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陪讀
高原一看白雪的眼神,不等白雪追問,就繼續講下去。他知道,這位城市姑娘對農村很好奇。那他就再講一講自己農村的家:
小叔叔高家文到了讀書年齡,爺爺高法成就把小叔叔高家文和高原一塊兒送進學校讀書。爺爺也知道,如果只送小兒子去上學,他承受不了鄉鄰們的輿論,人言可畏,必竟小兒子吃他大嫂奶長大這件事,鄉鄰們有目共睹。雖然高原比小叔叔大將近一歲,卻在同一個班就讀。其實,在爺爺高法成的眼裡,高原就是小叔叔高家文的跟班、陪讀、保鏢。
爺爺對這個小叔叔寄於厚望,希望他能給高家帶來榮耀輝煌。可是,學校每一次考試,高原總是在全班穩拿第一名,分數總是比小叔叔高出一大截。小叔叔高家文的成績總是處在中下游水平,這或許就是兩種生活待遇,兩種不同的收穫回報。
學校老師一見到高法成,就滿口稱讚他有個好學上進的大孫子。這讓高法成常常感到有些不自在,心砰砰亂跳,或者說是喜憂參半。他本想對小兒子精雕細琢,讓他出人頭地,只可惜小兒子不是一塊玉石,經不起雕刻。他對孫子高原放手不管,可人家卻是嶄露頭角大放異彩。
後來,叔侄同時在縣城參加了工作,二人的能力和水平,卻是不可同日而語。全縣唯一一個保送上大學的指標,給了高原,給了這個最普通的農民的兒子。這讓多少人羨慕。這是貧寒家庭飛出的金鳳凰。
高原的父親高家男,因為長期一人種地耕作,早早就累垮了身軀。高原的母親柯淑萍,也因長期操勞繁重的家務,體力消耗怠盡。高法成的那三個兒子,也就是高家男的三個弟弟,都早已經成家,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兒女。這時,高法成看到,大兒子夫婦已經力不從心,這才為四個兒子分了家,各起爐灶。
四個兒子,長子高家男人口最多,他住得最遠,那個院落也最小,房屋的質量也最差。
兩間北房是瓦房,本應是正房,但它年久失修,屋頂露著天,四處透風,只能放個柴草什麼的。兩間南房也是瓦房,勉強可以住人。因為緊靠大街,地勢低洼,一下大雨,大街上的雨水都滲透到屋裡來,滿屋地都是水。還有兩間平房東屋為配房,房間又小又黑又狹窄。房頂都變了形,房梁用木棍支起來,椽子折了好幾根,經常往下掉土。院子是只有一米寬的一小窄條。這就是高家男,高原的父親所分到的院落。
好地,高法成都分給了他的三個小兒子。大兒子高家男都是窪地。
四個家庭,只有大兒子一家生活艱難。因為他完全是靠土裡刨食,而這塊「土」卻是長年積水的窪地。其他三個兒子,日子都比大兒子好過得多。
高家男和柯淑萍過著艱難的日子。二人誰都沒有怨言。兄弟們住著好一點的房子,過著舒坦的日子,做為老哥老嫂感到放心。自己的日子再苦,心裡也安生。高家長男長媳,用吃苦贏得全村人的好口碑。
天下的父母愛小的。小兒子跟著高法成一塊兒生活,同住一個院落。這個院落,在全村來說,也是好的住房。
高家男作為長子,十分的孝道。每天不論農活多累,也不論農活干到多晚,晚上睡覺前,必到父親高法成面前請安問好,即便是天下著暴雨飄著鵝毛大雪,也從不間斷。
每天在離開父親高法成之前,高家男都要四處打看一下,有沒有需要自己幫忙的地方。他一看水缸里沒有水,就立即挑起水桶,到村頭去擔水。一直把水缸打滿。水井雖然不遠,也有一里之遙。要打滿一缸水,有時要跑四五趟。陰雨天,滿大街都是泥水,大雪天,大街就變成了冰道。有父親高家男在,爺爺高法成,從沒有到井台上去擔過水,冬天,也從未上房掃過雪。雖然不住同一個院落,這些活兒也都是由長子高家男來干。
高原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成長,並有幸走進了大學。他知道父母一生付出了很多很多,為高家這個大家庭耗盡了心血和體力。高原知道父母沒有過上一天舒坦的日子。他也看到自己的三個弟弟很有志氣,敢於和命運抗爭,從不向困難低頭,生活艱難也從沒有埋怨過父母。
三個叔叔的生活都比較寬餘,特別是小叔叔,母親把他當親生孩子對待,把自己孩子的奶讓給他這個小叔子吃。然而,這位小叔叔,從未向他的老嫂伸出過回報感恩之手。農村人說這叫養了條白眼狼——忘恩負義。
高原佩服自己的三個兄弟,勇敢地面對現實,儘管生活艱難,從未向叔叔們乞求在生活上給予照顧。
讓父母感到沒有臉面的是,長子高原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竟沒有人上門提親。高原明白這其中的原因:一種人覺得,高家男一門品德高尚,但日子過得太艱難,不能把自己的女兒往火炕里推。另一種人覺得,高家雖然生活艱難,但高原決不是等閑之輩,人家是個才子,找個妻子最少也得是個文化人,否則就沒有共同語言。自己的女兒大字不認一個,配不上人家。高原常告訴父母,自己的婚事自己一定會解決,不用二老操心。
寒門出孝子。高原也是長子,他要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讓父親的這一支脈,生活能變得好一些,這是他作為長子的責任。
白雪一直聽高原訴說,她的心裡都有些隱隱作痛。她是獨生女,生活比較優越,對人口多家庭生活艱難也有所了解。她雙眼目不轉睛地盯著高原。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忠和孝,都在高原的身上體現出來。和有教養的人相識,這是人生途中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