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大結局

第75章 大結局

為了抹平輪值法帶來行政效率降低的不良影響,新考成法和考吏法出爐,一個專門負責官員績效考核的組織建立,直屬於御史大夫管轄。

太平興國5年春,李如龍遷都於薊京,改稱天京,將盧龍錦江一帶設為右北平郡,劃歸燕雲道。設東海、登萊、彭杞三郡為京東道,設北平郡、暫未被征服的青兗郡、徐郡為直隸道。

代王公孫嘉向大魏稱臣,李如龍冊封公孫嘉為上谷郡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並分封公孫閩為歸義侯,公孫羽為順義候,段飛為忠武候,派段飛率領整編后的義軍進駐代郡。

李如龍在原有軍官學院的基礎上擴建為大魏皇家軍事學院和帝國陸軍大學,新建帝國海洋大學、登州軍事學院、東都軍事學院、江南軍事學院、直隸警備學院等一系列培養軍官的學校。

莫非斯汗王步度根老邁,孟琦心生貪婪,聯絡十一家首領暗中行刺步度根,並誘殺王子都蘇。

孟琦自立為汗王,而黑衣衛稟報消息后,李如龍命滿邵武在韓必的協助下率領北方軍團火速行軍,趁叛軍不備之時奇襲莫城,六鎮總兵官莫遠志在此戰中大放異彩。戰將唐忠於酒席之上斬殺孟琦。

叛亂平定后,李如龍任命安達為平北將軍,繼承莫非斯汗王位,分莫非斯聯邦為南北中自治領,設嶺北道。

爾泰為謀求汗位,暗中聯絡遼兵東犯,充作內應。遼國出兵五萬,由木肅該統領,順利攻入境內,兵逼莫城。

黑衣衛截獲爾泰與遼人來往的密信,爾泰察覺事情敗露,連夜出海遠遁,被北海巡檢船隊阻擋,自此失蹤。

49.李如龍令韓必為大軍主帥,袁攸為大軍參謀,派遣李鷙、葉先、馬躍、蕭凌遠(燕國投誠將領)等組建破遼軍團。

韓必派小隊莫非斯遊騎兵不斷襲擾遼軍補給,又設計誘使遼軍主力南下,圍殲北部遼軍史文遠部,殲敵逾萬。遼軍後路受阻,加之缺少糧草,遂猛攻東源,遼將木華黎親冒飛矢,數次攻上東源城頭。東源都尉滿虎,身受數創,中十箭,仍大呼殺賊。

遼軍陷入困境,遼國為救援這支被困的遼軍,增兵十萬,由大將完顏全統領,企圖包圍韓必不足四萬人的軍隊。

韓必故意放出道路,在遼軍會合處的牧陽坡堆積乾草,覆蓋薄土,縱火焚之,遼軍死傷數千,喪膽北還。

50.太平興國六年9月,遼兵復犯,李如龍派天京火器軍隊,神機衛,左武衛,於莫城西十五里地的平原曠野處迎敵。

韓必布置騎兵於左翼,並不進攻,只是吸引遼兵分兵防禦。

大魏軍布下火器陣,以兩萬抵抗遼兵七萬,戰鬥一日,遼兵仍未突破火器陣,而死傷近兩萬!

韓必令莫遠志率領四千勇士,輕裝繞行,翻越迷霧山偷襲遼國呼蘭城,莫遠志得到了迷霧山山民的支持,小道入遼,成功偷襲呼蘭城,焚燒遼兵軍糧。

都尉典勇破壞橋樑,阻擋南岸兩萬遼兵救援半個時辰之久,得手后,莫遠志部迅速撤回原路。

51.遼軍主帥完顏伊稚夏聽聞軍糧被焚,下令部將劫掠莫非斯各部。安達完成對莫非斯軍隊的整編,葉先率領七萬莫非斯游牧民組建的游擊隊分散襲擊,騷擾拖延遼軍。韓必命令神機衛在道路、村寨處建築土堡、地堡。

