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菜市場般的朝會
直到言官們滿意之後,朝會才漸漸平息下來,之前想要湊事的一名官員才滿臉無奈地站了出來。
「啟奏陛下,按照我大明祖律凡藩王成年後需前往封地,不得在京城逗留,今信王已成年,望陛下責令其回屬地」。
朱由校高坐在龍椅上眯著眼睛看著這名大臣,根據天啟皇帝腦海中的記憶。此人名叫顧其生,乃是萬曆22年的進士,現任部員外郎。當然他還有另外一種身份,那就是東林黨成員。這就令朱由校感到有些詫異,生怕其中有什麼陰謀詭計。
「臣等複議」。
這邊朱由校還在思索其中有什麼問題,朝堂上的一些大臣盡皆表示贊同,甚至與東林黨對立的閹黨成員也是贊同。
對於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成員,為什麼要讓朱由檢離京,也是因為當初朱由校曾下旨讓其繼位,如果哪天皇帝再咯噔一下,令其忌諱的話,可就沒啥好果子吃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對於東林黨來說,朱由檢離京乃是祖宗之法,難不成還要違背祖宗之法。至於有沒有其他的意思,就不是顧其生所能接觸到的,反正他也是聽從上面人的安排。
「信王乃先皇之子,朕之皇弟,情深意重。希望能與信王一同過個春節。所以關於信王就藩一事,當年後再議。」
雖然朱由校不想讓朱由檢到外地就藩,生怕有人借當初天啟皇帝駕崩時留下的詔書說事。只是大臣全部同意此提議,身為皇帝的朱由校也無法反對,只得拖延一時是一時。
同時也告訴群臣,朕希望能讓信王在京城過個節,至於節后如果你們再提的話,朕便會同意,我給你們的面子你們也要給我面子。
朝中的大臣全部是老油條,自然能夠聽得明白朱由校的意思,便不再提起此事。
畢竟皇帝都要拿親情出來說事了,如果再不給面子的話,這樣真的把皇帝給惹惱了,怎麼辦?尤其是身旁的閹黨的成員更加會藉此落井下石,雖然他們現在與我們站在一起。
「臣有本奏」。
當此事憶完之後,再次出來一個名大臣對朱由校失禮后侃侃而談。
「張愛卿有何事起奏」。
「微臣要參福建布政司夏大言提刑按察使司朱思全,都指揮使司趙國華有謀反之意」。
此話一出瞬間讓朝堂上一片寂靜,連朱由校也是有些無奈。實在無法想象,一名普普通通的言官竟然會摻合一省最高長官。
何為布政司?
明朝時對省級行政區對齊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時期直屬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級行政區,簡稱「布政使司」,相當於高官級別。
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副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監察職能。這個更加是牛逼的,如果按照後世的說法的話,這個算是省公安廳廳長。
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掌一方軍政,統率其所轄衛所,屬五軍都督府而聽從兵部調令。這個相當于軍區司令。
「張愛卿你要知道你是在說什麼,這裡不是你家的後花園。如果沒有證據的話,朕可要治你欺君之罪,以及妖言惑眾之罪」。
「啟奏陛下,臣有證據」。
被朱由校稱為張愛卿的官員,從懷中掏出一份奏章。一旁的小太監急忙向前將其接過,睇到魏忠賢手中,然後由魏忠賢轉交給朱由校。
朱由校結果奏章后,仔細打量一眼后,瞬間被其內容所驚到,只見上面寫著。
「感盤古開天地,三皇治世,五帝定論。堯舜禹禪位與有德之人,夏桀無道,商湯伐之,開創六百年殷商大業…………」。
足足四五千字的文章,令朱由校大開眼界,心中止不住的嘆息,如果當初自己也有這般水文的實力何至於落魄成當初那般。
當朱由校看完之後,終於明白了奏章中所提到的謀反之事。
原來是福建布政司夏大言與提刑按察使司朱思全在中秋之時與都指揮使司趙國華一同飲酒作樂。
「張愛卿你這奏章中好像沒有證據證明福建布政司夏大言有謀反之意不」。朱由校臉色有些陰沉下來,語氣也不是那般平和,帶著一絲不滿。
「陛下,夏大言朱思全趙國華三人中秋之夜,本是合家歡聚之時應當在家中與一家老小共度佳節,一切團圓之樂,如今卻聚眾在一起飲酒作樂,如果沒有什麼陰謀,臣不相信。臣是為了大明江山,為了陛下啊,更何況太祖皇帝當初就下旨讓我們聞風起奏,臣無罪,只是例行本職罷了」。
說吧竟然直接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嘴中嘟囔著要為大明盡忠。
「太祖皇帝是讓你們聞風起皺,但也不是這般胡亂猜疑」。朱由校有些咬牙切齒的說道。
中國古代社會十分重視對於中央與地方百官的監察,歷朝歷代皆不乏相關機構與制度的建設。明朝建立了歷史上最為完善的監察制度與組織機構,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言官群體。按照明制,這個群體總人數一般保持在200人左右,為歷代之最。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特地下旨,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言官,讓言官們可以聞風啟奏。
啥叫聞風啟奏呢?意思是只要聽到一些不好的風聲便可以告訴皇帝,至於證據不證據,等調查之後再說。
朱元璋既然把特權賦予言官,也就會對言官的政治素質提出特別的要求。以下幾條是最基本的:一是「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須正派剛直,介直敢言;三是學識突出,既通曉朝廷各方政務,又能博涉古今。除此之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仕途經歷,歷練穩重;甚至對年齡、出身以及文章、詞辯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體的要求。
也就是說言官們不但能說會道,而且還都不怕死,這就讓人有些無語了,說又說不過,殺了吧,人家又不怕死。
不過,言官在政治舞台上也確實聲名赫赫,在諸多重大問題上都做出過震撼人心的舉動,尤以對皇帝的規諫最為突出。如嘉靖皇帝沉溺齋醮青詞,不理政事,御史楊爵痛心疾首,上書極諫,被下詔獄,備受酷刑,數次昏死,仍泰然處之。其他言官得知后即冒死聲援,也付出了血的代價。由於言官對於皇帝的德行非常關注,那些遊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長期怠政的皇帝就經常遭到言官的批鱗諫諍,以致於皇帝也怕起言官來。
如萬曆皇帝一日在宮裡演戲嬉樂,忽聞巡城御史呵呼聲,亟命止歌。為什麼呢?他說:「我畏御史。」監督、制約朝廷重臣則是明代言官的主要職責,而從明代的歷史看,幾乎無一內閣首輔沒有受到言官的彈劾和抨擊,其中大部分首輔都是在言官的輿論攻勢中倒下政壇或離開要職的。
明代政壇上為禍甚烈的宦官,同樣是言官監視、打擊的主要對象。那些依靠皇帝或皇后逐漸權勢熏天、炙手可熱的宦官,經常受到來自言官的輿論制約和衝擊。以至於連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都不敢與之抗衡。被言官們攻擊,也只能捏著鼻子自認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