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養精蓄銳
李昀一聽李倓這話,當時就明白了,這顯然是李倓已經從倭國的天皇那知道了所謂的天外有天到底是個什麼意思了,而且知道的還挺詳細的。
這不由得讓李昀對於那倭國天皇更加惱怒了一些,心說這廝當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不過當著李豫的面,李昀當然不能表現出這麼大的反對意見來,當時就說道:「陛下所說的這件事,李昀倒是也有所了解,並且這一次前來,還真就是為了跟陛下好好商議商議此事,只不過這件事陛下還不是非常了解,我做了些許總結,陛下還是利用這兩天的時間先看一看,之後再說,陛下以為如何?」
李昀之前可是從來就沒有忽悠過李豫,所以這一次李豫也是對於李昀所說的東西深信不疑,當時就微微點了點頭問道:「不知你說的那東西現在何處啊?」
「這物件因為來的匆忙,此時還在府中,等我回去之後再派人給陛下送過來!」
就這樣,李昀暫時算是先把李豫給穩住了一些個時間,但是他知道,最多兩三天之後,自己就得用合理的理由讓李豫暫時放棄這個想法,至少是先把這個想法放在自己的心裡,不要想著在十年八年之內去實現它。
李昀之所以反對這個事兒,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唐跟周邊的部族歷史上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又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的這個情況的。
大唐的建立是在推翻隋朝,並進一步剪平各地割據勢力的基礎上,大唐的政治意圖擴展到征服全國之時,唐就與突厥人的戰略發生了衝突。後者的意圖是趁隋末大亂,分割中原各地勢力並使之互相爭鬥,自己則從中控制,如同早期對待北周和北齊那樣。
大唐的戰略打破了突厥人的幻想,雙方由同盟者轉變成為對手。自從唐朝建立以後,突厥就對中原展開持續進攻。唐高祖當政的九年,中央政權的主要任務就是削平各地的武裝勢力,而這些勢力恰恰受突厥人的支持。太宗即位的當月,突厥頡利可汗就率領十萬大軍向唐進攻,這對唐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逐一剪平各地割據勢力之後,大唐便將其中心任務轉向對付**厥。貞觀四年,唐朝趁**厥內部矛盾激化、暴風雪災害頻仍之機,派大軍並聯合回紇、薛延陀等勢力,將**厥征服。這是唐朝建國以來對外戰爭取得的空前勝利。隨後,唐朝又征服了漠北的薛延陀勢力,在東北和西域兩地展開攻勢。
又過了十年之後,唐軍消滅高昌國,在此地建立西州,由唐人直接控制。唐朝以此為契機,進而又征服了西突厥勢力。而在東北,唐太宗也數次調派大軍東征高句麗,直至高宗即位后,唐終於將高句麗制服,從而完成了自隋朝以來中央王朝對東北區域的戰略目標。
除了這些之外,大唐對於一些個胡人部族交流的辦法也不都是打仗,還有不少的其他辦法。
華夏其實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始養殖蠶並且利用蠶絲織布的地方,經過一代代養蠶人和匠師們的探索,大唐的絲綢享譽國內外。根據史料記載,絲綢之路在開闢之前,就已經有商人將中國的絲綢送到了中亞和印度。在《穆天子傳》之中記載著,周穆王周遊列國之時,就是以絲綢作為禮物,得到了各國貴族的熱捧。因為各國對絲綢的強烈需求,開闢一條通商道路迫在眉睫。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這條道路都已經開闢的差不多了,但凡是已經被知道了的胡人部族,已然都可以跟大唐通商了。
這件事是讓大唐的百姓們都十分高興的,因為少數民族的商品帶著濃重的少數民族文化色彩,無論是從沒品嘗過的口味、新穎的材質、造型或者紋飾,都給了市民階層強烈的新鮮感。漸漸的,這些食品或者用品都成為人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商品交流帶來的文化交流顯而易見,胡風文化逐漸深入到唐朝市民文化之中。
文化交流的自由和繁榮就是建立在這種政治和經濟基礎之上的,在宗教信仰之上,大唐對於外來民族的文化是保護的。
在唐朝,少數民族的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宗教活動。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在廣州的伊斯蘭教教徒就有一萬多人。在這樣開明的文化思想政策之下,人們思想解放,並且熱衷於接受外邦文化。唐朝的繁榮和開放,吸引了一批一批的商人和外國學者前往這座繁榮的國家,李昀也相信,遣唐使只要是利用好了,這樣的情況還是會有著十分不錯的好轉的。
到了現在,其實胡風文化在唐朝自成一派,不僅沒有被唐朝的官民排擠,還將追求這種新奇的文化當作是一種潮流風尚。唐朝人胸襟開闊,對於新的產品大膽嘗試,從平時的吃穿住行到歌舞繪畫,他們都極為推崇。對於當時的貴族來說,在待客之時提供新穎的胡人美食,並且有穿著奇裝異服的胡姬前來獻舞一曲,是最上等的待客方式。因為貴族對胡風文化的追捧,市民階層對此也十分熱衷。比如,在當時長安的西市,單單是外商經營的店鋪就有兩百多家,胡人經營的酒肆在當時特別有名氣,酒肆之中經常有異域風情的舞女起舞助興,正如我們在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之中所看到的一樣,當時的胡人酒肆可以說是長安城最為熱鬧的地方。
而且李昀早就知道,這樣的胡風文化並非一日形成的,在潛移默化之中,胡人的生活習慣也漸漸地影響了漢族人的生活方式。而且隨著這兩年大唐水軍的大力發展,船隻已經越發的多了,已經出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貿易空前繁榮,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融也日益緊密,所以已然是十分大的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