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悲天憫人
小安笑道:「哈哈哈,少爺,你看看,你看看銀心,說的這個場面,聽他說話,我感覺好像我都置身其中,活在當中,浪漫的不得了啊!」
林子軒笑道:「呵呵,,你能有這種想法,說明你的審美觀念也很強,聽到這些覺得很舒服,有一種對於美好的嚮往,其實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的嚮往,這是很正常的……」
小安笑道:「嘿嘿,我覺得銀心,要是做一個女詩人,肯定厲害,恐怕會讓那些公子少爺,那些文人才子都甘拜下風吧!」
銀心笑道:「呵呵,少來了,我們這研究的是怎樣心安理得,怎樣讓自己有個氣質,你這說著說著就成誇我的了!」
小安笑道:「呵呵,就正因為說到這些就覺得你那麼好,你是那樣的讓人覺得說的是,簡直是到人心坎里了!」
銀心笑道:「呵呵,你這小子,要是想成為這樣的人也是可以的,多多學習吧……」
小安笑道:「你看看我說,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需求越小,自由越多;奢華越少,舒適越多。做一個簡單的人,踏實而務實,不沉溺於幻想,不去庸人自擾。怎麼樣?」
小安急於在銀心面前多表現自己。
銀心笑道:「呵呵,說的好,有成效……」
林子軒笑道:「呵呵,小安,看樣子你和銀星兩個人相處的不錯,他教了你不少呀,跟著我這麼些年都沒學到什麼,跟著銀心才這麼一兩天就學到這麼多呀!」
小安笑道:「嗯,就是呀,我要拜師呢!不過少爺也很厲害,呵呵……」
林子軒笑道:「少來,你就是喜歡銀心,也沒關係,畢竟異性相吸,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凡事恰到好處,人情是用一次少一次,別指望別人會永遠對你好,永遠遷就你。」
銀心笑道:「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得到欣然,失去不悲;既不妄求,也不拒絕;來去隨緣,自然而然;得意盡歡,失意淡然;緣來緣去,長空白雲。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小安笑道:「呵呵,對了那個什麼動如兔子,靜如人生怎麼說?」
林子軒笑道:「能動能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人應該充滿活力,經常活動筋骨,學會享受生活,喜愛一切美好的事物,讚美並享受它們所帶來的美好,而當困難來臨時,用微笑去面對,用智慧去解決。人生的真滋味,只有沉靜的人才能品嘗得到;世間的一切緣由和歸宿,只有沉靜的人才能看得透徹明了;天下的一切真情實景,只有沉靜的人才能說得真切。」
銀心笑道:「呵呵,你跑題了,」「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既能爬山攀岩,也能焚香彈琴;既能揮汗如雨,跑前跑后;也能心如止水,心不旁騖;既能端居室內,正襟危坐;也能戶外撒野,頑童舉止。人就應該有一種「亦莊亦諧,能動能靜」的本事。
古人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形神兼養,可以長生。能動能靜的人有健康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身體好,胃口好,當然是有福的人。」
林子軒笑道:「悲天憫人更能長生……」
銀心道:「是么?悲天憫人哭哭啼啼的……」
林子軒笑道:「悲天憫人是褒義的,但是被很多人誤以為是貶義的。它的意思是經常感嘆生活的艱難,憐憫別人的的苦痛。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的心中常存善念,與人為善,而為善終會有好報。
在狹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步的地方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自己過得不錯,讓別人也過得去;自己有好處,讓別人也得些好處。」
銀心笑道:「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一種善良,是一種人性的高貴,同時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最快樂的方法。不如孝順父母……」
小安笑道:「孝順父母怎麼?」
銀心笑道:」堂前父母大如天,須知萬善孝為先。」一個人連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的父母都不愛,怎麼能相信他會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人對父母都漠不關心,很難相信他會對幫助別人充滿熱情。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就是說,評價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孝順,要看他是怎麼想的,看他的孝順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看他怎麼做的。」
林子軒笑道:「孝順父母的人是有福的,《孟子》里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小安道:「五不孝?」
林子軒笑道:「根據孟子所說,一個人做到了孝順,也就不可能是一個胡作非為的人,而是一個勤勞節儉,無不良惡習的人,這樣的人做人做事都會成功,良好的家風也會影響子女,自然是個有福的人。導人向善,悲憫天下可以說是大預言家都有的精神和x懷,他們雖然前知後知,上知下知,可越如此越是敬畏天地,自感渺小卑微,出言也自是十分的謹慎。」
銀心笑道:「很多探險家都想登頂,珠穆朗瑪峰,認為那樣才是,登山者的至高榮譽,證明自己征服了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征服了大自然,豈不可笑。我們欣賞,他們不斷挑戰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永遠記得在大自然面前,我們始終應該保持敬畏之心。
修心,悟道,悟得越多,越是謙卑;越是謙卑,走的越遠;走的越遠,內心越是自然而然,的充滿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