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論
十應固出於三要,而妙乎三要。
但以耳目所得,如見吉兆而終須吉,若逢凶讖不免乎凶,理之自然也。
然以此而遇吉凶,亦有未然者也。黃金白銀,為世之寶,三要得之,必以為祥。
十應之決,遇金有不吉者,利刃銳兵,世謂兇器,三要得之,亦以為凶;十應之說,遇兵刃反有吉者。
又若占產見少男,三要得之為生子之喜,十應見少男則凶。
占病遇棺,三要佔之必死;十應以為有生意。
例多若此,是占卜物者,不可失應也。
十應目論
十應並以體卦為主,諸用卦為用。
每以內分外體,用卦參觀為妙。
內卦不吉而外卦又吉,可以解其不吉;內卦吉而外卦不吉,反破其吉。
若內外卦全吉,則斷然吉。
全凶則斷然凶。
其內吉外凶,風凶外吉,又須詳理以斷吉凶,慎不可膠柱鼓瑟也。
外卦十應之目,則有天時、地理及寫字等,其十一類之應,並以體卦為主,而隨其所應以為用也。
復明天時之應
如天無雲,明朗之際,為乾之時。
乾、兌為體,則比和而吉;坎為體,則逢生而大吉。
坤、艮為體,則泄氣。
震、巽為體,則見克而不吉矣。
晴霽日中,為離之時,坤、兌為體則吉。
雨雪為坎之時,震、巽為體則吉,離為體則不吉。
雷風為震、巽之時,離為體則吉,坤、艮為體則不吉。
此天時之應也。
復明地理之應
茂樹秀竹,為震之地。
離與震、巽為體則吉,坤、艮為體則凶。
江湖、河地、川澤、溪澗為坎之地,震、巽與坎為體則吉,而離為體則不吉。
窯灶之地為離,坤、艮並離為體則吉,而乾、兌為體則不吉。
岩穴之地為艮、乾、兌與艮為體則吉,坎為體則不吉。
此地理之應也。
復明人事之應
人事有論卦象五行者,有不論卦象五行者。
論卦象,則老人屬乾,老婦屬坤,艮為少男,兌為少女之類。
五行生剋,比和之理,與前天時、地理之卦同斷。
其不分卦象五行者,則以人事之紛,了見雜出,有吉有凶,此應則隨其吉凶而為之兆也。
又觀其事則亦為某人。
此人事之應也。
復明時令之應
時令不必論卦象,但詳其令,月日值之五行衰旺之氣。
旺者,如寅卯之月日則木旺,已午之月日火旺,申酉之月日金旺,亥子之月日水旺,辰戌丑未之月日土旺。
衰者,如木旺則土衰,土旺則水衰,水旺火衰,火旺則金衰,金旺則木衰。
是故生體卦氣,宜值時之旺氣,不宜衰氣。
如克體卦氣,則宜乘衰。此時令之應也。
復明方卦之應
即分方之卦。
如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乾西北、艮東北、坤西南類也。
論吉凶者,看來占人在何卦位,而以用卦參詳。
如坎為用卦,宜在坎與震、巽之位,在離則不吉。
離為用卦,宜在離與坤、艮之位,在乾、兌二位則不吉矣。
蓋宜在本卦之方,為用卦生之方,不宜受用卦克也。
若夫氣在之卦所在之方,又當審之。
如水從坎來,為坎卦氣旺。
水從坤、艮來,則坎之卦氣衰。
火從南來,為離卦氣旺,如從北來,則離之卦氣衰。
余皆仿此。
大抵本卦之方,生為旺,受克為衰。宜以體卦參之。
生體卦氣,宜受旺方;克體卦氣,宜受克方。
此方卦之應也。
又震、巽之方,不論坤、艮。
坤、艮之方不論坎。
坎方不論離。
離方不論乾。
乾、兌之方,不論震、巽。
以其寓卦受方卦之克也。
復明動物之應
動物有論卦象者。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又螺蚌龜鱉為離之象,魚類為坎之屬,此動物之卦,以體詳與。
又不論卦象五行者,如烏鴉報災,靈鵲報喜,漁雁主有書信,蛇蟲防有毒害,雞唱為家音,馬嘶為動意。
此動物之應也。
復明靜物之應
器物之類,有論卦象者。
如水屬坎,火屬離,水之氣屬震、巽,金之氣屬乾、兌,土之氣屬坤、艮,為體卦,要參詳。
其不分卦象者,但觀其器物之兆,如物之圓者,事成;器之缺者,事敗。
又詳其器物是何物,如筆硯主文書之事,袍笏主官職之事,樽俎之具有宴集,枷銷之具防官災。
百端不一,審其物器。
此靜物之應也。
復明言語之應
聞人言語,不論卦象,但詳其所言之事緒而占卜之。
應聞吉語則吉,聞凶語則凶,若聞鬧叢言語喧集,難以決斷。
若定人少之處,或言語可辨其事緒,則審其所言何事,心領而意會之。
如說朝廷遷選,可以求名:論江湖州郡,主出行;言爭訟之事,主官司;言喜慶之事,利婚姻。
事緒不一,隨所聞以依之。
此言語之應也。
復明聲音之應
耳所聞之聲音而論卦象,則雷為震,風聲為巽,雨聲為坎,水聲為坎,鼓拍槌拆之聲出於木者,皆屬震、巽,鐘聲、鈴鐃之聲出於金者,皆屬乾、兌。
此聲音之論卦象。
若為體,參詳決之,如聞聲音有歡笑之聲,主有喜;悲愁之聲,主有憂;歌唱之聲,主快樂;怒號之聲,主爭喧。
至若物聲,則鴉聲報災,鵲聲傳喜,鴻雁聲主遠信,雞鳧之聲為佳音。
此類推聲音之應也。
復明五色之應
五色不論卦象,但以所見之色推五行。
青碧綠色屬木,紅紫赤色屬火,白屬金,黑屬水,黃屬土。
外應之五行,詳於內卦。
體用生克、比和,吉凶可見。
此五色之應也。
復明寫字之應
淡中濃墨名為淬,濃墨中間薄似雲,點畫誤書名鬼筆,定知賊在暗中纏。
涕為流淚防喪服,定主憂驚夢裡眠。
鬼筆誤書防竊盜,定知方位與通傳。
此寫字之應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