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放棄交趾
話說入了交趾,好些明軍士兵因水土不服,身體都有些不適。左副總兵梁銘、尚書李慶等人皆病倒了,只得坐在馬車之中,隨中軍前行。
得知主將柳升冒進,已中了敵人的埋伏,身體抱恙的梁銘、李慶二人也顧不得在馬車之中將養身體了,立即是跳下馬車,指揮中軍部隊前去救援主將柳升。
黎利既然已設下了埋伏,肯定是有重兵守護那小橋的橋頭的,明軍幾次欲衝過去與孤軍奮戰的柳升部匯合,皆不能得逞。
眼看著柳升身邊的兵士一個接一個的倒下,橋這邊的梁銘、李慶二人是急得直跳腳。正在此時,天空中又下起了大雨,能見度立馬下降,想要營救柳升就更加困難了。
梁銘、李慶二人也顧不得身體不適,不能淋大雨,呼喝著身邊的兵士不要命地向橋那邊發起衝鋒。
而柳升身邊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加上又下起了大雨,慌不擇路的柳升一不小心,戰馬的馬蹄便陷進了小河邊的淤泥裡面。
這一下,柳升是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頓時便成了起義軍的活靶子。黎利的部下頓時是弓箭、梭鏢之類的遠程攻擊武器,如飛蝗一般向柳升陷馬處不停地攻擊……
柳升本人中鏢而亡,跟他率先衝過橋去的近千明軍兵士無一生還。梁銘、李慶二人見前軍全軍覆沒,不得不下令暫且退兵。
當然,明軍遭受的打擊並不僅僅是主將陣亡這麼簡單。就在這一晚,黎利的部隊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再度對後撤的明軍發起偷襲。
梁銘、李慶二人本來就身體不適,白天又冒雨指揮戰鬥,晚上都發起了高燒。梁銘聽說起義軍又前來劫營,頓時氣血上涌,一口鮮血噴出之後,倒地而亡。
這一下,對於明軍就更加不利了。白天主將柳升中伏身亡,晚上副總兵梁銘又死了,大軍就只能由正發著高燒的李慶來指揮了。
李慶強打起精神,指揮大軍一邊應對起義軍的偷襲,一邊繼續後撤,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擺脫了起義軍的追擊,暫時獲得了喘息之機。
這一下,明軍可謂是損失慘重,柳升、梁銘、李慶三人率領的前軍、中軍共計四萬餘人,已損失了大半。李慶通過收攏殘兵,只聚集了不到一萬五千人。加上都督崔聚率領的三萬后隊,這一路明軍也只剩下四萬餘人了。
而更加糟糕的是,李慶經過這一天一夜的折騰,也幾乎是油盡燈枯了。待他率領的殘兵與崔聚率領后隊匯合,他終於是安祥地閉上了眼睛。
明軍連折三大將領,士氣極其低落。崔聚只得將部隊聚集在昌江,以待經過休整之後,能夠重振旗鼓。只可惜黎利永遠也不可能給崔聚這個機會了。
第二天上午,大量的起義軍又出現在了明軍的陣前。此時的崔聚已避無可避,只得吩咐各軍迅速結成戰鬥隊形,企圖用密不透風的防守和臨時搭建的一些防禦工事來拖垮前來進攻的進義軍。
戰鬥一直持續到晚上,雙方的死傷都很慘重。看看天色已黑,雙方各自罷兵。
為了防止起義軍再次劫營,崔聚不得不加派崗哨和巡邏兵士。這一晚,雖然雙方沒有發生戰鬥,但對於明軍來說是相當難熬的。白天的激戰讓他們疲累不堪,晚上卻又不敢有絲毫放鬆,將士們的肉體和精神接受著雙重的折磨。
而這一晚對於黎利的起義軍來說,卻是相當興奮的。因為就在這一晚,有一支神秘的部隊前來馳援。黎利等人相信,第二天,他們就將重創眼前這支明軍。
第二天一早,雙方再度開戰。就在都督崔聚以為今天又將是慘烈、殘酷的一天時,起義軍的神秘部隊突然向明軍發起了衝鋒。這支神秘部隊便是象兵。
在交趾,張輔曾與象兵作戰過,併發明出一套克制象兵非常成功的戰術。可惜崔聚率領的這支明軍,可是從來沒有與象兵打過交道。
黎利的象兵一出,明軍臨時搭建的那些防禦工事就跟紙糊的一樣,明軍的防禦陣形瞬間便被衝散了。
崔聚見自己的陣形一亂,立即喝止那些亂作一團的兵士,希望能再度結成有效的防禦陣形,邊打邊撤。
關鍵是明軍對對方的象兵可是一點兒準備也沒有,對方的象兵在明軍陣中是橫衝直撞,如無人之境。崔聚不僅是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反而很快便被起義軍的重兵包圍。
明軍見主將再次被圍,就更加慌亂了,有的朝前、有的朝後、有的朝左、有的朝右,完全是亂成了一鍋粥。
這一戰,崔聚被俘虜,明軍全軍覆沒。被俘虜的崔聚拒絕了黎利的招降,被起義軍殺害。
