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曹操之五 董卓之亂
董卓這個人,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都有記載,是個很關鍵的人物。他年輕時,因為威猛而又謀略,在西北方,很有威望。史說,他臂力過人,能在馬上左右開弓,當地人都敬畏他。一開始,對部下很好,每次得到朝廷的賞賜,總愛毫無保留地分給手下的官兵。在黃巾起義時,他鎮壓義軍,打了敗仗,被免職處分。
西北方的邊章和韓遂造反,董卓又有機會走向了戰場。戰爭就是軍人的機會,就是軍人的魂魄。沒有戰爭的軍人,猶如失去耕地的農夫,或者失寵的小妾,沒有了精神支柱。當然,董卓還是常敗將軍。只有一次,很多部隊都戰敗了,只有董卓兵力沒有受損,安全回來,一下名聲鵲起。靈帝駕崩前,屢次招董卓進京,都被董卓婉言拒絕。董卓明白,一旦進京,就意味著明升暗降,手中的兵權,就要易主了。對於軍人而言,槍杆子就是權力,就是生存的力量。何況,這是在亂世。董卓只是一位軍人,只熟悉戰場規則,不了解官場潛規則,弄不好,就會慘了。還不如呆在老窩裡,靜觀世事,然後伺機而動。這樣,至少還能保住自己的三分地。
時機終於來了。靈帝一死,太子即位。大將軍何進,與當時的司隸校尉袁紹,密謀除去宦官。當時的宦官勢力相當的強大,左右著朝政。當時的太后不同意對宦官下手。因為他們的地位,也是靠宦官的力量得到的。兩個人想來想去,便想請出董卓,用武力震懾太后,逼太後下旨,除去宦官。真是天真爛漫。國之神器,怎可輕示與人?此舉無異於開門揖盜,自招禍尤。曹操得知后。不禁笑道,宦官自古就有,只不過不該被賦予太大的權力。要治理他們,只需把罪大惡極的的幾個,關入大牢,繩之以法就行了。這種事情,交給一個獄吏去辦就夠了,何必要藉助外面的部隊。想徹底除去宦官,必然會泄漏消息,後果不堪設想。如果真的實施曹操這一招,是否真能奏效,我不敢肯定,但執行起來,難度會很大。不知曹操是否胸有成竹,是否要用類似於自己做都尉時的招數。但不管如何,總比袁紹這混球高明得多。做這種事情,應該隱蔽,神不知鬼不覺,來個突襲,自然奏效。
果然,何進還沒有親眼看到董卓的到來,便先被宦官除去了。而董卓呢,得到情報后,立即發兵洛陽。此時的朝廷,已經陷入了相當的混亂。袁術火燒宮殿,追殺宦官。即位不久的少帝,和一些大員,被宦官劫持走了。董卓看到京城火起,急忙進兵救駕。少帝看到董卓的隊伍猝然而至,嚇得哭了,不知如何應對。陳留王雖然年紀更顯一些,但言談舉止,比少帝老道多了,談論禍亂之事,有條有理。董卓早就知道,陳留王是漢靈帝的生母董太后收養的,董太后又與自己是本家,便起了廢立之心。
董卓剛進京的時候,只有三千人馬,以這樣的兵力,怕鎮不住遠近的實力派人物。每隔四五天,便趁天黑,拉一部分部隊,偷偷地到城外。第二天一早,就大張旗鼓地,聲稱從西涼趕來。本來,不少有實力的在京武官,對董卓心懷戒備,想趁董卓立足未穩,驅逐出去。特別是大將軍何進所徵辟的任騎都尉鮑信,本身應命回鄉,招募兵卒,在返京途中,得知何進已死。到京后,董卓已經先入一步。鮑信對董卓自然懷有敵意,勸袁紹除去董卓。但袁紹膽子小,心懷畏懼,不敢冒風險,失去一次難得的機會。這恐怕與西涼軍強悍、董卓善於虛張聲勢的詭計有關。
董卓仗著聲勢,趁機收編了何進的部下,並唆使呂布殺掉執金吾丁原,實力大增。野心就是隨著地位的提高和鞏固,逐步膨脹的。董卓利用手中的兵權,剛剛在京城站穩腳跟,就大施淫威,第一個就拿皇上開刀,廢去少帝,立陳留王為帝,也就是漢朝的末代皇帝漢獻帝。董卓自然擁戴有功,被封為相國,?侯,完全把持了朝政,佔據了國家的兵庫和糧倉。逼走了袁紹后,董卓放縱自己的部隊,在洛陽城內外大肆搶掠,為非作歹。一方面,董卓殘暴不仁,濫用刑獄,消滅異己;另一方面,他深知以前宦官陷害忠良,引起大家的怨恨,提拔一批前期被宦官打壓、不得志的名士。蔡邕就是一個。還有許多人得到重要。而自己的親信,卻沒有委任要職,最多將校而已。
對董卓來說,少帝雖然被廢,但依舊是個隱患,不徹底清除的話,遲早會出漏子。便借口何太后害死了董太后,將何太后與少帝母子二人,一併除去。漢獻帝還是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在董卓面前,最多只是個擺設,沒有任何實際權力。董卓為非作歹,隨意進入朝廷內宮,將皇帝御用的特供品,佔為己有,把整個**,當作自己的寢室。全無君臣之禮。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各地的豪傑,大家紛紛起兵,聲討董卓,聲勢浩大。董卓有些害怕,逼著朝廷遷都長安,臨走前,趁機把洛陽徹底洗劫乾淨。一是搜刮錢財,二是不給他人留髮財的機會。在長安城外外,築了一個「萬歲塢」,城牆又搞又厚藏有大量珠寶糧食,以為進可攻,退可守。這樣就真的安全嗎?請看下文。