11月,遼兵糧盡,向西北撤退,未能突破神機衛的攔截,李鷙以一處村寨為誘餌,迫使遼軍木肅該部不斷增兵,最終被左武衛和李鷙圍殲。木肅該部兩萬遼兵死傷過半,余者投降,多被凍死,活著抵達戰俘營的僅四千人。

遼軍士氣崩潰,在饑寒交迫中不斷餓死,遼國老將沙大石率部投降,被俘遼兵超過五萬。僅有不到三萬名遼兵在主帥完顏伊稚夏的率領下成功北上西歸。

52.李如龍與遼皇完顏烈簽訂條約,遼皇承認戰敗,割讓綏河南岸半郡之地,卻未能拿出贖買戰俘的贖金。(遼國貴族子弟已經隨完顏伊稚夏撤回本國,被俘虜的遼兵是被拋棄的普通軍士)

李如龍動用五萬遼兵苦力修築防禦塢堡,稱為莫北防線,封莫遠志為靖北將軍,唐忠為折衝校尉,典勇為破虜校尉,葉先為度遼中朗將,率領五萬軍隊駐紮莫北防線。遼兵苦力在修築完防線后,李如龍從中擇取萬餘名表現優異者免除苦役,打散編為各部輔兵,企圖逃跑者則送往南方作奴隸。

此役之後,火器大顯其名,李如龍擴建火器局為火器部,武裝各軍的火器部隊。

53.四年,楚帝國太子景明昊在景啟駕崩后不久便遭遇刺殺,禮親王景叔仲於中都登基稱帝,封鄭親王景隆為江淮王,定都淮陰。太平興國6年,公子唐於蒼梧建國,自立為南楚王,後進軍廣興,佔據7郡之地。

