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攏
感謝@小林吖的推薦票。
一個月後。
一身常服的朱由校在一群太監宮女的服飾下,在一處皇宮的花園內散步。經過一個月的調養,朱由校的身體已經恢復了七八成的樣子。雖然朱由校自己感覺沒什麼大事,但是身邊的太監宮女卻不敢大意,時不時的提醒幾句讓其慢一點。
臨近10月的北京天氣雖說不是過於炎熱,但還是讓人感到一股壓抑,加之今天乃是陰天,那股壓抑更加濃重。
在花園內轉了大半個小時左右,朱由校感覺自己的身體有些吃力,便找到一處涼亭坐下來調整氣息。幾名太監將早已準備好的上等的茶葉炮製的茶,擺在涼亭內的石桌上供其飲用。
老祖宗曾經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前世當慣窮屌絲的朱由校何曾受過如此服侍,由一開始的拘謹到現在的收放自如,朱由校已經完美地解釋了老祖宗的這句話。
「陛下,魏公公求見」。一名小太監快步跑到朱由校畢面前恭畢敬的說道。
「哦,忠賢來了,讓他快進來」。朱由校聽到小太監的話后,對其輕輕的點點頭。
「老奴魏忠賢參見陛下,願陛下身體安康」。
不多時魏忠賢在一名小太監的引領下,來到朱由校面前畢恭畢敬的對朱由校施禮。
朱由校對於魏忠賢只是朝自己彎腰施禮,而沒有向自己往常看清宮電視時那種跪倒在地也已經明白,結合天氣皇帝的記憶原來明朝的是不興跪拜禮的。
朱元璋曾經下了一道命令,內容是:「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所以「乃命省臣及禮部官定為儀式,申禁之,其餘一切胡禮,悉禁勿用」。
朱元璋定了一些禮儀制度,也就是所謂的見面禮儀,首先第一點,見皇帝有重要事情時,或者是在祭天祭祖等一些重大事件時,無論君臣都需要穿著整齊隆重要進行大禮,對於平常君臣官員們見面時只需見面行揖禮。
明朝對皇帝最大的禮是五拜三扣頭——長跪,俯首至手五次,叩頭至地三次,然後起身,拱手侍立用於最正式的場合官員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見,貢士在殿試、傳臚時行禮。一般三拜四拜,然後起身侍立。接聖旨時要跪。官員參與祭祀或對人表達感激時一般到四拜。
「大伴不要客氣,快與我同住」。
「陛下龍恩,老奴何德何能敢與陛下同席而坐,要讓朝中大臣知曉,必定參我一本」。
魏忠賢急忙朝著朱由校連連擺手,臉上卻露出激動之情。
並不是魏忠賢沒有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深度,而是自從朱由校蘇醒之後,竟然一個月都沒有召見自己,甚至自己條件都不曾被允許,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對於皇帝的種種表現,讓這個自稱九千歲的魏忠賢心驚不已。因為這表示自己已經失去寵幸,對於自己這樣的太監,當失去皇帝寵幸的時候便是自己死無葬身之地之時。尤其是自己以往的種種作為,一旦自己失寵,那群文官必定像一條惡狗一樣,深深地將自己吞噬的一乾二淨。
「大伴不必如此,朕自從從先皇手中接過皇位,由於年少不知導致玩物喪志智,幸得大阪在旁鼎力相助,才不讓朝政糜爛,可以說大伴的能力與成祖時的三寶太監不相上下」。
「陛下老奴,何能敢與三寶太監相提並論,是愧煞老奴了」。
魏忠賢聽到朱由儉,竟然把自己與三寶太監相提並論,感動的直接跪倒在地。
三寶太監是何許人呢?竟然讓魏忠賢如此失態。
三寶太監便是鄭和,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后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至1424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卒於古里國。
可以說在整個明朝沒有人不知道三寶太監的事迹,對於那些太監們來說,三寶太監是他們畢生所追求的,雖然如今私下裡人稱自己為9九千歲,但是對於魏忠賢來說,能夠成為三寶太監一樣的人才是他的畢生所求。如今朱由校竟然把自己與三寶太監相提並論,如何不讓魏忠賢感到激動萬分。
其實朱由校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也曾多次想過是否要繼續使用魏忠賢,畢竟魏忠賢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傷敵也能傷己。
只是後來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決定繼續使用魏忠賢,畢竟如果將魏忠賢剷除掉的話,造成朝廷內東林黨一家獨大這個場面,所造成的後果朱由校還是有所知道的,畢竟崇禎皇帝朱由檢已經為他演示過一次了,只有搞平衡才是一個好領導。
尤其是魏忠賢搞錢的能力更是一絕,對於今後自己的所要做的事還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現在朝廷稅收少到令人髮指。
對於明朝為什麼滅亡這件事情,網上有很多人討論過,有的說是天災人禍,由於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導致,也有人說是明朝內部的相互排擠陷害,其實最根本的一個事情便是由於財政問題所導致的。
而一個國家需要運轉的話,它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便是錢,只有有了錢才可以安置災民,可以對外征戰。
最直接的感觀便是,明朝的財政從當初朱棣時期的3000萬兩,直到後來崇禎繼位后,竟然只有區區的400萬兩由此便可以看出。
而魏忠賢便是自己打開大明新時代的鑰匙。
一想到這裡,朱由校便感覺心情大震頓時豪放萬千。
太祖不是說過嗎?
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與天動,為大明續命。與地斗,四海臣服。與人斗,血流千里」。
「大明你做好了迎接我的到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