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歸順之路
第9章歸順之路這是一種必然,國家的困境,使得人們一心團結。而且還是一個民族幾代人構築的相互信任,周邊國家的朝堂玩兒的是政治,北慶全民玩兒的是血性。
所以北慶的朝堂色彩就是兩個字,貧,戰,這兩個字也構築了北慶全民的生存基調,整個國民的情感生活都是以此二字為底色的,伴生了激情與大義並存的民族性格。
帶著這樣心氣的國民,在數百年的兩國征戰中,因為國土資源和國民總數的差異,再驍勇的戰士也只能忍著一口氣的為自己的國人求得暫時的安寧。
這口氣一直憋著,憋了多少代人,連五歲的阿達都開始覺得憋的難受。
大安的統治者其實很會試探北慶的底線,試探到北慶的統治者甚至有的時候都會希望大安跨過那條線,來一場全民參與的廝殺。
大安的統治者是想而不敢,北慶的統治者是敢而不想。於是大安和北慶就構成了天下最難解的局。
心理和思維上生來就是個成年人的阿朵,在什麼也不能說,什麼也不能做的時候,就會想,北慶想要破局好像只有兩條路可以選。
一種是用全民彪悍的熱血,以北慶四十萬人的力量對上大安二百萬的軍隊,三百萬的百姓。再以大安的物產豐富對以北慶的風雪嚴寒為誘餌。來一場豪賭,可是有勝算嗎?
阿朵想了很久,看著姑姑普麗諾言的婚嫁馬車遠去的場景,阿朵的答案清晰了。除了兩敗俱傷,沒有別的結果。
四十萬人,打進大安的國土,殺的盡大安的軍隊和百姓嗎?大安的統治目前並不腐朽,人們的反抗勢必激烈。如此只有兩種結果,大安的燕姓王朝要麼被本國國民而取代,要麼被西京和東勝兩個鄰國所取代,而北慶面臨的只有兩個結果,一種是被亡國滅族,另一種是在自己的國土接受對方的奴役,把自己家園的物產奉給敵人來奴役自己的同胞。
大安的富饒,北慶的彪悍,誰都不會把東勝和西京兩個國家放在眼裡。可是就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大安和北慶兩國卻都不敢在彼此的對賭中覺得自己一定能夠獲得勝利。
東勝和西京從不和北慶做糧食與食鹽的交易,表面看是這兩國攝於大安的壓力,實際上無非是懷著和大安一樣的目的。
阿朵能想明白這些,大安的統治者又怎麼會想不明白呢?
那木四將軍呢?他又是怎麼想的呢?在三年前的變故中,誰又是誰的棋?誰又把誰下成了棋?
到隨軍回營之後,阿朵都在想著這個問題。阿朵想的另一條路就是歸順,這條路普麗諾言在少年時,與大安的太子熟識以後,也曾認真的和自己的兄長探討過。
北慶的皇族有個傳統就是在對外禦敵中都喜歡身先士卒,他們並不多在乎自己的皇族身份,也沒有家天下的思想,對於皇室來講,無人繼承皇位,那麼還有丞相,丞相不行、還有將軍。所以皇室在對外戰爭中早死的幾率都很大,卻很少死於內鬥。普麗諾言也是從小小的孩童時期就在哥哥的懷抱里,執行著北慶人不懼戰爭的精神傳承。
北慶人彪悍,卻並不魯莽。北慶人不畏死亡,卻不代表他們不珍視生命。相反的,國土遼闊,可生活資源匱乏,連年戰爭,國人銳減,使得他們更加渴望和平。
十五歲的普麗諾言少有的出現了人生困擾,於是她更迫切的開始思考,什麼樣的道路適合自己的國家。
在她看來,歸順並不可恥,能和平的解決戰爭,是皇室對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
當她對自己的親哥哥普麗天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的哥哥只是看著她笑了笑就給出了結論。
「還好你是公主,你要是王,就你這腦子,就讓族人給你的幼稚和愚蠢陪葬吧!」他的哥哥說的話毫不客氣扎進了普利諾言的心裡。她的心立馬打了個激靈。
「你是不是覺得,我們歸順以後,我們的族人冬天的時候不用再畏懼苦寒?」天澤看著他愚蠢的妹妹很是無奈。
看著她點頭以後接著說道「你是不是還覺得,我們的族人也可以完成地域的遷徙,遷往大安溫暖的南方,那裡有豐收的糧食,青蔥的山林,以我們的族人的能力,即使打獵也能夠生活的很好?」天澤話落,諾言狠狠的點了點頭。
「那我問你?我們為什麼守著那麼些礦產,還在夾縫中求存?」天澤問道。
「還不是因為太難開採?」諾言回答。
「這只是其一、那大安人可不可能把好的地方留給我們,他們來雪原開採礦產?」
諾言搖了搖頭。
「那我再問你,他們連賣給我們食鹽和糧食的胸襟都沒有,連從我們手裡用糧食換取黑油,鐵,黃金的勇氣都沒有,我們的族人之所以能發展到現在,是不是因為我們足夠強悍?」看了看錶情凝重的妹妹他接著說到。
諾言驕傲的點頭。
「因為他們懼怕我北慶子民的驍勇,害怕我們有一點發展。」
「因為解決了糧食和食鹽,我們就會是天下的王者」普麗天澤的語氣不甘,堅定,也有憤懣。
「你說,這樣的我們,他們敢不敢讓我們入駐他們的國土?」天澤有些驕傲的說。
普麗諾言搖頭。
「哥哥!我以為給他們想要的,給我們想要的,大家和平共處好了」說到這裡已經是淚流滿面了。
「為什麼這麼卑鄙呢?想要我們的牛馬羊,想要我們的金鐵黑油也就算了」說著說著普麗諾言無法抑制自己的悲傷,開始哽咽難言。
「還想要我們的族人當他們的奴隸,奴役我們用自己家園的礦產來武裝他們繼續欺壓我們的族人。」
「哥哥,我們要是跟他們拼了又如何?」小公主用希冀的眼神望著自己的哥哥。
普麗天澤只是搖了搖頭「我們的敵人還有東勝和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