同年秋,備受景啟寵愛的福王景明秀企圖奪位,失敗后被改封安陽侯,囚禁於安陽。

宗室景荀率兵討伐玉滕國后,佔據大理稱大理王,國五郡。

太平興國9年,李如龍已經完成推行普及教育和新軍整編,進軍青兗,以雷霆之力掃蕩偽齊。

主力武威候驃騎大將軍李鷙、軍師中郎將張安世,副將李如松、李如柏率領近衛集團軍(原東源、長水、平原、燕雲四軍共六萬人)自天京出發,進攻兗州城。

東路平難候左武衛大將軍張大智、軍師祭酒袁攸,副將張覽、彭天佑率領直隸軍團(原燕地義軍、新募軍、降軍共四個軍五萬人)自彭城出發,布防江北阻斷江淮楚軍北上。

西路上谷郡王公孫嘉及手下大將田奮、伍文定率領上谷兵團(原上谷騎兵、代郡郡兵、及塞外胡兵共三萬人)自易陽出發,從側翼進攻定州城。

54.4月初,上谷兵團圍困月余,伍文定攻心取定州,定州守備呼延卓降魏。

偽齊以河東地說服姜宣鑲出兵援助,奉武將軍姜宣維(鑲弟)率領兩萬河西楚軍與公孫嘉戰於大河中游,6月,田奮部攻取長治,姜宣維部避免受包夾,撤至新城。

5月中,李鷙採納張安世徐圖漸營之策,以李如松部取溧陽、李如柏部取安縣,溧陽守備黃寺在突圍時戰死,安縣守備耿興忠被擒。

兗州守將黃應龍收縮兵力死守州城,魏軍與齊軍陷入僵持,兗州守軍近三萬人,李鷙分兵佔據兩線,不斷佔領附近村鎮,誘使黃應龍出城作戰。

兩軍戰於野,齊軍未能突破魏軍,各自損傷數千人,黃應龍遂撤回兗州城,不再出戰,僵持持續到12月底。

江淮地區的楚軍沒有北上,段飛部率領萬餘戰鬥力較強的整編義軍奇襲前關,奪取前關后形成對兗州的關門打狗。

困守青州的周一貫派出心腹大將馬襲珏、郝捷試圖奪回前關,段飛部膺戰三日,死傷過半,被迫撤離。馬襲珏率領大軍東進,郝捷與千餘士兵留守。

是夜,校尉典勇率領三千死士重新奪回前關,斬殺郝捷。

馬襲珏部被阻擋在兗州城外五十里的正陽崗,12月底,李如龍御駕親征,率領五萬生力軍圍困兗州城,並擊敗馬襲珏部。

兗州宋氏欲為內應,消息走漏被黃應龍發覺,連夜剿滅宋氏。

10年2月,圍城八月後,憑藉拋石機和大將軍炮,魏軍攻入兗州外城,齊將黃辰被轟死。

17日,兗州發生兵變,黃應龍率領千餘死士退守景山囤。

29日,李如松部攻入景山囤,黃應龍力戰而死。

兗州即克,魏軍直撲青州,五日攻佔后關,十五日奪取青萊郡除郡城外所有地區。

4月中旬,周一貫病逝,青州不戰而下。

周一貫之孫周黎安跪迎魏軍進城,李如龍晉李如松為青州將軍、段飛為兗州將軍,張安世為青兗總督,

丞相李豐

青兗總督張安世

燕雲總督

東都留守樂曄

四郡總督審正南

東海總督袁攸

御史大夫虞世良

江南總督虞世卿

8月,設京西道,任命公孫嘉為京西總督,征討河洛。

54.

連年戰事,魏軍疲敝,李如龍決意修生養息。

通過《田畝改製法》、《兩稅法》,魏國誕生大量軍功小地主階級,同時原燕國、偽齊的一批世家門閥的地產被均分給新軍功階級。

被調任大軍軍師,協助公孫嘉部與姜宣鑲交戰,

太平興國10年冬,李如龍以滅偽齊之功宴賞群臣,登燕山封禪為大皇帝,加封公孫嘉為上谷親王,立皇後趙洛施之子李傳胤為太子(9歲),加封長子李伏波、次子李定遠為親王。

55.在鼓勵生育與積極往東北移民的政策驅使下,大魏勵精圖治五年,廣納有才之士充任地方官員,開科舉士成每年定例,小學校、學室、郡學成為地方三級教育制度。

丞相李豐與中丞吏部尚書陳瑜、左丞戶部尚書盧長安、御史大夫虞世卿組建內閣,制定了《教成法》,天京國子監拆分為京師大學、天京軍事學院和天京工程學院,各部官員必須經過學習和考核才能上任。

與此同時,大量高等學院在各行政道建立,培養出軍隊和文官的中堅力量,灌輸忠君愛國思想。

黑衣衛分離成三個三個組織,原黑衣衛繼續保持間諜活動,直接聽命於大皇帝李如龍。

另以原黑衣衛軍事偵察部門和軍情局組建中央情報部門,監察所有軍隊和各地郡兵縣卒,地方守備力量被整合,每郡設800郡兵,大縣300,下縣120。

55.

李如龍先後征服河洛、安西,在遼皇病逝后征服遼東。

滅金,統治遼南。

南征江淮,與大楚划江而治。

大楚東西分裂。

大魏殖民台州、花蓮,奇襲杭灣,擊敗大楚艦隊。

大魏滅東楚,南下江東。

西楚滅蜀,西楚王景項攻取江西,大魏與西楚簽訂永不為敵條約,景項稱大楚皇帝。

大魏北伐北遼,佔據遼北,掃蕩西域,與歐羅巴人交手,抵抗圖坦人入侵,向東殖民夏島。

大魏遠征軍向西征服圖坦王國、科斯公國、蘭芬公國、最遠抵達藍瑙河東岸。

大魏艦隊縱橫東南大洋,先後殖民夏島、安達曼聯邦等地。

李如龍28歲登基在位五十年,締造了整整100郡的龐大帝國,太子於太平興國19年病逝,李如龍二十年未立太子,太平興國40年,立已逝皇後趙洛施幼子李傳璽之子李孟德為皇太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李如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李如龍
上一章下一章

第75章 大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