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核心內涵

第五百七十二章:核心內涵

上官婉兒說:「那好吧,既然是這樣的話,那隱士的本意是什麼?」

武則天笑道:「這個我知道,隱士第本意,說起來,核心內涵就是指寧肯隱居也不做官的人,怎麼在朝為官,反而成了「大隱」了呢?以隱士本意而論,隱於野可也,隱於市可也,隱於朝,則實屬荒唐也,不成立也。陶淵明在朝為官時,無論如何堅持原則辦公,都不足以稱其為「隱士」,只有「歸園田居」之後,以感受「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為樂的時候,才可稱其為隱士。事實上,我們所熟悉的一些中國歷代隱士,都是一些「小隱」,真正的「大隱」,是隱到連姓名都不曾留給世人的,根本就不屑於讓任何人知道自己。」

上官婉兒笑道:「這個,我也知道,所謂「隱士」,首先是隱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搖的人,處處賣弄推銷自己的人,都不是隱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隱士」。其次,「隱士」是個名詞,偏正式結構,我也知道落點在「士」。什麼樣的「士」?隱藏的「士」。「士」是誰?知識分子,是學者,是有學問、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隱藏,也肯定不能稱其為「隱士」?你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也知道,可是我不贊同這個說法,反正不可能不識字的人,就不懂道理,反而很多學問很深的人,卻不知道怎麼做人呢!」

楊清心說:「《辭海》解釋「隱士」時,認為「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可見,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隱居,或者做過官的人懶怠做了隱居,才有資格當「隱士」,當朝為官的人,是斷然不能稱其為「隱士」的。但《辭海》這個解釋,既沒有強調「士」,也沒有解釋「士」,是不精確的。」

怕這個楊大人和太后,看出來自己其實,不懂學問,至少不是他們口中那種做官的人吧!那到時候自己說的這些豈不是都在為自己的無知辯解么?

其實就算是自己是個男人,是做官的大人物,也不贊成這個說法,不識字,不見得不懂做人的道理……

幸好楊大人和太后,應該都沒看見天歌欲蓋彌彰的掩蓋,楊清心笑道:「《南史·隱逸》云: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這表明,隱士是素質很高的,多為文人,否則,跟深山砍柴的就沒區別了。《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可見,「隱士」是指賢人隱,能人隱,才子隱,而不是一般人隱。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不屑於做官,不為此做出努力的人,這才叫做「隱士」。」

又說:「《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因而,「隱士」不是一般的人,當為世之隱匿之高人也。中國道家隱士文化是頗為發達的,是與思想文化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繫的。比如魏晉文人,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既和當時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也和當時戰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知識分子一旦捲入門閥氏族鬥爭的旋渦,就很難自拔。例如在當時特殊環境下生成的「隱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一批名士遁跡山林,當起隱士。」

楊清心其實沒有看出來,上官婉兒其實是想要作為男兒身的,要是有男兒身,不必哪些朝堂之上的男人強。

為什麼做不了官,不是士族就不能是隱士,那女人豈不是都沒有資格了么?

武則天笑道:「孔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得意時仕,失意時隱,自古而然。但六朝隱士之多,恐為歷代之冠。「隱逸文化」的一種表現就是出現了對隱居生活由衷贊的美和吟詠的「隱逸詩」。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有「千古隱逸詩人」之稱,他雖沒有以「招隱」為題的詩篇,但他的詩卻達到了「隱逸詩」的巔峰。」

又說:「最有名的當然要數那篇題為《飲酒》第五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樣的「隱逸詩」,真是到了超凡脫俗的地步。和「隱逸詩」同時,流行起來的還有山水詩,這也是「隱逸文化」的一個深化表現,林泉,必然會擁抱山川、讚美山川,吟哦之間,形成寄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詩。」

楊清心說:「剛才不是說過,這和前朝山水不同的是,六朝的山水詩,更多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與逍遙自適的心情,詩風更加輕靈飄逸,文筆更加婉約雋永。像左思的那首詩句「未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謝靈運的詩句「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和「望山白雲里,望水平原外」等等,其意境之美,可和盛唐的山水詩相媲美。鍾嶸的《詩品》,對謝詩的評價是:「一章之中,自有玉石」;「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清代的王夫之在講到謝的詩時說「『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當然,六朝的詩作包括山水詩,也有平庸的,也有一味堆砌辭藻而流於浮靡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批評的「鬻聲釣世」、「淫麗煩濫」,就是指的這種文風。」

上官婉兒說:「那隱士又有什麼類型呢?難不成大家都是有學問了就想做隱士了?」

楊清心笑道:「呵呵,隱士類型分真隱、全隱如晉宋間的宋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徵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先官后隱這種一般都是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如陶淵明,《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均稱之為「隱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半官半隱如王維,開始做官,後來害怕了,但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義上不能算做隱士,但卻大有隱逸思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二章:核心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