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曹植 (九)
()第一百三十五章曹植(九)
曹植無心於爭權奪利,不想做皇上,但並不代表泯滅了報國之心,不代表不想有所作為,總想為了大魏,為了曹家,做一些實事,於公於私,都合情合理。這位有才華的青年,不願以曹家子弟的地位,坐享其成。
在前一章節里提到,曹植多次向朝廷請求為國效力,都被婉言謝絕了。但曹家的兩代皇上,都因為戒備心太強,不敢然曹植有機會接觸軍政大事。什麼原因,還不簡單?就是擔心曹植的能力和影響非同凡響,一旦放手讓他敢一番事業,估計誰都很難有能力去駕馭和控制了,其結果就是曹植有奪取皇位的可能性。兩代皇帝都有小人之心,也是無奈之事,為了朝廷的穩定,為了自身的地位,不得不防。
曹植在四十來歲的時候,去世了,與他的曹丕大哥,活得壽命差不多。一位滿腹經綸的名人,永遠成了歷史,這多少有些遺憾,心裡的抱負不能施展,對於曹植來說,是多麼痛苦啊!
曹植在政治上,與曹丕相比,是一個完全失敗的人。但論起在文學的造詣上,遠遠超過了曹丕,也超過了曹操。曹植在「三曹」中的造詣最高,也在相當的程度上,因為曹植,叫響了「三曹」的牌子。也許是因為政治上的不得意,曹植也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情,特別是後人,更是對曹植無限的憐惜。曹植也因此,留下了許多傳說,只得大家回味。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丕在登上王位后,想找借口除掉曹植,以試探曹植的才學水平是否屬實為由,多次讓他即興作詩,要是做不出來,就要斬首。
不過,在《太平廣記》中,引用了《世說》――不是《世說新語》――一文,記載得更為合理。文中說,有一次,曹丕與曹植坐著同樣的一輛車裡出去遊玩,碰見有兩頭牛在牆角邊對決,結果,一頭牛被頂進一口井內。曹丕藉此情形,要求曹植根據情形,立刻做出一首詩。當然,這難不倒曹植。但曹丕為了刁難曹植,增加了種種限制,不允許在詩中說「牛」、「井」、「斗」、「死」等字眼。同時,在時間上也做了嚴格規定,限制在馬走一百步之內,若完成不了,就砍去腦袋。說實話,曹丕是否做了手腳,有意讓馬跑得快些,或讓裁判,多數幾下馬步,就不得而知了。
誰知,曹植很快就提前完成任務,還餘勇可賈。又在剩餘的時間裡,有感於兄弟之間的爭鬥,做了一首短小而著名的小詩,被後世稱為《七步詩》。
當然,更多的人會相信《七步詩》的故事,說曹丕有一次召見曹植,特地出了一道難題,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情景詩一首。如若做不出,就會戴上假才子的帽子,判以欺君之罪。結果,曹植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了一首詩,並在一定程度上,讓曹丕感到羞慚不已。
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一個堂堂的皇帝,自身也是才子,怎會以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對付自己的弟弟曹植,要是這樣的話,就顯得太幼稚了。一是,曹植的文才,曹丕是知道的,不會自討沒趣,即使曹植做不出來,就因此治罪,太有失大魏體統了;二是,曹丕真的想給曹植定罪,完全可以從別的方面,比如作風問題,或文字問題,找找茬;三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歷代的皇上,可以用賜酒賜食賜劍等方法賜死,或讓曹植被迫「畏罪自殺」,豈不幹凈利落。何必要多此一舉,讓自己落一個千年笑柄。要是想將曹植處死,就會一不做二不休,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用其他的方法,置之死地而後快。曹丕要是真的動了邪念,卻半途而廢,留下曹植的性命,不就等於為自己增添罵名和煩惱嗎?
曹植與曹丕的矛盾,主要是在政治上,而不是親情上,更確切的說,是政治壓倒了一切,也壓倒了也能見的至情。曹丕要動曹植,完全可以動用政治的名義,耍花招,只會畫蛇添足,反而達不到最佳的效果。與其這樣,還不如用羈縻的手段,做冷處理。
總之,曹丕大可不必用這種方法,達到目的。曹丕的鬼點子多,絕不會為自己留下不能容人的口舌。
當然,我不是對曹植《七步詩》的著作權加以懷疑,只不過,這首詩的背景,絕非如人們所傳說的那樣。
不過,我還是挺喜歡這種傳說的,曹植的文才,只有放在這種情形之下,才正好能夠藉此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這挺能反映大家對弱勢個體的同情和支持。愛心,在普通的群眾心裡,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傳說是美麗的的。就像月宮裡的嫦娥,只是一個傳說而已,絕非真有。就因為是傳說,才賦予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如果一旦用科學的真實,去評判事物的意義,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味,反而沒趣了。除非是科學的愛好者,智商高於情商,是無法體會這種樂趣的。
關於曹植的另一傳說,就是與甄宓的一段情事。這大概是起源於曹植的另一傳世名作《洛神賦》。因為這篇文賦,寫得太美了,大家都在猜測,文中這美麗的女子,究竟是誰,要是能親眼一睹芳容,該是多美妙的事情啊!
由於大家都想急迫地看一看文中的女子是誰,就開始在曹植的周圍,一一排查,進行原始的人肉搜索。最後,大家把目標,鎖定在甄宓身上。因為當時的美女,在江南,就要屬二喬了;在河北,就非甄宓莫屬。當然,二喬早被東吳包圓了,只有這位甄宓,才可能是真實版的洛神。
在《洛神賦》新鮮出爐前,大家都對甄宓的美貌,耳聞而難以目睹,只好在腦子裡空想了。現在,出了一個文字版的美女,大家也是心往神馳。這兩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正好可以拉郎配,對號入座,更激起了大家的興趣。
有了這種想法,大家自然會聯想翩翩,將才子佳人的故事,安置到曹植和甄宓的身上,演繹出一段緋聞。看來,古人也有這種愛好,一直遺傳到現在。可惜現在一些人,品位不高,為了自身的名利,或為了破壞別人的名利,把這種能力發揮得很到位,可惜,缺少了一些古人的淳樸和雅趣。
曹植的《洛神賦》,即使與甄宓有關,也不會像人們傳說的那種,最多是一種讚賞而已。不過,《洛神賦》作於黃初二年,曹丕都已經做了幾年的皇帝,曹植不可能這麼大膽地寫這樣的文章,要不然,又會鬧出什麼「洛神門」了。
曹植的故事,暫時到此結束,以後還會有機會提到的。因為曹植不是一個孤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