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夢引夢夢連夢
下面所述就是這個故事。
故事的開始是二百一十年前。我想那大概是1800年。
據說,那時在山西省忻州縣前營子村有一戶福姓人家,老兄弟二人各自有兒有孫分住兩院,但兄慈弟順妻賢子孝,和睦相處得猶似一家。兄弟二人都有些文化,都是那能耕田種地的識字人,會讀書寫字的老農民。
老大福壯文已經年整五十,瘦高的個子,粗眉大眼國字臉,雖常穿中式上衣家做鞋,卻有一種特殊的文人氣質,他平素善思考少言語,性格溫和又過分勤快,總是一刻也閑不住。農閑之時愛讀些醫書,收集一些偏方,摘錄一些驗方。村裡人有些風寒濕痹頭疼腦熱等常見小病,樂意求教於他。日久天長,他便是村裡人公認的「醫生」。他也就成了鄉親們的義務診療員。
他還能寫一手剛勁優美的毛筆字,每到逢年過節,或鄉親們誰家有婚喪嫁娶之事,給人家寫對聯記禮單非他莫屬。
老二福錦文,也已四十七歲,他個子略矮於其兄但很壯實。二人相貌相近性格則有別。他開朗健談更樂於幫助人。天陰下雨或時逢佳節,喜歡研究人的手相面相地理風水之類的事。所以每到晚飯後,他身邊總圍著一些求知若渴的青年和一些滿臉嚴肅的老年人,來求他講解一些他們一向迷茫的問題。
這錦文還有一個驚人的好嗓子,歌喉圓潤清亮,音域遼遠悠揚,他在田裡勞動總是一邊幹活,一邊唱著嘹亮的山歌。他的歌聲撩人遐思,使人蕩氣迴腸。他要唱一些愉快的歌,跟他一塊幹活的人就會有一種舒服的昏昏欲睡的感覺,或者是激動不已欲飛欲跳。他要唱起悲傷的歌來,聽的人總會掉下淚來,甚至吟吟有聲不能自己。他的調子不是人們用多來米譜的曲,而是當地人普遍會唱的『爬山調』或者叫『信天游』的調子,只是在有的細節上稍有改革,使歌聲聽起來更悠揚更婉轉。而他的歌詞則是他張口即來的即興創作。這裡山前山後的花草樹木,年年都是聽著他的歌聲榮枯,山裡山外的小溪都曾聽著他的歌聲奔流。他的歌不是唱在舞台,而是唱在廣袤的原野和連綿的山間。假如時間向未來跳越一百多年,那他肯定是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星。然而,他以及他哥哥則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老農民。
一日,老大福壯文把其弟福錦文叫到自己那屋,對他說:「錦文,祖上的墳地已經滿了,到了咱們這輩就另找墳地吧,咱們都這把年紀了,這種事情還是早做準備為好。一來,到那時不至於措手不及;二來呢,人尚健在,自己選擇墳址,自己主持修建,自己心裡滿意,也算了結了咱們的一個心愿。」
老二錦文說:「大哥所言極是,這事我也曾想過,今天你既然提及,我們不妨明天就行動,看看哪裡有合適的地方先選好,接著咱就找人修建,你看怎樣?」
「是啊,眼下正有閑空,夏鋤剛好結束,秋收還有些時日,我們明天就出去轉轉,看哪裡合適,這看風水選墳塋之事主要靠你了,你比哥在行、、、、、、」福壯文補充說。
兄弟倆家的生活,在本村來說算是富裕之戶,修建墳塋大事雖不能過分豪華,卻也不能草率。他們認為,墳址風水的好壞,事關後代盛衰。而且人死後若有知覺,有個舒適寬敞的落腳處自然是好事。況且兄弟二人不僅講究多,而且愛面子,修個像樣的墳地,讓活人看了也風光。
他們倆商量已定,第二天就到處轉悠選擇地方。幾天後,兩人不約而同地看準了一處,但這地方有一半卻是西臨村姓李的一家人家的麥地,另一半則是自己村的無主荒地。兄弟倆就相商去西臨村見這李家,意欲花錢買那一半。
他們去了西臨村見了李家說明來意,那李家十分爽快,那時農村人占點土地一般都不計較,況且是他兄弟二人,自然比別人更是不同,允許儘管用去。這兄弟二人也不虧那李家,給了他滿意的買金。
地買好了,就擇日開始破土動工,僱人採石買磚,挖根基平園地,準備先壘陵園圍牆,后建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