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王族遺陣
小沙門表現出了少年特有的羞澀,靦腆一笑,兩頰露出兩個酒窩和一對虎牙。
他告訴我們說自己名叫薩米特,他的爺爺就是中國人,奶奶也會說中文,自己是被爺爺奶奶帶大,從小耳濡目染,所以才能跟我們交流,只是說的不怎麼好。
我真沒有想到,面前的這小沙門還有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心中頓時就對他有了好感。
介紹完自己,小沙門身子側向一邊,恭敬的沖著身後的光頭僧人行禮,介紹說這位是哈拉沃地區著名的華倫上師,也是自己的授業恩師,此處打坐的半數都是上師的弟子。
我們也自報家門,跟小沙門說了各自的名字,再次向著華倫上師拱手,小沙門給我們翻譯,華倫上師則微微頷首致敬,禮數倒也算是周全。
客氣一番,小沙門正色,說華倫上師之所以帶著眾弟子前來,並非是想阻礙修路施工,而是此地極其特殊。
這座正方形的陵墓,乃是古印度君主阿育王在位時布下的三座密陣之一,據說其中藏有一曠世奇寶,用於鎮壓各類邪靈,萬萬不可妄動。
他們此番前來,就是怕施工隊不知深淺,誤入造成死傷,更可怕的是,密陣之中鎮壓的邪靈若是遭到釋放,那必定造成人間浩劫。
看來結巴和尚說的果然沒錯,這陵墓的確與阿育王有關。但我同時也好奇,問小沙門所謂的曠世奇寶是什麼?怎麼會有鎮壓邪靈的作用?這些邪靈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而且這麼多當地居民也集聚於此,虔誠膜拜,印度人愛拜神我知道,可哪裡有拜邪靈的道理?
我這麼多問題一股腦的拋出來,讓小沙門的中文一下子應付不了,手忙腳亂的解釋。
他說這些當地民眾其實都是虔誠的信徒,他們不是在拜邪靈,而是在膜拜密陣中的聖物。這聖物據說是一顆阿育王的眼珠,有牽制、震懾邪靈的效果。
阿育王的眼珠子?!我和胖爺、多情面面相覷,都感覺匪夷所思。
要知道阿育王所在的年代至今已經有了三千年,怎麼會保留下一顆眼珠呢?即便當時他沒有火葬,這眼珠存放到今天也早就化作了飛灰,竟然還能鎮壓邪靈?!
小沙門見我們不相信,就解釋,說阿育王乃是佛教護法明王,不是凡人,所以留下聖物並不奇怪。至少在他們的信仰里,是真實存在的。
而且此地環境特殊,這密陣又深藏於群山之中,深入地下數百米,聖物得以保全也說得通。
那這些聖物所鎮壓的邪靈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哈拉沃地區在古印度就是孔雀王朝的遺址,人丁興旺,現在雖然變成了西北邊陲,但一直有居民居住,並不是什麼荒蠻之地。
按理來說,這種自古有人居住的地方,出現邪靈鬼怪的幾率是很小的。
我把這番話說給小沙門聽,小沙門緊皺著眉頭,似乎也覺得有道理。他的年紀最多十三四歲,還不如我們大,對於阿育王的故事應該只是聽說而已。
小沙門說不出所以然,只好求教自己的師父,他和華倫上師溝通了一番,臉上頓時變顏變色。而華倫上師則面色平靜,娓娓道來。
許久后,小沙門才對我們說道。
「上師說此處在幾千年前有一個別稱,名為『地獄』,是黑阿育王時代屠沙犯人的地方……」
我們吃了一驚。這才明白,原來《大唐西域記》里記載的地獄真的存在,還就在此處!怪不得需要布下密陣鎮壓惡靈!
印度歷史將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前期稱之為「黑阿育王時代」,將其統治後期,尤其是在皈依佛門后的階段稱為「白阿育王時代」。
由此可見,從阿育王統治前後判若兩人的情形來看,布下密陣消除罪孽的做法就說得通了。而這些惡靈,應該就是千年前那些屈死的冤魂……
在之前湘西古縣的虛彌妖塔中,我們見識了秦朝蠱王師兄弟的恐怖,這陵墓里眾多的千年惡靈,年代甚至比蠱王師兄弟還要長,其中的兇險可想而知。
小沙門還說,這陵墓外牆壁上的九隻孔雀皆有姓名,分別是:菩提、天加、典、迪瓦、修、豐闞卓、多羅、夜僂羅和加斯加。
它們乃是阿育王的九位大將,死後化為明王護法使者,也有人稱其原型就是地獄的九任監獄長。幫助阿育王鎮壓邪靈,衝鋒陷陣,所以一隻只面露兇相。
不過即便搞明白了陵墓的真實作用,事情依然得不到解決。
秦老闆一直在旁旁聽,見事情越來越大條,神色急切的拉著我的手,讓我趕快想想辦法。
我考慮再三,讓小沙門充當我的翻譯,態度誠懇的向華倫上師求教。
說我們對於阿育王和印度信仰並無半點不敬,但我們是印度正府招標的施工隊,工期也有所限制,如果不能按時完成任務,面對的罰金和損失巨大。
能不能想個辦法,將這座密陣遷移或者重新修建?怕華倫上師不肯,我又說我們施工的工人很多,設備也是專業的,破土動工應該不成問題,請道友行個方便吧。
我嘴上是這麼說,但其實是做好了兩手準備。有道是先禮後兵,這裡是印度境內,阿育王的密陣也是本國的信仰,阻礙施工的同樣是他們,我自然就要先問人家怎麼解決。
有條件就提條件,要錢就給錢,反正在車上秦老闆已經對我交代了,只要是出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算問題。
要是這光頭僧人一意孤行,我也不怕跟他撕破臉皮。別看他們人多勢眾,但我們一來是合法施工,二來又有秦老闆這種資本大鱷撐腰,真打起來誰輸誰贏還是未知。
出乎我意料之外,華倫上師似乎早就料到我會這麼說。
當下讓小沙門翻譯,說他也知道他們哈拉沃地區的道路狀況很差,你們國家願意來印度幫助我們修隧道、建工路,我們都心存感激。
要想解決這件事情的關鍵不在於錢,而在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