有了些不同,他不再是項羽麾下的一員將領,他已經是獨立的王侯了。
英布遲遲不動,看中的是韓地的富庶,鄭昌的那一點支援與整個南郡的糧秣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英布想要做的就是趁火打劫,只有等到韓地陷入到戰爭泥潭之時,他的軍隊才能北上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掃蕩各縣郡府庫糧秣時不召人誹議,才能顯得光明正大。
在這個亂世當口,英布清楚,有了軍隊就有了實力,而要讓軍隊更加的壯大,首先就要給予足夠的糧秣補充。
有了糧秣,招募流民,壯大隊伍都會順里成章,在獨立成王之後,英布早已不滿足只是供人驅使的一介將領,他要的是與春秋戰國時諸國國君的地位。
註:萬分抱歉,小虎生病住院了幾天沒更,只是病來催人倒,沒辦法呀,再嘆息一句,大家冬天多注意保暖,莫學小虎強充好漢!咳,這兩天還有些乏力,不過能碼字了,題外話:現在醫生水平也是不行,就是配些貴得葯,也不頂個用,弄得每天要吃藥,然後去醫院檢查。不知啥時能好利索,強烈鄙視我國的醫療制度。
十月末十一月初的韓地,正是秋風怡人時候,晚耕的田畝上一縷縷的金黃開始被收割,再過幾天,各縣的庫倉里,將堆滿這一季的糧秣。
韓地,包括了漢中郡以東,三川一帶的富饒土地,這裡早先有一大部分是鄭國的屬地,在鄭被滅之後,楚、韓瓜分了鄭國,而在秦滅韓之後,這裡即為秦國的南郡所在,治都設在宛城,也就是後來的南陽一帶。
故韓之地,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遠的且不去說,單單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時,韓地的滎陽就是秦軍與反秦軍之間爭奪的重要地方。被陳勝封為並肩王的吳廣率大軍攻打滎陽將近二個來月,一直不能攻下,後來章邯率軍殺到,才使城中的秦軍得以解脫。
不過,這一次,蒙虎決意攻韓,倒並不是有意爭奪這塊地方,他決定兵出武關,除了對付英布楚軍的進攻外,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搶奪糧秣。相比氣候濕潤的漢中,沒有了秦嶺阻擋寒冷氣流的韓國故地糧秣的收割季要晚上小半個月,這也使得蒙虎的秦軍能夠抽出兵力來出武關,與楚軍一較長短。
毫無疑問。
這是一場糧秣之戰,勝者帶回充足的糧食,敗者則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對手大快朵頡,大口吃肉。
十一月一日。
蒙虎別遣常慶一部為先鋒,自己親率大軍鎮后。秦軍出武關兵發宛城,常慶雖然軍事才能算不上特別優秀,但他的敏銳嗅覺一直是蒙虎所看重地,更何況,在軍候一級的秦軍下級將領中。也只有常慶的性情最為穩重。
對於這一命令,常慶本人自是求之不得的,因為這一仗若是打勝了。不悄說的,他地軍職馬上就會再升上去。
這是蒙虎給予他的一個機會,士為知己者死,常慶自然不會錯過表現自己的良機,除非他真地甘心在軍中默默無聞下去。
不過,有一點蒙虎沒有想到,面對著諸多年輕後輩的突然冒出。常慶心裡已經有了一份焦慮。他的年齡和精力已經不允許他再象那些年輕將校一樣,不顧後果,不顧危險,不顧生死的去承受失敗。
換句話說,常慶現在想的只是這一仗,他只能勝,不成敗!