另一路的沐晟部,聽說了柳升這一路大軍全軍覆沒的消息之後,立即是掉轉了馬頭,迅速退回了雲南。當然,沐晟這個不戰而退的舉動,也是受到了不少官員的彈劾。
沐晟雖然上疏辯解,說自己退兵是在柳升大軍全軍覆沒之後,是為了保存明軍實力,不做無謂犧牲。但明宣宗朱瞻基為了平息民憤,還是將沐晟出鎮雲南的印璽收回,以示懲戒。
明軍在交趾慘敗,朝中有不少大臣建議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的戰略重心還是應該放在北邊,不如戰略放棄交趾,讓王通與黎利議和,承認交趾獨立,但仍然作為大明帝國的藩屬國。朱瞻基也認為,在交趾投入大量兵力、財力十分不合算,是應該放棄交趾了。
正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這將交趾併入大明版圖,是當初朱能、張輔、沐晟等人率領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拼出來的,是胡季氂、胡季貔兄弟作為外出多年的遊子為華夏母國獻上的大禮包。如今豈能說不要就不要了?
自從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張輔被朱棣召回之後,張輔知道自己受到朱高煦的牽連,被皇上猜忌,便主動淡化自己對明廷、對明軍的影響力。無論大事小事,張輔是能不發言,就盡量不發言。實在是到了必須表明態度的時候,他也是小心翼翼,順著皇上的意思說。
可是這一回,這位年過五旬的老將終於是忍不住了,他向年輕的小皇帝發表了一通聲情並茂的勸諫。雖然京中還是有不少官員贊同張輔的觀點,覺得佔據交趾的政治意義、軍事意義遠大於其經濟意義,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最終還是做出了放棄交趾、讓王通與黎利談判的決定。
柳升的援軍全軍覆沒、沐晟的援軍不戰而退,王通也收到了朝廷的加急軍報,讓其與黎利談判。
王通也是長舒了一口氣,好歹是性命保住了。至於接下來的談判,黎利自然是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
黎利本來是要求明廷冊封他為安南國王,但在阮廌的建議下,黎利派出使節入北京,要求明廷冊封陳暠(ho)為「安南國王」,明軍立即從交趾撤兵。
阮廌為什麼建議黎利,讓明廷冊封陳暠為「安南國王」,而不是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呢?這陳暠又是何許人也?
話說這陳暠本是個乞丐,因長相與當年的藝宗皇帝陳叔明有些相似,便被阮廌找來當傀儡,替黎利積攢人望。
阮廌對外宣稱這陳暠是陳順宗陳顒之子,也就是陳藝宗陳叔明的親孫子,由於戰亂流落民間。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黎利號稱奉陳暠為主,實際上一切皆由黎利說了算。
眼看明軍就要撤出交趾,黎利本想著「簡化一下辦事程序」,直接讓明廷冊封自己為安南國王算了。但阮廌及時阻止了黎利。
阮廌告訴黎利,明軍還未撤出交趾,事情還存在變數。況且就算明軍撤出交趾之後,交趾的居民還人心未穩,此時的陳暠還有利用價值。待安南國被明廷正式承認,理順了安南國內的關係之後,再殺陳暠稱帝也不遲。
也正是因為黎利接受了阮廌的建議,安南國得以被明廷順利冊封,安南國的局面也很快穩定下來。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春,明廷冊封陳暠為安南國王還不到半年,陳暠突然「病亡」。黎利號稱奉陳暠遺詔即位,改年號「順天」,改國號為大越國,史稱后黎朝。
王通、馬騏、山壽等人回京之後,群臣紛紛上疏彈劾這幾人。明軍損失了這麼多軍隊、交趾被迫讓其獨立,朝廷總得找人來背這個鍋吧!
明宣宗朱瞻基立即將王通、馬騏、山壽等人下獄,判為死罪,並抄沒家產。但明宣宗朱瞻基的為人還真是沒得說,他知道這幾位都是背鍋的,戰略放棄交趾可是他自己綜合考慮做出的決定。於是,這幾位雖然被下了獄,卻遲遲沒有被問斬。
到了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被關押了十多年的王通、馬騏、山壽等人皆被特赦成為普通百姓。不知道正統皇帝朱祁鎮是不是得了父親朱瞻基的臨終遺言,讓他找個合適的時機,將王通、馬騏、山壽這些背鍋俠給赦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