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爭鬥
其實,還是要求李煜與他一起祭祀,但是,這一次李牧更嚴厲,他把大宋即將出兵、國主還是儘早入朝為好的意思表達的非常清楚。
其實,李煜準備聽從,這麼多年了,他也知道,趙匡胤對他是虎視眈眈,早從葉子玉的口中他也知道,趙匡胤對他進攻是必然的。
可是,他的兩個親信大臣卻不同意,一個是張洎,另外一個是陳喬。
張洎之前參與了李煜刺殺李弘翼的事情,一直都是李煜的親信大臣,陳喬是在李煜登基之後得到李煜寵幸的。
陳喬道:「臣與陛下一起接受先主的臨終遺命,如今前往,必然被扣留,那宗廟社稷怎麼辦?我就是死了,也沒臉去見九泉之下的先主!」
大臣一般喜歡用這種高尚的道德綁架,從來也不看實際形勢是如何,即使一戰也不能勝,還讓軍隊跟著受苦,百姓跟著遭殃,最後還是敗了,國也丟了,難道這樣便有臉去見地下的李璟了嗎?
陳喬和張洎當時深受寵幸,他們知道現在便投降,他們便馬上失去了這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能晚一日便是一日,因而堅決反對李煜入朝。
於是李煜便聽從了張洎和陳喬的建議,稱病堅決推辭,並且對李牧說,「我知道,陛下找我去,便將我扣押,我事大國尊崇,其實就是想苟延殘喘,得到一條存活的生路,保全宗廟祭祀,想不到最後還是這種局面,現在看來只有一死了!」
李牧道:「入朝與否,你自己看著辦,不過我警告你,朝廷軍地強盛,武力雄厚,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抵擋的,你最好好好的思量思量,以免日後後悔!」
李煜最後還是堅決說了……不!
其實,此時,趙匡胤已經派軍隊到了南唐的邊上。
到此為止,趙匡胤之前認為攻打南唐缺少的東西,水軍,陸軍,戰艦,糧草,地圖,想到,援軍,最後的名義,都已經齊備。
這冠名堂皇的名義就是李煜倔強不朝,也是,趙匡胤誠心邀請了他兩次,他就是不來,真是夠倔強的。
最後,趙匡胤還打了一張外交牌,那就是吳越,之前葉子玉攻打花兒島的時候,趙匡胤的意思,葉子玉已經向吳越王錢掓表達了,無非就是讓大元帥(趙匡胤封吳越國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抓緊時間訓練軍隊,趙匡胤一定會討伐李煜,元帥要助朝廷一臂之力,不要被別人「皮實不存,毛將焉附」說辭的蠱惑。
在派梁迥到南唐的時候,趙匡胤將吳越駐大都的使節帶到「禮賢宅」。
禮賢宅是在開封最好的位置,熏風門的一所巨大的宅子,連綿好幾條街道。
趙匡胤將吳越的使節帶到這裡,道:「這禮賢宅就是朕為吳越的錢掓和李煜修建的,何人先來,便是何人住在這裡,其實幾年前,朕就讓翰林學士起草了詔書……」
趙匡胤邊將詔書拿給使節看,接著道:「告訴你們大元帥,這就是朕的想法!」
吳越的使節趕緊將趙匡胤的想法告訴了吳越王。吳越王便迅速派吳越的國舅孫承祐帶著禮物來到京都進貢。
這孫承祐葉子玉在吳越見過,在吳越被稱為孫總監,就是吳越國的事情,他基本上什麼都管,是個有權勢的人。
趙匡胤見吳越王派了這等重要的人物來,說明是有誠意,便將自己何時發兵南唐的準確時間告訴了孫承祐。
趙匡胤一切都準備好了,下令兵發南唐。
南唐兵力其實還不錯,最關鍵的是南唐土地廣闊,腹地深厚,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於是趙匡胤制定的策略就是以金陵為中心的攻擊目標。
金陵陷落,就意味著南唐的滅亡,所以要以此為進攻中心。所以,趙匡胤的目標很清晰,就是金陵,沿途除了不得已要攻伐的戰略要地之外,要盡量縮短時間到達金陵。
趙匡胤派了六路兵馬進攻南唐,第一路便是張元吉帶領的工兵隊和他為了架橋專門打造的戰船。
船上裝載著竹子,粗壯的繩索,目的地便是他之前反覆測量好的地方,采石磯,任務就是架橋。
第二路則是由曹彬帶領,主力是荊州的水軍,從荊南出發,沿長江順流而下,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張元吉在長江山順利架橋,此外,清除池州以東,長江南岸的南唐戰略要地,然後與潘美的三路軍會合。
第三路軍則是由潘美率領步兵,騎兵在合州,目標就是等張元吉架橋之後,過江,直逼金陵城下。
這就是整個西路軍,都在長江上游,最終的會合地點便是南塘的都城金陵。
第四路軍是吳越王錢掓,約五萬人,由吳越的都城杭州出發,向北,任務就是要攻打常州與宋軍會合。
宋軍與吳越王錢掓會合的是第五路軍,主力是禁軍和水軍,從京都出發,沿著汴河而下,經過揚州進入長江水域,攻取潤州,與錢掓配合。
葉子玉則是大軍總都監隨第五路軍出發,去金陵。
在出發之前,趙匡胤將葉子玉叫到宮中道:「這次攻伐江南的軍事行動,就全部委託給你了,切記切記,一定不能燒殺搶掠,殘害百姓,要樹立威信,以德服人,讓他們自願歸順,不要一味用刀槍說話,一味攻伐!」
趙匡胤這是受了西蜀的刺激,所以才命令葉子玉為大軍的總都監,其實葉子玉也不領軍隊,手中沒有可控制的軍隊,只是一個監視者。
監視這些將軍,約束他們的行為,不要再出現西蜀那樣的情況。
一切都準備妥當,葉子玉再有十來日便準備出發,此時正值金秋十月,京都黃花落葉,一邊金色燦燦的景緻。
可是,在京都卻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趙匡胤決定罷免趙普的宰相之位。
趙普已經與趙光義較量了不是一日兩日的時間了。葉子玉是站在趙普這一邊的,因為趙普不同意讓趙光義繼承趙匡胤的位置,主張趙德芳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