秦軍蓄勁而發,沿途之上,鄭昌的守衛部隊幾乎是一觸即潰。這倒不完全是這些楚軍無能,而實在是鄭昌的布防太過漏洞百出了。
楚軍面面俱倒地防禦,看似固若金湯,實際卻是百無一用,從表面上來看。鄭昌在每一個郡縣都放置了不少地兵力。但真正的打起仗來,就這一點人卻又怎麼算都不夠。秦軍只要集中力量進攻一個縣城,鄭昌就沒有了應付的辦法。
在他的手裡,甚至於連一支機動的兵力都沒有,在吳郡之時,鄭昌的官職不過是一個縣令,僅仗著與項氏一族的舊好才始被項羽所看重。而鄭昌的不諳兵事在項羽看來似乎也不算什麼,因為他本來就是要在韓地扶持一個傀儡,要是鄭昌能幹了,項羽又怎麼可能放心讓他出任韓
一時間,秦軍在宛城一帶烽火處處,將韓地的楚軍打得狼狽不堪,無奈之下焦頭爛額地鄭昌只得連連向在宛城遊說主持的項聲求救。
項聲畢竟是項族長老,聲望甚重,他也深知宛城的重要性,見英布大軍一時還沒有到達的跡象,就跑到故魏的都城大梁一帶鼓動了楚將丁固來韓救急。
丁固,也就是那一位在歷史上放了劉邦後來又被劉邦殺了地丁公。公,在秦時只是一種稱呼罷了,丁固是薛地人氏,與名將季布是同父異母地兄弟,他的本領雖然不及季布,但也是楚軍中地一員獨擋一面的大將。
在得知了秦軍來襲之後,丁固一面收縮兵力,擴充實力;一面積極查探常慶軍的動靜,不比巴蜀、漢中一帶,在韓地的百姓對於秦軍並沒有認同感,所以,丁固的斥候很快就得知了常慶的所在。
十一月五日。
秦、楚兩軍在宛城以西的枳縣一帶遭遇,沒有充分準備且輕敵的常慶以一千餘兵力對抗丁固接近五千的楚軍,結果大敗,常慶僅帶著百餘人殺出重圍才得以逃脫。
常慶部失利,讓蒙虎大為吃驚的同時也心生感嘆,丁固在他的眼裡,算不得什麼名將,相反,因為有捉放劉邦的典故,在蒙虎的心裡,還多半以為丁固不過是一勢利小人罷了。現在來看,輕敵的不只是常慶,他蒙虎也同樣小瞧了古人。
十一月七日,收起輕視之心的蒙虎親率大軍三萬餘眾,出武關與丁固的軍隊對峙于軍事重鎮滎陽一線。
丁固初戰得勝,士氣正旺,剛剛的一場勝利讓他有些得意忘形了,面對蒙虎大軍,他居然放棄了守衛滎陽,而是在外野戰。
野戰,比拼的是雙方將領的指揮才能和軍隊的訓練素質、戰鬥意志,在這一方面,丁固的部隊充其量不過是楚軍中的二線隊伍,他們又怎麼可能擋得住秦軍主力的猛攻,而同樣的,在戰場指揮方面,丁固現在也不是蒙虎的對手。
僅僅一個上午的激戰,丁固軍即全線潰敗,整個戰役甚至於沒有出現反覆的場面,楚軍從頭至尾都在遭受著秦軍的壓迫,率先崩潰的鄭昌部甚至於在最後連逃回城中的時間都沒有,鄭昌本人也被秦軍生擒。
丁固大敗,出戰的一萬餘軍隊逃回城中的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人,要不是滎陽易守難攻,他現在早已被秦軍追殺了。
秦軍圍城,丁固除了死守宛城不出外,再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禦敵。他能做的就是拚命向項羽求救。
丁固軍的失利讓使得韓地的情形越發的惡化起來,而這時,項羽的主要精力卻又被牽扯到了北方的齊地。
在早些時候,楚軍在齊地的平叛很是順利,困守孤城的田榮城破兵敗,楚軍殺死於亂軍之中,看到齊地平滅的楚軍也當然的開始撤回,但這個時候,田榮的族弟田橫卻又站了出來,他在齊國的西北一帶又拉起一支隊伍,竟然將圍剿的楚軍打得連番慘敗。
田橫的復起讓項羽很是鎮怒,與其他諸侯明裡應和暗中反抗不同,田氏兄弟的舉動是對他權威的最嚴峻挑戰,項羽絕不能坐視不理。
情不得已,楚軍主力只得再度北上,而對付韓地秦軍襲擾的重任也就責無旁貸的落到了臨江王英布的手裡。
丁公失敗之後,英布這回沒有再猶豫,一方面是他深知項羽的底線,要是韓地真的被秦人攻佔了,那他這個臨江王也做到頭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要是不想看到韓地的糧秣被秦軍搶奪了去的話,就只有迅速的出兵了。
之前,在秦、楚兩軍韓地激戰的時候,英布遲遲不動,他的部隊在做出了北上的跡象之後,在南郡與韓地之間又停下了腳步。走走停停,這並不是英布還在猶豫,而是他在等著最適當的時機,換句不厚道的話說,他在等著丁公兵敗的消息。
雖然曾為同僚,但現在英布的立場已經有了些不同,他不再是項羽麾下的一員將領,他已經是獨立的王侯了。
英布遲遲不動,看中的是韓地的富庶,鄭昌的那一點支援與整個南郡的糧秣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英布想要做的就是趁火打劫,只有等到韓地陷入到戰爭泥潭之時,他的軍隊才能北上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掃蕩各縣郡府庫糧秣時不召人誹議,才能顯得光明正大。
在這個亂世當口,英布清楚,有了軍隊就有了實力,而要讓軍隊更加的壯大,首先就要給予足夠的糧秣補充。
有了糧秣,招募流民,壯大隊伍都會順里成章,在獨立成王之後,英布早已不滿足只是供人驅使的一介將領,他要的是與春秋戰國時諸國國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