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14.君臣勛貴
由於是國喪期間,朝廷上下又在緊張的備戰遼東,左戰下旨除了準備祭祀的殿里,宮內一切從簡,偌大的紫禁城空空蕩蕩,北方呼嘯格外冷清。
勤政殿內,左戰不敢有絲毫懈怠。目前朝廷的主要政務是平定遼東、賑濟災情,案几上的奏摺堆積如山。這幾年各地天災人禍不斷,西北有旱、蝗,中原有洪澇,東南有海盜,地方官吏紛紛要求減少災區賦稅,調撥糧餉,賑濟災民。東林黨則一如既往的反對重開礦稅、增加商業稅費,建議將遼東軍費分攤到各地百姓頭上。
左戰明白現在重商主義還在萌芽階段,農業和手工業才是大明王朝的立國之本,而農業的根本則是農民和耕地。明朝歷經二百多年,土地兼并已經非常嚴重,各地藩王和豪強不僅大量侵吞農民的田產,還隱瞞數目來逃避賦稅。地方官吏為了完成歲入的指標,不斷增加農民的負擔。
在正常的光景下百姓還能艱難的維持生計,碰到天災人禍就要變賣土地。如此循環中,朝廷的賦稅不但越收越少,各地的流民還越來越多,最終使得農業荒廢,朝廷赤字逐年增加。
想清楚這些,左戰果斷的批准了各地要求賑災的摺子,然後將東林黨的建議扔到垃圾筐內。對於那些措辭強硬、言語激烈的大臣,由魏進忠出面羅列罪證,抄沒家產。葉向高等人本想聯名抗議,可是如今大戰在即誰也不敢動搖軍心,況且那些被抄家的東林黨人的確是罪大惡極,只能暗中聯絡,互相袒護。
左戰之所以敢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剔除弊政,絕不是急功近利之舉。經過近四個月的的磨合,他先後重組內閣和司禮監,又設置軍機處,軍政大權都集於一身。為了籌集資金,他暗中變賣內藏庫的珍寶古玩,很多政務能夠繞開戶部的刁難,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弄清楚了明朝的派系,將他們分為君、臣、勛、貴,以及宦官和商人集團。
君權就是皇帝的權力,明朝的頂峰是在朱元璋和朱棣期間。朱元璋不但有空印、胡淮慵、藍玉等大案,還廢除近兩千年的丞相制度。他底下的官吏上朝如上墳一樣沉重,早上出門前都得跟家人做一番生離死別,雖然這多是滿清的污衊,但也反映了當時君權的強大。朱棣靖難登基,遷都北京徹底弱化了江浙、淮西勢力,增設東廠監視群臣,君權達到頂峰。
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土木堡之變后勛貴沒落,臣權開始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嘉靖時代的大禮儀之爭,標誌著君權開始受到臣權的挑戰。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臣權的頂峰人物,一度壓過了皇帝的風頭。比如萬曆私生活糜爛,揮霍無度,張江陵等人就給他設定了每月的消費標準,超出部分概不支付。此例已經成為制度,如今左戰的花銷也在執行這個標準,君權的衰落可見一斑。
臣權是指士大夫階層的權力。由於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對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極端仇視,所以早期的臣權就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專干臟活累活。隨著皇帝們越來越懶,司禮監走進權力中樞,與內閣互相制衡,大家相安無事,和平發育了近百年。到了張居正時代,臣權達到頂峰。有馬屁精稱讚他為明朝的丞相,人家卻驕傲的說:「吾非相,乃攝也」,意思是說丞相算了屁,我是攝政。
當然,張居正乃一代名相,一條鞭法名垂千古。本人也是他的推崇者,潛心研究時發現他的一個重要的疏漏。由於他的勢力過大,很多人都站出來反對,他對於這些反對人一視同仁:全部捲鋪蓋滾蛋,這其中也有他的心學同門。他死後,四分五裂的臣權開始結黨,比較著名的有東林黨、楚黨、浙黨、齊黨,還有「九千歲」麾下的閹黨。這些黨派在明朝末年爭鬥不休,一直到南明滅亡。
勛權指的是武將集團,開國之初極盛一時,比如朱元璋封的幾個公爵都是武將(韓國公李善長雖不是統兵的將領,但屬於作戰參謀和後勤部長)。朱棣靖難后大肆封賞,也只有武將能夠獲得公爵。土木堡以後,武將全軍覆沒,集體退居二線。各個將領不但受文臣的節制,還要接受太監的監督,完全失去了軍隊的指揮權,這也是薩爾滸失利的重要原因。
所謂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真理都在大炮的射程內。左戰要想中興明朝,就必須提升武將的地位,恢復他們的指揮權,所以他才將孫承宗、熊廷弼這樣的軍事將領安排到關鍵位置上,又發布求賢詔破格提拔年輕將領,勛權開始得到有針對性的扶持。當然,隨著軍機處的設立,武將的任命和軍隊的調動都由左戰直接負責,間接的加強了君權。
