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139.除惡務盡
對於奧斯曼帝國暫時性的在東海岸放棄軍力部署,大明和歐洲列國的想法各不相同。此時的好望角仍處於荷蘭人控制之下,尼德蘭政府樂見奧斯曼帝國繼續封鎖東西方的陸上貿易通道。法蘭西與土耳其人保持著功利至上的外交關係,其商人可以自由出入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
相比之下英格蘭人就顯得比較矛盾,他們急欲想趕在明朝之前獨吞印度,又想佔領開普殖民地,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反感。
最後是明朝的態度,朱由校知道奧斯曼帝國仍處於強盛期,應當利用他們對維也納的垂涎來牽制歐洲,所以他一方面讓西域都護府暗中與伊斯坦布爾保持軍事聯繫,幫助他們訓練新兵,賺錢巨額的軍火利潤;另一方面唆使鄭芝龍率領波斯雇傭軍在紅海一帶襲擊奧斯曼帝國的船隻,徹底將印度洋納入大明水師的地盤。
朱由校的這些策略完全是取經於大英帝國的地緣政治,致使克倫威爾總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可惜他一直被軟禁在京師,對於明朝的活動只能是望洋興嘆。不過在小冰河氣候的影響下,明朝面臨的內部矛盾要遠遠大於外部壓力,所以在很多國際問題上都要拉著英格蘭,這也使得兩國關係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親密。另外日本境內也是旱澇交替,土地近乎絕產,各藩國為了生存下去連年混戰,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民不聊生,人口銳減,德川家光和織田信衡趁機兼并周邊小國,這引起了日本總督侯峒曾的警惕,與總兵熊文燦商議后親自前往京師面聖。
對於日本境內發生的變化,朱由校並未感到驚訝,嚴格來說落日行動還沒有結束,經過多年的經營日本已經完全四分五裂,而德川家光和織田信衡的擴張正好給了明朝一個出兵的理由。
這些年朱由校為了穩固東瀛宣慰司的地位,一直命海軍在瀨戶內海游弋,禁止片板下海,阻斷日本的海軍發展,進而控制島內的軍火貿易,收買、暗殺各類工匠,使得日本的生產力出現大幅倒退。為了完全摧毀日本的經濟,朝廷命恭親王朱由檢每年從占城、暹羅、爪哇等地購買稻米,然後低價賣到日本,各地大名發現進口糧食要比自己生產划算,更加無心組織老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久而久之農業也出現了荒廢的情況。
從戰略上講,完全掌控了某國的糧食意味著隨時可以讓其出現動蕩,甚至是滅亡。朱由校見德川家光和織田信衡等藩國大名不斷在試探明朝的底線,心知真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狹隘的島國思想一直讓倭奴不知天高地厚,想想甲午戰爭、十四年的抗戰,幾千萬無辜的百姓的生命,近百年的積貧積弱,時至今日其****還在大行其道,從未對侵華做出過反思。朱由校決定暫時性的放棄與歐洲列強在印度的爭奪,集中優勢兵力蕩平日本本土,將島上的所有居民從西伯利亞遷徙到裏海和黑海之間,扶持他們在那裡建立新的國家,作為黃種人在歐洲的橋頭堡。
對於皇帝的決策朝中大臣並沒有反對,因為明朝立國二百餘年一直都在與倭寇打交道,很多人都有一筆賬想跟倭人算算。比如嘉靖時期的海瑞,其父在他幼時被倭寇所殺,做官后他上罵昏君下批奸臣,唯獨對那些抗倭的將士網開一面。
朱由校見內閣和軍機處破天荒的全力支持自己的落日行動,當即從釜山、登萊、寧波往九州島輸送軍隊和戰略物資,並在釜山成立前敵指揮部,由他親自坐鎮指揮實施落日行動的第三階段,作戰陣容如下:
海軍方面,熊文燦麾下的長崎水師擔任主攻,南居益的東海水師、毛文龍的朝鮮水師、洪承疇的南海水師以及朱由檢的新港水師負責外圍警戒、運輸等,除了摧毀敵人的所有船隻外,還要輸送陸軍進行一些登陸作戰。
陸軍方面,由戚昌國擔任主帥,孫傳庭、陳策、李如柏、戚昌國、曹文詔、黃得功等功勛將領在其帳下聽令,另外大膽提撥了在西域作戰有功的祖大壽、猛如虎、馬傑等小將。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此戰朱由校準備調動士兵欲百萬之眾,戰船三萬餘艘,其中海軍三十萬,陸軍七十萬,可謂傾盡舉國之力來蕩平日本四島。因為需要投入的兵力過多,導致後勤的壓力非常大,從這個決定開始實施到最後登島作戰,朱由校足足在乾清宮內等了兩年的光景,這才如願以償的移師釜山。
由於日本連年內戰軍閥割據,明軍在初期並沒有遇到大規模的抵抗,但是朱由校並沒有因為雙方懸殊的實力而輕敵冒進,他一方面以日本王興子的名義討伐各地叛亂的大名,盡量拉攏那些擁戴「天皇」的舊臣和信徒;另一方面以懲治侵朝戰犯為由,動員朝鮮軍隊參與到每一場戰役當中。
面對明朝百萬大軍壓境,德川家光並未像織田信衡那樣趕緊派出使者求和,而是聚集謀士商議如何周旋到底。要說這個德川家光的確是個奇才,稱得上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幕府將軍。他掌權后立即對幕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確立了他的絕對權力,同時頒布《寬永令》,確認了奉公權,對於地方大名和武士進行嚴格的控制和培養。另外,他為了阻止販奴運動和天主教的傳播,堅持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將傳教士全部趕出境內,並中斷了與歐洲的一切貿易往來。
后水尾天皇禪位后,他表面上承認明朝皇帝將天皇降為日本王的決定,按時到長崎朝拜興子,暗地裡卻慫恿那些「保皇派」對抗明朝,同時重金收買東瀛宣慰司的官員,購置大量的火器壯大自身的力量。隨著實力的一步步增強,他巧借天災吞併周邊的小國,佔領北海道以後秘密修建造船廠,聘請西洋工匠建造大量的新型戰船,企圖用武力將明朝趕出九州島,重新統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