貴是指皇族和有爵位的人。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先後從事了放牛、乞丐、和尚的工作,是在社會底層掙扎著活過來的。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受苦,他制定了詳細的俸祿制度。凡是他的血脈,滿十歲就可以領取工資,死了還有一筆高昂的補貼,這是西方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的前身。
最初封在各地的王爺只有二十六人,領工資的皇族也不過數百。到了萬曆末年,這個數字達到驚人的九萬,成為朝廷財政的最大負擔。(明末朱元璋的子孫雖然有數百萬,但多出了五服,所以不要以為他的後代都可以領錢。不過李自成卻對他們一視同仁,所到之處皇族寸草不生,最終這種世親世祿制度成為了明朝末年最大的悲劇。)
建國之初,明朝有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其他不計其數。朱元璋本著「金樽共汝飲,白刃不相繞」的公正態度,執政期間幹掉了不少,靖難后朱棣又剷除了一批,有爵位的人數並不多。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很多貴族已經家道中落,目前比較出名的有英國公張惟賢、成國公朱純臣、鄭國公常延齡,以及遠在雲南的沐國公沐啟元。
宦權是指太監的權力,他們的成長本就富有戲劇性。朱元璋時期,太監也就端夜壺倒洗腳水,工資低,油水少,屬於比較苦逼的宦一代。朱棣時期成了東廠,用來監視錦衣衛和百官,權力的提升帶來油水的增加,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不過當時太監都是文盲,只能做皇帝的外圍爪牙,還不屬於權力的核心階層。從朱瞻基教他們識字開始,開始進入正規軍行列。隨著司禮監的設立,宦權便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陸續出現大太監王振、劉瑾、汪直。
目前魏進忠還是大太監的潛力股,正在朝著「九千歲」的夢想努力奮鬥在一線。在他的帶領下,東廠如日中天,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成果,深得左戰的「信賴」和「倚重」。
商人集團還算老實。到了明朝末年,江南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很多人甚至做起了海外貿易。由於他們的政治地位非常低,排在士農工商的最底層,所以千方百計的去結交官宦,東林黨逐漸成為他們的依附。
左戰的想法是推動重商主義的發展,重開海外貿易,所以從心裡是願意扶持這些商人。不過目前朝廷財政困難,需要他們多出點力,對於那些不顧民族大義、國家命運的奸商,由魏進忠將他們並為東林黨,一同抄家發配。
分析完明朝的各方勢力,左戰認為君權最弱。想想土木堡之變、武宗英年早逝、世宗差點被宮女給勒死、光宗命喪紅丸、天啟皇帝落水不治而亡,這裡面都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自己稍有不慎便會重蹈歷史的覆轍。況且他本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朝政還需摸索學習,不能操之過急。
思前想後他也只能先採取重用宦官的辦法來穩固政權,王安雖然忠心,但是與東林黨有太多的交往,不能予以重任。魏進忠和魏朝雖然貪權斂財,但是辦事老練、手段狠辣,是可以繼續利用的棋子。至於曹化淳、方正化、高時明、李鳳翔這些肯為國家殉葬的人,眼下還需要觀察和歷練。
對於光宗託孤留下的十幾位輔政大臣,使用懷柔的策略分而治之。這些人本就分列在不同的派系當中,比如內閣首輔方從哲屬於浙黨,兵部尚書朱夔元、遼東總兵熊廷弼屬於楚黨,葉向高、孫承宗、楊漣、左光斗、韓爌等重臣屬於東林黨,其他無黨派人士只有黃克纘在工部任職。
如此看來東林黨的勢力如日中天,大有壓倒所有派系的勢頭。好在自從葉向高負責裁撤、合併閑散機構以後,東林黨內部便出現了裂痕,很多人對他一視同仁的態度非常不滿意,接連上書彈劾。左戰自然喜出望外,順勢將葉向高改為禮部尚書,名義上還是內閣次輔,但已經沒有了實權。還有楊漣、韓爌等人,本就是嫉惡如仇的狠人,見小皇帝接連從東林黨人家裡搜出巨額來源不明的資產,瞬間與東林黨撇清關係,成為只忠於皇帝的無黨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